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阿貓讀書”關注公眾號
和30萬讀者一起讀書、寫作、思考、覺醒…
讓成長不再孤獨!
今天推薦一個B站影片,我敢說看完絕對會顛覆你的認知:

觀看連結也放公眾號後臺了,回覆【996】,可以直接看原影片。
Up主未明子提出一個觀點挺有意思,996對我們不是剝削,而是有統治的作用。
因為晚上6-9點的社交時間非常重要,人和人之間可以在這段飯侷促成一些合作。
這個觀點的確有點陰謀論,但是我覺得還是有些道理了。
特別適合網際網路公司,還有在職場地位本身就比較高的人,有資源,甚至老闆非常依賴於這個人的技術和能力。
例如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並不是老闆開發的,而是底下招聘的碼農們。
理論上開發軟體的碼農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他們的離開對公司打擊是巨大的。
例如你可以想象一下,張小龍如果離開騰訊… 騰訊股價估計要暴跌。(長遠來看,人才是影響公司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他限制碼農6-9點的社交時間,能夠減少他離開公司的可能性。
因為萬一在飯局上,剛好遇到一個管理強一點或有其他互補特徵的人,把公司的核心挖走,那對公司的打擊非常大。
就好比網紅朱一旦,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出鏡的“朱一旦”是公司的核心,但最重要的其實是內容的策劃。
後面他們團隊的小策離開後,朱一旦就再也沒有什麼好內容了,因為小策才是發展的關鍵,小策現在自己B站都有200萬粉絲,混得特別好。
資本家其實有很多隱藏手段,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我們普通人是不知道,而且就算知道了也沒辦法改變,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法律。
例如限制996、反壟斷,都是為了讓整個體系更開放,不能因為個人利益,而忽略了整體的發展。
包括我們習以為常的薪資高低,也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手段,工資買斷的不止是你的勞動成果,還有機會成本。
我之前也猜測過特別多,可以看看這篇:資本是如何一步步讓你變窮的?
1/不要只為錢工作
這讓我想起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年幼的作者向富爸爸請教如何賺錢。
富爸爸叫作者為他打工,每小時0.2美元。
在當時的年代,這個工資水平極低,連最低工資都達不到。
作者還是決定每週六為富爸爸打工,工作就是搬搬抬抬,一點都學不到東西。
最後作者受不了,向富爸爸討公道,他覺得自己被壓榨了,要求加薪。
富爸爸告訴作者,你向我討公道僅僅是想加工資的話,那你永遠都只能為錢工作,你現在的模樣和我的其他員工一模一樣。
說了一連串不要為錢而工作的道理,作者似懂非懂。
接著富爸爸反其道而行之,開始試探作者,開1美元每小時的薪資。
這算是非常高的工資,但作者拒絕了。
富爸爸接著再開5美元每小時,條件更加誘人,但是作者還是拒絕了。
富爸爸很高興,作者再也沒有因為眼前短暫的高回報去接受這份工作,起碼先學會不要僅僅為了錢而工作。
在我看來,要不要接受這個高薪的工作還是看情況而定。
富爸爸給予5美元每小時的條件,作者內心的貪婪馬上出現,想到的是買好多玩具,向同學炫耀。
如果為了滿足高消費而做高薪的工作,就會掉入“老鼠困境”,你永遠都逃不出這個迷宮,因為薪水越高,消費就越高,而慾望是無止境的。
最後只會成為滿足物質慾望的奴隸,用更辛苦的工作來支撐你的慾望,永遠也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但是,像富爸爸的高薪條件,有一種情況是可以接受的,就是把賺來的高薪都存下來投資。
具體可以參考《小狗錢錢》這本書中,作者就把賺來的錢,分別放到夢想儲蓄罐、投資儲蓄、日常消費,嚴格控制自己的消費。
這樣往往能夠快速積累自己的初始資本,讓錢再賺更多的錢。
我在生活中看到一個現象,很多人不僅沒有投資的意識,其實也沒有足夠的本金。
如果你沒有較高的初始資本,就算你花再多的精力投資,投資收益率再高,實際賺取的金額並不多,因為你這隻“鵝”太小了,生不出很多蛋。
暫時接受高薪的工作也是一種策略,先快速積累本金,日後利用這筆錢創造更大的收益。
2/保護好你的“鵝”
5美元每小時的高薪工作,如果不是用來消費,而是用來投資,的確是可以接受富爸爸的條件。
因為這遠遠高於一般人的工資水平,這就為作者打下賺到第一桶金的基礎。
最難的地方在於克服人性的弱點,因為當你拿到高薪,就會想花更多。
一般的心理都是:我工作這麼辛苦,就應該要買更多獎勵自己。
