中國那麼大,郭靖黃蓉為何偏要死守襄陽

全文共3910字 | 閱讀需8分鐘

▲  由徐克導演的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是今年春節檔電影中唯一的武俠片,影片改編自金庸原著,講述郭靖、黃蓉守襄陽的故事。圖為電影劇照。

看過金庸小說的人,一定對《射鵰英雄傳》中,轟轟烈烈的襄陽保衛戰印象深刻。小說中,郭靖因不忍見蒙古鐵騎南下,南宋百姓遭到屠戮,攜一家老小和武林豪俠共同義守襄陽。他還特意為女兒起名“襄”,為兒子起名“破虜”。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天下英雄雲集襄陽城,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了南宋王朝的時代輓歌。
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的結尾,襄陽重現安寧。但宋蒙之間圍繞襄陽城的爭奪還遠未結束。十幾年後,蒙古大軍捲土重來,再次圍攻襄陽。而襄陽城最終的命運,金庸先生也在《倚天屠龍記》中做了交待:“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

▲  1983年版《射鵰英雄傳:鐵血丹心》劇照。

雖然,歷史上沒有郭靖、黃蓉,但襄陽之戰是宋蒙戰爭的關鍵戰役,前前後後打了近四十年,最後一戰更是打了整整6年,其慘烈與悲壯,絲毫不比小說遜色。那麼,當時襄陽城守將是誰?以蒙古人之強悍,為什麼襄陽久攻不下?還有,南宋都城不是臨安嗎?蒙軍為何不直接攻打臨安,而是在襄陽與宋軍對峙這麼久?
為什麼是襄陽
為什麼郭靖與黃蓉要誓死守衛襄陽?金庸小說借路人之口說道:“這十多年來,倘若不是襄陽堅守不屈,大宋半壁江山只怕早已不在了。
事實上,襄陽大門洞開後,南宋王朝很快便一敗塗地。
蒙古想要蕩平中原腹地,有一個重要的關卡就是渡過長江。
就南宋而言,長江一線自西向東分佈有四川京湖(也稱荊襄)江淮等戰區。四川群山、大別山系、淮河水網,使長江的上中下游都能據險防禦。
而襄陽,作為南宋江漢流域的第一要塞,是長江中游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意味著南宋失去了長江上游的防禦核心,中游門戶洞開,整個長江防線形同虛設。
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13世紀中葉,南宋面臨蒙古大軍南下的高壓,沿長江積極佈防。
1260年,忽必烈登基為大汗,先後用了幾年時間平定內亂。北方統治趨於穩定後,南下滅宋,徹底統一中原的未竟事業遂提上日程。那麼,這次又該主攻何處?部將郭侃獻上平宋之策:“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但這種策略在當時仍屬少數派,不為主流所容。
最終讓忽必烈力排眾議的,是一個宋朝降將——劉整。劉整,史稱“沉毅有智謀”,他向忽必烈進言:“攻蜀不若攻襄,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可唾手下也。”
史載,劉整獻策後群臣“譁然異之”,紛紛斥為“虛國病民,未見收其成功可歲月計者”。實際上,親行滇、鄂,眼見皇兄殞命四川的元世祖忽必烈,又何嘗未思索過襄陽地利?更何況,劉整作為高階將領,對襄陽情況及宋廷虛實瞭如指掌,可謂知彼知己。忽必烈終於下定了決心。

