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雖好,但有時候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按:本週六(3.22)我會在成都和達叔一起組織一場線下投資分享會,達叔分享內容以房地產為主。我的分享主題:科學站在米塞斯這邊,但政治卻選擇了凱恩斯——2025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市場雖好,但有時候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文丨張是之
一、韓國醫學生擴招失敗

市場經濟的好處,今天人們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比如保護產權、自願交易、價格機制、自由競爭等等,在很多領域人們已經形成了共識。而且大多數人往往用常識都能知道,有市場的地方比沒有市場好,有競爭比沒有競爭好。可以說,所有人都是市場經濟的受益者。
但是在有些領域,人們卻未必有這樣的認識,甚至是走向了市場經濟的反面——計劃經濟。比如醫療領域,即便是在市場高度發達的歐美韓國等國家,深受觀念的桎梏,他們的醫療實際上也並未全部開放給市場。
這些國家雖然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有些領域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但在醫療領域說是計劃經濟一點都不為過。所以說,市場雖好,但有時候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韓國英國的醫療改革,最終都無功而返原地踏步。
去年韓國政府的醫學生擴招計劃就遭遇了嚴重的阻撓,最終以政府妥協和失敗告終。韓國政府計劃從2025年起,每年擴招2000名醫學生(增幅65%),持續5年,目標是到2035年新增1.5萬名醫生。韓國政府認為這是“最低必要規模”,並配套提出改善偏遠地區醫療條件、返聘退休醫生等補充措施。
在韓國,醫生是高收入群體,部分專科醫生年薪超百萬美元,擴招可能打破這一“特權”。因為很明顯,擴招意味著增加供給,也就意味著“分蛋糕”的人增加了,競爭加劇並導致收入下降,原來的醫生群體肯定不樂意。
所以,縱然民調顯示76%的民眾支援擴招,認為現有醫療體系無法滿足需求。但韓國醫生們依然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2024年2月政策公佈後,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率先罷工,全國約1.3萬名初級醫生中,超90%提交辭呈,最終累計1.2萬人辭職。首爾五大醫院手術量下降40%-50%,急診室拒收案例激增,甚至出現患者因延誤治療死亡的悲劇。
才開始韓國尹錫悅政府明確拒絕妥協,要求醫院“不得受理辭職申請”,並威脅吊銷罷工者執照。同時,政府啟動緊急醫療預案,延長門診時間、開放軍方醫院接診。但措施效果有限,醫療系統瀕臨崩潰。
最終,今年年3月7日,韓國教育部宣佈:若所有罷工學生在3月底前返崗,則從2026年起恢復原招生規模,也就是3058人/年;否則取消承諾。這一決定源於全國醫學院校長聯合建議,政府稱“尊重教育界意見”。
也就是,韓國政府推進的醫學生擴招計劃徹底失敗。需要注意的是,韓國自1998年起將醫學院招生規模控制在每年約3000人,到今天都快30年了,一直沒有擴招,維持在30年前的水平上。
從2023年的資料看,韓國每千人僅擁有2.6名醫生,遠低於OECD成員國平均的3.7名,偏遠地區甚至不足0.5名。另外老齡化加劇進一步擴大了醫療需求,預計到2035年醫生缺口將達1.5萬人。
自2010年起,李明博、文在寅政府多次嘗試擴招,均因醫學界反對而失敗。例如,文在寅政府在2018年和2020年的擴招計劃因醫生罷工擱淺。尹錫悅政府於2024年提出“一攬子醫改方案”,計劃投入10萬億韓元(約538億元人民幣),核心是透過擴招解決結構性短缺,結果也失敗了。
韓國醫學界“以患者生命為籌碼”,透過罷工展示了其“議價能力”。而政府則因政策反覆喪失公信力,暴露出在複雜利益協調中的無能和無力。另外在大洋彼岸的英國,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同樣是缺醫生,同樣是喜歡罷工。
二、英國醫學學位學徒制失敗