結果就算高薪實際能留下來的錢也並不多。
你有1萬的薪資,每個月消費是5000元,存下來5000元。
如果你工資漲到了15000元,結果每個月的消費竟然變成1萬元,也只能存下來5000元。
留不住錢的高薪工作就失去了意義,賺了上千萬的運動員最後都破產了,就是這個原因。
況且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持續拿著高薪,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的發展,隨時面臨淘汰,從而失去高薪的工作。
如果想要加快實現財務自由,都應該保持5000元的生活水平,把額外的錢存起來投資,儘快把“鵝”養大。
如今必需品越來越便宜了,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並不需要花很多錢,但被鋪天蓋地的廣告圍繞著。
潛移默化灌輸我們理想的生活就應該擁有某些產品,把非必需品包裝成了必需品。
心智不斷被佔領,例如蘋果手機,價格在手機中算貴的,有些人工資可能只有5000元,也願意花兩個月的工資去買1萬元的手機。
換個角度想想,你可是用2個月生命去購買一部手機,並不一定划算,除非你本身可以輕鬆負擔一萬元的手機。
而且很多牌子手機功能也差不多,更多的人選擇是追尋潮流而購買。(我個人很喜歡Iphone哈哈,好久沒接觸Iphone以外的產品,所以也無法對比)
如果你無法判斷自己的真實需求,一輩子也不可能富起來。
因為日後的廣告商會越來越厲害,利用大資料,預測你喜歡什麼,直接推送到你面前,讓你購買更多非必需品。
3/學會花錢
防止被廣告商收割,可以把一到手工資的10%馬上存起來,堅決不用這筆錢,這個方法在很多理財書籍都有提及。
但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很多書籍都只建議10%,不是20%或者更多。
我原本以為:錢不夠花呀,能存下來10%就不錯了。
但我忽略一點,理財書籍還有另一點,存下20%的錢專門學習,這才是重點!
學習的錢需要20%,儲蓄只要10%,那很明顯,學習的意義要大於存錢的!
其實我們早就聽過“要先學會花錢,才能賺錢”。“學會花錢”其實就是指“20%學習的錢”。
很多人誤解了“學會花錢”, 甚至把消費當作是“學會花錢”的方式。
我有一個朋友,消費慾極強,月光。我和他說:你應該要存點錢呀。結果被他懟回來:要先花錢,才會賺錢!
很多人只是在花錢,並不一定是“會花錢”。
要想看看自己會不會花錢,你可以問問自己。
花的這筆錢對1年後的自己有沒有幫助?
為什麼我說一定是“1年後”呢?因為所有“會花錢”的事情,一般都只能在1年後才有效果。
包括學習、投資、創業,週期越長才能獲得回報的事情,往往獲益越大,像是刷抖音這種,馬上就能滿足你的,結果是什麼都得不到。
你辛辛苦苦報一個班,上了一年,學習的過程並不能給你帶來實質性的回報。
學好之後,還需要實踐,開始慢慢熟練,之後才有回報。
雖然前期投入很大,但後期回報很理想,你花1年學一個技能,可以給你之後50年的人生都帶來好處,所以說,學習越早就越划算。
除了學習、投資、創業是屬於“會花錢”,還有什麼呢?
買書、有效社交、健身、加入阿貓知識星球…
花好20%學習的錢才是“會花錢”。
這必定在1-3年後給你副業或主業賺到更多,賺的多了,自然存下來10%的錢也會變多,5000元薪資,10%就是500元,漲到了1萬元薪資,10%就是1000元。
你學習的錢就更多了,你學的越多,能力越強,薪資漲幅就會更快,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可惜有些人腦中的“學會花錢”是指:
買衣服、奢侈品、吃大餐、看電影… 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在花錢”。
除非你自己有清晰的認識,這並不是“20%學習的錢”,應該歸類於“10%娛樂的錢”。
說到這裡,還真的很多人“娛樂的錢”佔了40%,然後告訴別人,我省不下錢,也沒錢買書。
你怎麼過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算算自己一個月存錢、學習、娛樂的開支比例,當下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區別,但3年之後一定見分曉。
學會花錢比存錢更重要。
最後,想看更多阿貓的思考,強推【阿貓高效成長課】小報童!
專欄包括5個板塊:財富思維、個人成長、閱讀寫作、原生家庭、親密關係。
基本上“個人成長”會遇到的典型問題:如何避免變得貧窮、如何高效利用時間、如何與另一半相處……,都有分享。
限時39元,兩杯奶茶錢,訂閱後永久有效。
目前已有2100+訂閱,滿2200人漲價,還要上車的抓緊啦!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