或許,讓忽必烈對於攻襄心存疑慮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襄陽城池堅深。
唐代以來,襄陽北移漢水南畔,北與樊城隔江相依,連橫鐵索浮橋控制江面,互為唇齒。宋代不僅對城牆加以包磚,增築甕城,還在東西北兩角各建一座直抵江邊的“雁翅、鑰匙頭城”,與樊城雁翅城相對,使二者真正融為一體。雁翅城上有水車,旱季抽江水入壕。襄陽城的東、南、西三面均修有逾百米寬的護城河,而城北是漢江,因此號稱“鐵打的襄陽”。
今日遊客若到訪襄陽城一定會被其寬闊的護城河所震撼(均寬約180米),這是宋人著意的設計,使池闊超過炮石射程。如此配置,的確稱得上是銅牆鐵壁。對此,元世祖下達了“毋攻城,但圍之以俟其自降”的總方針。
▲ 襄陽鳳雛大橋,橫跨漢江,連線襄城區與樊城區。攝影/李富華
為此,蒙古做了許多準備:屯田聚糧,操練水軍,籤軍括馬,制器礪兵。若做長期圍困,還需要大量前沿工事,但在敵方臥榻之側築堡,無異於公開狼子野心。
當時,駐防荊襄戰區的,是制置使呂文德。劉整深知呂文德貪圖小利,遂再獻奇策:以保護榷場貨物為名,賄賂呂文德,請宋方允許在襄陽城外,設定互市所用的榷場,並修築城牆加以保護。而貪圖小利的呂文德,在旁人慫恿之下,竟同意了要求。
蒙古人開始悶聲修圍牆,越來越多蒙古人住進榷場。那些是什麼人,沒人知道,帶什麼東西進來,也沒人知道。圍牆慢慢發展成堡壘,榷場變成了軍營。堡壘再連成線,形成封鎖鏈。
▲ 電視劇《射鵰英雄傳》(2017)劇照。
蒙古人把堡壘修到了襄、樊兩城之間的白河口及鹿門山,兩座城池原本成犄角之勢,有敵情可以互相支援,現在道路被切斷了。此時,蒙古人也不再遮遮掩掩,陰謀轉變成陽謀。蒙古騎兵甚至不時到城裡搶劫。
至元四年(宋鹹淳三年,1267年)八月,阿術渡江大掠江陵以北,俘五萬人,這是蒙古大舉進攻前削弱對手的傳統戰術舉動,標誌著襄樊大戰正式開始
圍城:襄陽之困
鹹淳四年(1268年),襄陽守將呂文煥(呂文德之弟)意識到危險,立刻寫信告訴坐鎮鄂州(今湖北武漢)指揮的呂文德,蒙軍在城南多地建築堡壘。呂文德回想“榷場土牆”之事,幡然醒悟。可是,此時已經追悔莫及。
九月,無盡旌旗自北方迤邐南下,卻不見立炮座、修攻具,而是使“要害處連珠紮寨”。次年初,元世祖遣中書左丞相史天澤親臨戰場,在其指導下,襄陽城外一座飄揚著元軍旗幟的巨城出現了——元軍增築連線各軍堡的“長圍”作為外包圍圈,自城西漢水南畔的萬山,包城南的楚山、百丈山,至於江邊,與對岸鹿門山遙相呼應。又在城西南峴山、虎頭山修建“一字城”作為內包圍圈。
自此,襄陽河灣與外界的陸路聯絡斷絕
萬山是襄陽城西漢江南畔的制高點,元軍在此建立水陸基地,意味著宋軍沿江入援的命門就被捏住。1270年春,心急如焚的呂文煥,在全城兩萬餘人中調出一萬五千拼死奪取萬山。這是襄樊守軍最大的一次出城作戰,但為張弘範、李庭、劉國傑部夾擊沖垮,遭斬首四千人,慘敗而歸。
在襄樊被圍的幾年裡,雙方戰鬥即是以包圍與反包圍援城與阻援為主。據學者統計,宋軍多在春夏江水暴漲之時,乘水路入援襄陽,不乏援軍3、5萬的大行動,但總計14次援助,卻只有3次成功入城。而且,宋軍行動還會啟發元軍在關鍵位置築壘添兵,完善包圍圈,使入援更加艱難

▲ 郭靖、黃蓉誓死守護的襄陽城,是金庸武俠小說裡最著名的一座城,圖為襄陽古城臨漢門,又名小北門,因門臨漢江而得名。是襄陽六大城門中儲存最為完好的。 攝影/Darwin

