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裁員的投行人:當潮水退去,誰在重新定義人生座標
—
一、黑雲壓城:裁員潮中的投行生態
2024年的冬天,華爾街的玻璃幕牆似乎比往年更冷。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銀等頭部投行相繼宣佈裁員計劃,僅高盛亞洲區就削減了超過320個職位,全球範圍內投行業務人員縮減比例普遍達到6%-8%。彭博資料顯示,2024年全球投行業務收入同比下滑超過30%,併購交易規模縮水近四成,IPO市場更是陷入十年冰點。
裁員,成了這個行業最刺眼的年終關鍵詞。
在陸家嘴某五星級酒店頂層的咖啡廳裡,我見到了37歲的前SVP(高階副總裁)陳默(筆名,下同)。他握著早已涼透的美式咖啡,指關節因用力而發白:"我們組12個人,最後只留下3個。那天所有人都在沉默地收拾名牌包和定製西裝,就像參加一場沒有悼詞的葬禮。"
這並非孤例。一位摩根大通前MD(董事總經理)在LinkedIn上寫道:"我們曾以為自己是資本市場的'永動機',直到某天發現,永動機的燃料叫做'市場流動性'。"據統計,被裁投行人中,35-45歲群體佔比高達58%,他們大多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黃金十年,卻在行業週期性調整與AI技術滲透的雙重夾擊下,成為最先被最佳化的"中間層"。


—
二、被裁之後:生活的變奏曲
對於被裁員的投行人來說,失去工作不僅僅意味著收入的中斷,更帶來了生活節奏和心態上的巨大變化。
曾經,投行的工作雖然壓力巨大,但收入頗為豐厚。一位有著 9 年投行經驗的同仁分享,他小本學歷,擁有 cpa 和司考雙證,從審計跳槽到中小投行,9 年時間加上獎金一共收到 120 筆收入,合計到卡 330 多萬元,還有裁員補償金【N+7】以及公積金。然而,被裁後,穩定的收入來源戛然而止,生活的經濟壓力驟增。
在生活方式上,從忙碌而規律的投行工作狀態中脫離出來,許多人一時間難以適應突然的空閒。有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嘗試放慢腳步,陪伴家人、鍛鍊身體,彌補曾經因工作而缺失的生活部分;但也有人陷入焦慮,對未來感到迷茫,在不斷投遞簡歷和等待面試的過程中,內心充滿了不安和煎熬。
一些投行人在被裁後,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財務狀況。他們開始精打細算,削減不必要的開支,甚至有的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放下曾經的身段,考慮一些臨時性的工作。同時,房貸、車貸等債務壓力也如巨石般壓在心頭,讓他們在尋找新機會的道路上更加小心翼翼。
三、職業新選擇:多元賽道的探索
面對裁員的困境,投行人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地在不同的職業賽道上尋找新的方向。
對於年輕的 Junior 投行人來說,他們的職業轉型相對更為靈活。由於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可塑性,不少人將目光投向了財富管理(WM)領域。財富管理行業需要專業的金融知識和客戶服務能力,這與投行人的專業背景有一定的契合度。他們可以為高淨值客戶提供資產配置、投資建議等服務,雖然工作內容和節奏與投行有所不同,但同樣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
還有一部分 Junior 投行人選擇進入二級市場研究領域。在投行積累的行業研究、資料分析等經驗,使他們能夠較快地適應研究員的工作,透過對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為投資者提供研究報告和投資策略。此外,實體企業也成為了他們的選擇之一。許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具備金融專業知識的人才來進行融資、併購等資本運作,投行人的經驗正好能夠滿足這些需求。
而對於資深的投行大佬們,他們的選擇則更為多樣。一些人憑藉在行業內積累的豐富人脈和資源,繼續在金融領域尋找機會,透過參與專案諮詢、投資顧問等工作,實現資源的持續變現。也有一部分大佬在經歷了職場的風風雨雨後,選擇暫時蟄伏,靜下心來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等待市場環境好轉,或是尋找新的創業機會。
當然,職業轉型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進入新的領域,意味著要重新學習和適應新的工作模式、行業規則和企業文化。例如,從投行業務轉向財富管理,需要更加註重客戶關係的維護和服務意識的提升;而進入實體企業,可能要面臨更加複雜的企業內部環境和業務流程。但投行人憑藉著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堅韌的精神,在新的領域中努力開拓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人生十字路口的突圍:職業轉型的四個象限
1. 降維求生
