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美“特種兵”代替旅遊。


文|任雪芸
來源|Tech星球(ID:tech618)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精打細算的打工人們,正在捧熱“特種兵式輕醫美”。

三倍差價誘惑,帶火醫美“特種兵”
王敏告訴Tech星球,“雖說這麼折騰一趟確實挺累的,但架不住價格太誘人了,價效比超高。”
2月份剛去做過5個醫美專案,王敏統計下來一共花費了不到1萬元。“我去的是流水線醫院,價格比在韓國找皮膚科醫院要便宜一些,但就算是找皮膚科醫院,價格也比國內的醫美機構便宜很多。”
小程在2024年一共去韓國5次,做過多個光電和注射專案。據她統計,加上機票和酒店的總花費在3.5萬元,“同樣的專案在深圳做,翻倍都不止。”
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優勢,是驅動打工人“跨國求美”的關鍵。
王敏拿自己體驗過的注射類醫美專案舉例,韓國肉毒素注射的價格不會超過1000元,而國內價格一般在3000元左右。
一位對接韓國醫美機構的翻譯告訴Tech星球,由於消費者需求量大,韓國已經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本地肉毒素品牌,價格早被卷下來了。
不止肉毒素價格低,韓國玻尿酸、水光針的價格,也大幅低於國內醫美機構。以玻尿酸品牌喬雅登為例,2cc規格在韓國售價不到4000元,而國內同等規格普遍高達25000元左右。“五倍的差價,的確很香”,王敏表示。
小程常做的是光電類專案,“超聲刀、熱瑪吉、鈦提升,我都做過。”根據小程做過的功課對比,她表示,韓國光電類專案的價格一般是國內的三分之一。
而且,小程告訴Tech星球,因為韓國輕醫美普及度高,專案和產品的選擇會比國內市場更多。比如,鈦提升,其實是韓國最受歡迎的雷射提升專案之一,是超聲刀和熱瑪吉的兩種技術的結合,被稱為韓國“土特產”,“目前國內能做的不多。”
還有水光針,在韓國許多美容院,水光針品牌麗珠蘭已經成為熱門專案,但在國內,能夠打這個產品的醫美機構卻不多,而且價格更高。
在決定踏上“跨國求美”之旅前,王敏和小程就已是醫美消費的常客。但當下,隨著社交平臺針對韓國做輕醫美分享內容的增加,越來越多從未涉足醫美的小白也開始心動。
在小紅書上搜索 “韓國輕醫美”、“醫美特種兵” 等關鍵詞,相關的攻略、經驗分享鋪天蓋地。小紅書、抖音等平臺關於“週末去韓國do臉”、“體驗韓國土特產”等話題熱度持續增加。
據智美品質CEO張寵此前公開分享稱,2024年求美者“出海”的比例大幅上升,其中去韓國的最多。
德勤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也顯示,2024年31%中高收入人群計劃出境醫美,若按照當下中國求美者數量2800萬計算,31%的比例下,已經超過了900萬人。

醫美機構迎合國內消費者
小程曾去過提供中文服務的醫美機構,“從踏進醫院開始,就有美容顧問進行接待,而且只要告知是中國人,就會提供專門的翻譯進行服務,資料也會提供中文版本。

林悅加入的韓國輕醫美交流群裡,大家除了頻繁交流各個醫美專案的體驗、分享恢復心得,還會討論韓國知名醫美機構的特色專案、哪位醫生技術最佳等。
但更多的是“避坑”分享。隨著韓國輕醫美熱潮的興起,行業內魚龍混雜的現象也日益凸顯。越來越多抱著“撈金”心態的人湧入這個行業,導致市場亂象叢生。
小程第一次在韓國做醫美專案時,並未做詳細的功課,後面回來發了個分享貼才被網友告知:相比韓國人去做,價格貴了很多。
一位做了四年醫美地陪的從業者稱,不少醫院會給韓國人和中國人報不同的價格,因為有些人不懂韓語,就很容易上當吃虧。
但就算找到地陪人員,也並不意味著能夠高枕無憂。上述從業者稱,部分地陪與醫美機構存在利益關聯。地陪“吃回扣”已經成為一個行業潛規則,一些與醫美機構有合作的翻譯,往往會在一些小白消費者諮詢時,誘導其選擇一些特定專案。
據其透露,地陪能夠拿到的返點在20%至50%左右,“韓國人300塊錢就能做的專案,可能賣給外國消費者的價格就能達到千元。”
“而且在利益的誘惑下,她們可能會誇大機構的優勢,淡化專案風險,甚至隱瞞一些重要資訊。”據她觀察,一些輕醫美專案的宣傳會刻意規避風險,營造出一種輕鬆變美的假象。
比如,玻尿酸填充能讓肌膚瞬間飽滿、水光針能讓皮膚即刻水潤透亮、瘦臉針能迅速打造精緻小臉等顯著效果,但卻對這些專案可能引發的諸如區域性感染、肌肉僵硬等嚴重併發症隻字不提。
林悅曾深受其害,她很早之前在韓國做了玻尿酸填充蘋果肌的專案,回國後,填充的部位出現了疼痛、感染的跡象。好在經過及時治療,沒有造成嚴重後果。
林悅的經歷並非個案。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踩坑”的消費者分享了自己遭遇“輕醫美”失敗的真實案例。
可即便如此,跨國醫美的熱度依舊居高不下。消費者對美的執著追求,以及國內醫美市場在某些高階、特色專案上的供給不足,也助推了跨國醫美的火爆。
對於國內的打工人而言,跨國醫美依舊不失為一種很具價效比的選擇。
有過失敗經歷的林悅也表示,並不會因此放棄跨國醫美。在她看來,價效比是無法忽視的優勢,“只要認真篩選,做好功課,還是會選擇出去做醫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