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頂級的鬆弛:事已至此

作者:可樂媽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最近,無意間刷到了一位博主發的影片:
坐地鐵時,博主被一家三口吸引了注意力。
地鐵要到站了,媽媽在站臺溫柔地喊:“小虎下車了。”但爸爸和孩子沒有聽到,所以還坐在車上。
地鐵門關上後,媽媽沒有發火,而是打語音給爸爸,再次提醒他。
爸爸也語氣溫和地回應道:“哦,我以為是鳳起路下車,原來是龍翔橋啊,那我下一站換乘過來。”
隨後,便牽著兒子的手在下一站下了車,去對面換乘。
下車時,爸爸還安撫兒子說:“沒事啊,就三分鐘。”
事情雖小,卻讓博主很是觸動。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這一家三口始終保持著平和。
博主不敢想象,如果同樣的事換做是自己遇到了,此時此刻,父母該是怎樣一副焦慮不已、暴跳如雷的模樣。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跟博主的家人一樣,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容易發火、著急。
但事實上,這種做法除了會帶給孩子恐懼、焦慮外,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學著那一家三口,告訴自己,也告訴孩子:事已至此
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再像一根時刻緊繃著的弦,而我們孩子,也逐漸擁有了幸福感、安全感,和對抗負面情緒的能量。
01
事已至此,少說兩句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超限效應”。
指的是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度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批評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在節目中提到過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高考考了638分,距那一年的北大錄取線差了30多分。
雖然這個分數已經相當不錯了,但他的父母並不滿足,反而指著孩子鼻子罵:
“你看,我平時就讓你小心點,就讓你不要粗心!高考就這麼一次,進北大的機會就被你這樣錯失了!我們平時和你說的話為什麼不聽?”
在父母不間斷的指責下,孩子終於崩潰了。
才一個星期不到,這個孩子就在巨大的壓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蹣跚學步的探索者,成長路上難免跌跌撞撞。
但事已至此,如何面對犯錯的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的智慧。
有的父母選擇用指責與抱怨築起荊棘圍欄,讓孩子在“你真沒用”的聲浪中蜷縮成怯懦的刺蝟;
也有的父母以理解與接納為基石,讓孩子學會了在錯誤中看見進步的微光。
就像《小王子》中寫的:
“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網友@可可,在北京上學時,因和同學起了衝突,被學校請了家長。
為此,爸爸從1000多公里外的家中趕來學校,為他善後。
然而,爸爸並沒有過多指責他,反而寬慰道:
“要不是因為你打架,我還沒有機會來北京,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明天去頤和園轉轉,別多想了。”
簡簡單單一句話,卻讓可可記了很久。
後來,他再也沒犯過類似的錯誤。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的跟蹤調查更發現,在衝突中能保持“語言剋制”的家庭,孩子成年後處理危機的能力比普通家庭高出 47%。
那些犯了錯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鋒利的刀子,而是溫暖的陽光。
當父母用理解代替訓斥,用寬慰代替嘮叨,孩子便能在鬆弛的家庭氛圍中,學會樂觀和豁達,遇事從容應對。
02
事已至此,先吃飯吧
繪本畫家蔡皋曾在做客《十三邀》時感慨:“很多父母把晚餐吃成了批鬥會。”
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小時候,一坐到餐桌前,父母就會對我進行思想教育:
“這次考試怎麼才考80分?一天到晚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
“你們老師說你平時上課很少舉手回答問題,你這個性格要改,不要什麼事都往後躲,知道嗎?”
