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韓信定北方
韓信自漢中拜大將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北上滅三秦;瓦罌[yīng]渡黃河滅西魏、代國;越太行山滅趙國;隔空迫降燕國;過濟水滅齊國;垓下之戰十面埋伏破項羽,無敵於秦末漢初。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代王陳餘、趙王歇、齊王田廣、西楚霸王項羽等,都被他掃進了歷史的故紙堆。

圖-韓信暗度陳倉滅三秦
韓信在軍事上的地位,猶如李白在詩詞界,司馬遷在歷史界,都是無雙的存在。
中華五千年,歷史上的名將如過江之鯽,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戰國有四大名將,西漢有衛青、霍去病,唐朝有李靖,明朝有徐達等,然而這些歷史級的名將動兵都有跡可循,唯獨楚漢之爭時期的韓信,每戰必率烏合之眾,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看似毫無章法,實則天馬行空,世人無法模仿。古往今來沒人能真正看懂韓信用兵,因為近乎無解。

圖-韓信滅西魏
韓信手筆通天,橫劍成國,然而他追求的並非項羽、劉邦那種成就帝王霸業,而是純粹驗證自己在軍事上的歷史地位。
垓下之戰前,韓信滅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代王陳餘、趙王歇、齊王田廣,降燕王臧荼,而漢王劉邦滅掉的諸侯只有韓王鄭昌。

圖-韓信滅趙國
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及其將領不敢北上與章邯交兵,因為章邯出關中幾個月,張楚王陳勝、假王吳廣、趙王武臣、魏王咎、齊王田儋、楚上將軍項梁都灰飛煙滅。上一個率軍攻入關中與章邯對壘的是陳勝麾下的周文,結果數十萬人在章邯面前化為烏有。
劉邦的江山,大半是韓信打下來的,此所謂韓信賜劉邦江山。然而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漢書》對韓信的作戰過程可說掛一漏萬,生怕多寫一個字,嚴重弱化了韓信的戰功。《史記》成書更早,司馬遷寫韓信的筆墨稍多一些,但他評價韓信有“市井之志”,而無“君子之心”。至於韓信麾下的多位名將,如垓下之戰的左膀右臂孔熙和陳賀,史書中幾乎只剩個姓名,戰功已全部刪除。

圖-歷下之戰
民間對韓信卻有不同的感情,百姓為紀念他,為其保留了三十幾個成語:一飯千金、胯下之辱、略不世出、問路斬樵、月下追信、國士無雙、婦人之仁、獨當一面、解衣推食、築壇拜將、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推陳出新、大張旗鼓、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氣吞山河、各自為戰、先聲後實、為民請命、置之死地而後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三足鼎立、群雄逐鹿、人心難測、肝膽塗地,肝膽照人,不賞之功、功高震主、勳冠三傑、鄉利倍義、偽遊雲夢、居常鞅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鍾室之禍、兵仙神帥。

圖-垓下之戰
唐朝武廟十哲,是十位名將,其中秦末漢初只有韓信和張良入選。張良五世相韓(祖父與父親作為相國輔佐五位韓王),他招攬倉海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成為反秦旗幟。張良沒有直接指揮過戰爭,卻像一個老師,將劉邦的認知從亭長提升為帝王,他偶遇劉邦,建議其投奔項梁。鴻門宴時,張良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溝通橋樑。彭城之戰劉邦慘敗後,張良教劉邦立太子收呂澤之兵,這才穩住陣腳。劉邦項羽在滎陽對峙,劉邦落入下風,張良教劉邦削奪韓信兵權,讓盧綰率軍騷擾項羽後方。

圖-楚國
漢朝史書中著墨較多的劉邦帳下將領,如曹參、周勃、夏侯嬰、樊噲等,可替代性都很強,或者說可有可無,唯獨韓信和張良,缺一不可。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