2024 年 9 月,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推出醫學學位學徒制,允許高中畢業生直接申請成為醫生學徒,邊工作邊學習,學徒期滿可獲醫學學位。然而,短短 3 個月後,這一專案就被緊急叫停。
和韓國一樣,長期以來,英國醫療系統面臨醫生短缺困境,尤其在社群基層和一線醫生崗位,缺口隨人口增長及老齡化加劇。英國醫生培養週期長,從醫學生到高年資顧問醫師需 6 ~ 8 年,初級醫生工作繁重但薪資低,超 80% 醫生需無償加班。
自 2023 年起,初級醫生頻繁罷工,同時澳大利亞等地趁機挖角,致 NHS 醫護職位空缺超 11.2 萬,空缺率達 8%。為緩解人手不足並節約經費,醫學學位學徒制應運而生。學徒制讓學生高中畢業後直接進醫院,免學費還享受工資獎金,5 年後可以獲得醫學學位。
而且,學徒制在英國曆史悠久,此前製造業、服務業等有很多學徒制,只是不提供學位罷了。其實學徒制在中國也有很悠久的歷史,古代的手工業如木工、鐵匠、泥瓦匠等等,都是透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技藝。民國時期,學徒透過簽訂契約進入店鋪或工廠,學習期限通常為三年或五年,在初為學徒的階段主要是做雜務工。
2015 年起,英國開始推行學位學徒計劃,NHS 的醫生學位學徒制就屬此類。該計劃由醫院主導、醫學院參與,制定用人與教學標準,學徒 80% 時間工作、20% 時間學習,獲取學位後仍需透過資格考試和後續培訓才能成為醫生。
學徒制有它的優勢,可以顯著降低學醫門檻,減輕經濟負擔,吸引更多人進入醫學行業。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很多質疑。比如學位含金量受質疑,傳統醫學生擔心自身學位價值被稀釋。再就是有人擔心教育質量問題,擔心工作佔比大可能影響學習效果,增加學業壓力和職業倦怠的風險。
NHS的願景是好的,他們在2023年6月,釋出了長期勞動計劃(NHS Long Term Workforce Plan)。這將是一個長達 15 年左右的長線改革,NHS 希望透過投資增加教育和培訓名額,能在未來建立起一支強有力的本地初級醫療隊伍。
但是現實很殘酷,就是釋出計劃一年後的2024年6月,英國醫生投出了壓倒性的反對票,呼籲終止計劃。最終,英國政府叫停對了學徒制的資助,還告知學校暫時不要招收學徒制學生。英國政府和韓國政府一樣妥協了,改革失敗,15年的計劃第一年就擱淺。
三、知識分子為什麼會反對市場?

無論是英國還是韓國,醫生都是高知群體,他們是“知識貴族”,但同時他們也是一群“特權貴族”。醫生抵制擴招和學徒制,表面上是在維護醫療質量,實際上是在維護他們自身的壟斷特權。
他們用特權要挾政府,阻止市場供給的增加,卻還要自我標榜崇高的道德優越感,實在是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哈耶克有本書,書名就很有意思《知識分子為什麼會反對市場》。他在書中指出,多數知識分子依賴公共部門謀生,比如大學教授、政策研究者等等,這使得他們天然傾向於支援擴大政府職能和社會計劃,以此鞏固自身利益與話語權。
公共部門的擴張不僅為其提供穩定職位,還賦予其“社會改造者”的道德優越感,從而形成對市場經濟的系統性敵視。
這種利益驅動下,知識分子更願意將社會問題歸咎於市場失靈,而不是反思政府幹預的負面影響。
韓國和英國的醫生就是這樣,“他們以道德之名編織枷鎖,最終勒緊的卻是弱者向上的階梯。”
不過這對中國來說是機會,中國如果能夠讓更多的私人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擴大供給,同時放開對其他國家的醫療簽證,既能治病救人,還能為經濟增長做貢獻,另外還積累了更加豐富的醫療經驗,實際上是可以給其他國家打個樣板的,讓世界更加看好中國。
2025年03月18日,本文首發南方週末。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