除了軍事上的包圍之外,元軍還施展了戰略欺騙。
1272年十二月,宋將昝萬壽反攻成都,劉整故吏羅鑑藉機歸正宋朝,令人萬分震撼的是,他同時竟帶回了一份劉整的親筆文書,詳寫了元軍的戰略方向:“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清口、桃源(今屬江蘇淮安)河淮要衝,宜先城其地,屯山東軍以圖進取”。
元軍顯然在為自己接下來的軍事行動迷惑宋廷,那麼,此計成功了嗎?沒有。不要誤會,這不是因為宋廷覺察到元軍的真實意圖,而是——直到次年三月,這道文書才上達帝聽,此時元軍攻佔襄陽已一個月!更為諷刺的是,宋度宗覽奏,急忙命淮東制司在清口擇利築城。十幾天後,試圖瞞天過海的賈似道,才將襄陽城破之事上奏給皇帝
此種條件下,襄陽成為了南宋引以為傲的堅城,哪怕遭受元軍的長期封鎖,實際得到的外來援助很少,襄陽還是已經堅守了6年之久,並且看起來,還將繼續堅守下去。
回回炮響,襄陽陷落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也正是這一年,忽必烈的侄子伊兒汗阿八哈在大馬士革等城找到了破局的棋子。

▲  伊朗細密畫中的蒙古軍和“回回炮”。

數月後,製造家、回回人亦思馬因攜帶世界最先進的配重式投石機圖紙,到達大都。這就是著名的“回回炮”,史載其發石一百五十斤、飛三百步、入地七尺。與之相較,中國傳統的人力下曳投石器彈丸最大百斤,射程不到一百步。
以前的攻城戰中,守方對攻方往往擁有壓倒性的優。因為人曳投石炮無力撼動以黃土、石灰、碎石層層夯實的城牆,只能摧毀城上望樓、戰篷這種木製工事。然而,回回炮的威力卻能直接轟垮數丈厚的夯土牆!於是,新武器就位,元軍發動總攻。
至元九年(1272年)三月,元軍掃清樊城外郭,築圍進逼更堅固的內城。隨著回回炮運抵前線,襄樊與趙宋王朝的命運已無可挽回。

 襄陽之戰是元朝滅宋統一中國的關鍵一戰。這場大戰曠日持久,歷時近6年。元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終於將襄樊圍得水洩不通。這期間南宋軍隊雖有援軍,但總體來說,襄樊失陷,勢在必然,不過一個早晚問題。圖為描繪襄陽之戰的畫作。 攝影/遺岕

臘月二十九,炮石蔽天,箭矢如雨,元軍分路進攻樊城。宋軍做殊死戰,卻無法阻止敵人轟垮角樓。同時,元水軍焚燬浮橋,斷絕襄陽援軍,以戰艦駛入城間江面,兩面夾擊。守了幾年的樊城,在回回炮威之下,僅僅十四天就被轟破
最終樊城多處失陷,七百殘餘宋軍被壓制在街巷,肉搏到底,守將牛富受重創,自焚殉國。元軍付出巨大代價後屠城,漢江為之泛紅。
在唇亡齒寒的最後關頭,呂文煥仍未喪失信念。他於臨江一面植木柵,立硬寨,並以蠟丸將死守之決心報告臨安。無奈,這股決心很快被現實粉碎。元軍在襄陽東南角立炮,彈丸呼嘯而來,高聳的塔樓轟然倒塌!
目睹這超乎認知的威力,困守孤城六年的忠勇之士們竟紛紛逾城而降,襄陽人心已然崩潰
最終,呂文煥父子出城獻版籍而降。這一天是至元十年(南宋鹹淳九年,1273年)的二月廿四日。諸將中,都統範天順不願降元,仰天大呼“好漢誰肯降賊?死時也做大宋忠義鬼”,自縊殉國。
持續6年的襄陽之役,終於結束了。隨之瓦解的,是南宋整體的戰略防禦體系。四川、京湖、江淮三邊守備,由此被元軍切割,南宋的江南腹地,向蒙元敞開了懷抱。
1276年,元軍迫近臨安,宋恭帝趙顯(xiǎn)投降。
襄陽守了6年,而國都的陷落,只需3年。

文參考:中華遺產 2023年08期

作者:川丹丹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