“看看你們班小紅,每天跟父母親親熱熱的,你呢?吃個飯還拉著一張臉。”
……
久而久之,不僅父母一說話我就覺得無比牴觸,消化系統也變得敏感脆弱。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喜歡利用吃飯的時間來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知恥而後勇。
但事實上,最終的結果卻是孩子飯也沒吃好,親子關係還出現了問題。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就曾在採訪時說:
“我兩個孩子小時候,從來沒有請過一個工人,煮飯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在照顧他。”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忙,她都幾乎不會缺席兩個孩子的一日三餐。
在餐桌上,她會說說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孩子也會和她聊聊學校的生活。
透過餐桌,林鄭月娥和孩子瞭解了彼此的近況,並因此更加理解對方。
後來,她的長子林節思曾在採訪中回憶說:“媽媽做的飯菜很簡單,但是因為有媽媽陪著,吃著就香。”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有一項基於2.5萬名11-15歲少兒的研究顯示:
“小孩子與家人一起吃飯更容易養成自信、樂於助人的品格和穩定的情緒。
因為一起吃飯可以讓孩子與家人交談並分享內心體驗,減少焦慮和孤獨感。一起吃飯的時間越多,積極影響就越明顯。”
其實,跟孩子講道理的時間很多,並不差一頓飯的時間。
如果餐桌上只剩冷冰冰的說教,自然滿足不了孩子對情感連結的訴求,也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相反,好好吃飯,和孩子聊聊學校的趣事、班裡的朋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滋養。
03
事已至此,情緒置後
看過一個影片:
有一家燒烤店,高峰時段,店主12歲的兒子也在幫忙端菜。
結果這孩子一不小心,打翻了一盤菜。
當時店主正在忙,可他非但沒有衝孩子發火,反而一步步教孩子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軒軒,快去道歉,再去拿兩瓶啤酒給客人,就說是我們送的,讓叔叔阿姨們再等等,實在不好意思了。”
於是,孩子按父親的話道歉、賠啤酒,清掃地上的垃圾,接著又重新給客人端上了菜。
事已至此,發洩情緒是本能,解決問題才是本事。
心理諮詢師葉月幽曾分享過一個自己帶娃旅行的故事:
有一回,她開車100多公里,帶著兩個孩子去泡溫泉。
可到達目的地後,老大卻突然告訴她自己忘帶泳鏡了。
當時,葉月幽腦海裡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
“我特意把游泳眼鏡放到門口,還特意提醒你那麼多次,你居然還忘,你有沒有一點責任心啊?沒帶活該,誰讓你自己不記得,那你就自己承擔後果吧。”
可話還沒出口,小兒子就開始央求她:
“媽媽,你給哥哥買一個吧,溫泉這裡就有賣的,沒有泳鏡哥哥就不好玩了。”
葉月幽想給老大一個教訓,便沒有同意,而是讓兩個孩子輪換著用同一個泳鏡。
老大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卻始終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她看著更氣了,心想:
“好心好意帶你們出來玩,花這麼多錢,你們還不開心,真是小兔崽子白眼狼。”
本就憋著火的她,轉頭看見櫃檯上外面買二三十的泳鏡,在溫泉館居然標價68元,那一刻,她忍不住想脫口而出:
“果然出來玩就是浪費錢,真是花錢買罪受。”
好在這一刻,她突然意識到,這句話其實是以前出去玩時母親總掛在嘴邊的。
葉月幽轉念一想,自己帶著孩子驅車一百多公里,花費近千元,實在沒必要為了一副幾十塊錢的泳鏡,毀了孩子出來玩的好心情。
想到這裡,她毫不猶豫地給老大買了一個泳鏡。
那一回,兩個孩子都玩得很開心。
而葉月幽也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一時的情緒,毀掉這場精心策劃的親子旅行。
育兒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麻煩。
如果我們總是以心情為導向,很多時候小麻煩也會變成大麻煩,小問題也會變成大問題,最終,一切都會滑向更糟糕的困境。
而智慧父母和一般父母的區別就是,他們不會在發現問題之後,情緒上頭繼而製造更多矛盾,而是第一時間帶孩子想辦法去解決。
這樣的父母做到了心態置頂,情緒置後,有足夠的容錯率,不會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而孩子也會在他們的影響下,學會靜下沉、沉住氣,有條不紊地鋪路搭橋,最終度過難關。
04
我十分贊同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的一段話:
“人們並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人們帶著這些想法,就會產生不健康的負面情緒,如暴怒、焦慮和生氣。”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有時,我們總以為讓自己痛苦的是問題本身,可實際上,真正製造痛苦的,往往是我們看待問題的心態。
而有的家庭之所以幸福快樂,就是因為他們把心態調成了鬆弛模式。
一旦擁有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態,允許一切發生,生活也就順了。
從今天開始,告訴自己,孩子的問題都是來豐富我、成就我的,如果暫時事與願違,那一定是另有安排。
點個“推薦”,與所有父母共勉。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END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