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核桃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還沒下班,女兒就催我把平板和充電器帶回來,說暑假作業要用ipad查資料。
之前為了杜絕她沉迷於電子產品,我把ipad帶到了辦公室。
但她時不時給我打電話要ipad、要充電器,還說放暑假了,希望放鬆放鬆。
我心一軟,便答應了。
可下班一進門,我就火了。
電視響著,空調開著,她抱了一床被子躺在沙發上,暑假作業攤放在茶几上,一個字都沒寫。
我當即關了電視,拔掉了電視線,女兒一看便哭鬧起來,“都放假了我還不能放鬆一下嗎?你不是一個好媽媽……”
看著她委屈的眼淚,我心煩意亂,由著她又打開了電視。
第二天跟同事聊起這件事,同事笑我“心不夠狠。”
她家老大在市重點中學的重點班,早已經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老二與女兒同年級,成績一直不錯,放暑假了每天還堅持早讀,先做作業再玩耍的習慣一如放假前。
難道她的孩子就不想放假看看電視、玩玩平板嗎?
“我家的電視拆了很多年了,平板我也沒收了,他們都習慣了。”
她這招真絕啊,可謂釜底抽薪。
家裡沒有娛樂產品,孩子才去尋找電子產品之外的快樂,比如去附近書店看書,或者跟同學約著打球,每天都很充實。
而我一看到女兒哭鬧就心軟妥協,她便屢屢得逞,一直戒不掉電子產品,原本制定好的暑假規劃也泡湯了。
我終於明白:孩子的不自律,都是家長妥協的結果。
心軟的媽媽,養不出自律的娃。
尤其暑假這個特殊時期,孩子面臨的誘惑那麼多:睡懶覺,看電視,宅在家裡玩ipad……
家長的心不狠,只需一個暑假,孩子的心就玩野了。
家長越容易妥協
孩子的自控力越差
我有個做了十幾年小學班主任的朋友對我說:“暑假千萬別指望孩子自覺,一定要捨得管。”
因為偷懶、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暑假就是滋養這些壞習慣的溫床。
如果放縱不管,孩子就會養成一堆壞毛病。
看過一個新聞,杭州一個嵐媽,從初一開始就控制女兒的電子產品,只有週末才開放半小時玩一下平板,寒暑假各增加1小時。
本來女兒已經習慣了這個安排,也養成了管理時間的習慣,學習也不錯。
但這一次假期,老家的親戚來玩,親戚的小孩人手一個平板或手機,女兒見了便找嵐媽談判,也要一個手機。
嵐媽禁不住女兒的死纏爛打,心一軟,就把一個備用手機給女兒了,只是提醒女兒注意合理使用手機,沒有收回。
很快她便發現,原本每天早起背單詞的女兒,早上起不來了。一問就是困,想趁放假好好休息休息。
嵐媽這才發現,女兒天天躲在被窩裡刷影片、看劇、跟同學聊天。
她氣得要求女兒馬上交出手機,女兒卻不依不饒,說放假就應該好好放鬆一下。
母女倆極限拉扯了半天,嵐媽妥協了,同意將玩手機的時間改為每天3小時——這比原來制定的寒暑假1小時,已經翻倍了。
可後悔也沒用了,孩子已經嚐到了玩手機的甜頭,原本養成的早起背單詞、管理時間的習慣,早已經拋到九霄雲外了。
更糟的是,孩子在與父母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嚐到了逼迫父母妥協的甜頭,以後父母再製定規則約束她,就更難了。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曾經說過: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自控力,而是父母沒有堅持,難以狠下心來say no。
結果呢,孩子一有願望就會‘我要,我就要’,自控力也越來越差。”
家長越好說話,孩子就越不聽話。
很多時候,孩子自律習慣的養成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父母的約束。
越容易妥協的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越差。







自律的孩子身後
站著嚴格的媽媽
“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督他養成習慣。 這個過程很痛苦,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 給他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每個自律的孩子,都捨得對自己下狠手。


好的父母
都有點心狠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自律性很差,沒有幾個孩子能管住自己。 不要以為你去上班了,他會在家裡學習;你去睡覺了,他還在學習;你看他老老實實坐在那裡,說不定正在玩遊戲呢!”
暑假是滋養壞習慣的溫床,千萬別高估孩子的自覺性。



資源領取
資源領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