"以前做百億併購案,現在幫企業做稅務籌劃。"前德意志銀行併購部總監王瀾,如今是某長三角製造業企業的聯席CFO。這個轉變充滿戲劇性——他曾穿著Brioni西裝在港交所敲鐘,現在卻要深入車間研究原材料成本。但正是這種"接地氣"的轉型,讓他的財務建模能力在實體產業中煥發新生。資料顯示,2024年上市公司CFO崗位中,具有投行背景者佔比同比提升14%。
此外,國內很多以三種一華為代表的很多券商投行人員,不得不被最佳化、分流到營業部、財富中心,從原來的對接機構開始面對個人投資人進行產品銷售。
2. 科技遷徙
Python取代了Excel,機器學習正在吞噬傳統盡調。"前瑞信TMT組分析師張薇,在失業三個月後進入某AI初創公司擔任商業分析總監。她的新工位上,Bloomberg終端機變成了AWS控制檯,晨會話題從企業估值變成演算法迭代。這種跨界並不輕鬆,但投行人特有的高強度學習能力成為轉型利器。領英資料顯示,近20%被裁投行人進入金融科技、區塊鏈、Web3.0領域。
3. 反週期創業
當資本市場凍結時,有人看到了特殊機遇。前花旗機構銷售主管李明陽,聯合幾位被裁同事創立了"禿鷲基金諮詢公司",專攻困境企業重組。"那些年積累的債權人關係、資產處置經驗,突然成了稀缺資源。"他們的首個案例就幫助某地產公司完成50億元債務重組,收費模式從傳統的佣金制變為"基礎服務費+風險共擔"。
4. 生活重構
在陸家嘴某心理諮詢室,諮詢師發現一個特殊現象:2023年第四季度,金融從業者諮詢量同比激增230%,主題高度趨同——"除了工作,我到底是誰?"前瑞銀執行董事周子安選擇暫時退出賽道,帶著家人去紐西蘭經營民宿。"在牧場擠奶時,我忽然理解了DCF模型(現金流折現)的本質:所有價值終要回歸生活本身的'永續增長'。"
—

五、金手銬的裂縫:身份解構與價值重估
某匿名調查顯示,85%的被裁投行人在前三個月出現"戒斷反應":凌晨四點自然醒、反覆重新整理工作郵箱、對米其林餐廳失去興趣。這種痛苦不僅源於收入斷層,更來自社會角色的驟然抽離。
"過去參加同學會,我是'摩根的那個誰',現在變成'待業的那個誰'。"前美林分析師趙暉苦笑道。他的書架上,《華爾街之狼》旁邊新增了《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這種荒誕的並置,恰是群體心理變遷的隱喻。
但也有人在陣痛中覺醒。前中金投行部VP林楠,將裁員賠償金投入心理學碩士課程。"以前用ROE(淨資產收益率)衡量一切,現在學會計算'自我認知ROI'。"他在社交媒體分享的《從Term Sheet到自我說明書》系列文章,獲得超10萬次轉發。
—
六、凜冬啟示錄:行業進化的陣痛與新生
這場裁員潮像面鏡子,照出投行業深層的結構性危機。
傳統"人海戰術+關係驅動"的模式,在AI盡調系統(如DealCloud)、自動化招股書生成工具面前日漸式微。某頂級投行內部測算顯示,初級分析師60%的日常工作可被AI替代。
但硬幣總有另一面。專注於ESG併購的精品投行GreenBridge,2023年逆勢擴招30%員工;某外資行將裁撤的TMT組精英重組為"Web3.0特別工作組",半年內完成3個NFT平臺融資。
正如《金融時報》評論:"這不是行業的終結,而是價值鏈條的重新洗牌。"
—
七、潮水之後:在確定性潰散的時代存活
在深圳前海某共享辦公空間,我見到最震撼的轉型樣本:五位來自不同投行的被裁者組建了"金融手藝人工作室",業務從跨境稅務籌劃延伸到私人博物館策展。他們的宣傳語充滿黑色幽默:"我們精通PPT美學、抗壓能力滿分、擅長在廢墟里講故事——這些技能總有人需要。"
或許這就是故事的終極啟示:當"投行人"這個標籤被撕下時,裸露出的不是職業廢墟,而是被忽略多年的生命韌性。
就像《大空頭》裡那個經典鏡頭——當所有人盯著不斷跳動的數字時,真正重要的東西,早在華爾街之外悄然生長。
此刻的陸家嘴,又一批年輕人拖著登機箱走進玻璃大廈。而在黃浦江的另一邊,有人正在學習衝浪。潮水永遠漲落,但弄潮兒的故事,從未只有一種寫法。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被裁員的投行人雖然經歷了職業生涯的低谷,但他們在困境中展現出的堅韌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他們在新的領域中不斷探索和嘗試,不僅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新的可能,也為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經歷過裁員洗禮的投行人,將在新的崗位上綻放出別樣的光彩,而投行業也將在不斷的變革中,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繼續在金融領域深耕,還是跨界發展,他們都將帶著曾經的經驗和教訓,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聰明的人在2022年開始轉型,還記得中J委那篇文章嗎?
那時候,警覺的投行人就在慢慢開始尋找退路。
思危,思退,思變。
這或許就是人生的常態。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將打造投行圈最靠譜的人脈拓展平臺,並組建多個私域社群,根據會員職業及愛好,進入(投行業務交流、專業學習、股權投資、資管、業務推廣、上市公司高管、銀行、海外資產配置、單身脫單、摜蛋等等)相關社群。目前已超過5000位精英會員,各位老鐵速來掃碼集合。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