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是手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守護者”。看似平靜的麻醉過程,實則暗藏危機。麻醉醫生如同戰場上的指揮官,需在瞬息萬變的險境中保持冷靜、精準判斷,方能化險為夷。以下是真實案例中擷取驚心動魄的瞬間~~
一、高齡患者插管危機:千鈞一髮的生死博弈

一位80多歲的高齡患者因骨科手術需全身麻醉,但患者伴有腦梗、高血壓、肺氣腫等基礎疾病,且牙齒嚴重磨損,氣管插管風險極高。年輕醫生初次嘗試插管時,因視野受限誤將導管插入食道,導致患者胃部充氣膨脹。麻醉科主任發現監護儀上二氧化碳波形消失後,迅速接手操作,憑藉經驗重新定位聲門併成功插管,避免了因缺氧導致的心臟驟停。
二、妊娠合併心衰:母子生命的“雙重守護”

一位妊娠37周的孕婦突發心衰,心室率高達180次/分鐘,需緊急剖宮產。麻醉醫生需在極短時間內平衡麻藥劑量,既要抑制母體應激反應,又要避免藥物影響胎兒。術中,麻醉團隊透過精準調控血壓、維持心肺功能,最終實現母子平安。產科醫生事後感慨:“若非麻醉醫生的全程護航,這場手術幾無勝算。”
三、寂靜肺與導管誤判:細節決定生死

一位肺氣腫患者術中突發“寂靜肺”(支氣管嚴重痙攣導致呼吸音消失),同時因體型消瘦,胃部傳導音干擾了導管位置的判斷。麻醉醫生透過呼氣末二氧化碳監測和反覆聽診,識破“假陽性”呼吸音,及時調整導管位置,避免了一場因誤判引發的窒息事故。
四、新生兒顱內出血:毫克級劑量的精準掌控

面對體重僅2.5公斤的新生兒顱內出血手術,麻醉醫生需將藥物劑量精確至毫克,甚至用計算器反覆核對輸液、輸血參數。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導致代謝失衡或腦損傷。最終,患兒在嚴密監控下平穩完成手術,展現了麻醉醫學“毫米級”的精準藝術。
五、術中大出血:與死神賽跑的“液體戰爭”

一例舌癌根治術中,患者突發大出血,血壓驟降。麻醉醫生迅速啟動“液體復甦”方案,同步調整升壓藥劑量、協調輸血並維持電解質平衡。歷經17小時鏖戰,患者生命體徵終趨平穩。術後,主刀醫生感嘆:“麻醉團隊是手術室的‘定海神針’。”
無名英雄的“生命航線”!
麻醉醫生的戰場沒有掌聲,只有監護儀的滴答聲和隨時可能拉響的警報。他們既要掌控藥物代謝的“時間魔法”,又要應對突發的生理劇變;既要精通技術,又要心懷人文——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言:“沒有人文的科學是傲慢,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濫情。”
每一次驚心動魄的化險為夷,都是對“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精神的深刻詮釋。他們是無影燈下的“生命舵手”,用專業與冷靜,為患者架起通往生的橋樑。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