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實力面對俄羅斯嗎?

上個月,北約一萬名士兵在距離烏克蘭邊境不遠的地方舉行軍事演習,測試一支專為應對俄羅斯威脅而組建的快速反應部隊。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未參與其中。這一缺席引發了廣泛討論:如果美國減少或撤回對歐洲的軍事支援,歐洲能否獨立應對俄羅斯的挑戰?儘管美國本週恢復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但華盛頓對北約的長期安全承諾仍然存在變數,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對歐洲態度冷淡的背景下,歐洲國家更是憂心忡忡。
如果美歐關係進一步惡化,歐洲是否會被迫獨立承擔防禦責任?一些曾在跨大西洋聯盟服役的美國軍方官員認為,即便失去美國支援,歐洲依然具備強大戰鬥力。儘管在防空、情報和後勤保障等方面仍然依賴美國,但歐洲整體軍事力量依舊可觀,擁有強大的空軍、海軍和陸軍。冷戰結束後,歐洲的地面部隊曾大幅縮減,但近年來正在逐步恢復,並配備先進武器。
然而,一場與俄羅斯的戰爭無疑將帶來毀滅性後果,並可能引發核威脅。從常規戰爭的角度來看,戰略專家普遍認為,俄羅斯並不佔據優勢。北約成員國警告,如果烏克蘭與俄羅斯達成某種妥協,莫斯科可能會利用這段時間重建軍隊,並在未來幾年對歐洲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前北約最高軍事長官、美國空軍退役上將菲利普·布里德洛夫指出,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面臨諸多困難,遠非不可戰勝。自2014年俄羅斯克裡米亞戰爭和頓巴斯衝突以來,俄軍的戰鬥力持續消耗。特別是在2022年俄烏戰爭全面爆發後,俄羅斯軍隊遭受嚴重損失,大量裝備被摧毀,兵員損失慘重。他認為,歐洲軍隊完全有能力抵禦俄羅斯的進攻。烏克蘭軍隊在三年前成功阻止俄軍攻佔基輔,便是防禦方具備優勢的有力例證。
不過,美國的政策變化也讓歐洲對自身安全問題產生更多擔憂。特朗普政府曾暫停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而部分歐洲官員擔心,如果特朗普再次執政,美國甚至可能在北約防務問題上故意製造障礙。歐盟安全研究所分析師朱塞佩·斯帕塔福拉認為,這種情況“不能完全被排除”。
歐洲的軍事短板也不容忽視。歐洲軍隊長期依賴美國提供的關鍵軍事能力,包括情報、監視與偵察、戰略空運,以及指揮控制系統。在與俄羅斯的潛在衝突中,最明顯的弱點在於防空能力的不足。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展現出強大的導彈與無人機打擊能力,而歐洲的空防系統尚未能有效應對這一威脅。
儘管如此,歐洲軍隊近年來透過頻繁演習不斷提升戰鬥力。北約的軍事演習規模大幅增加,訓練重點也逐步從海外干預轉向歐洲本土防禦。今年,北約計劃進行近100場軍事演習,大多數都在歐洲及其周邊地區展開。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克里斯托弗·卡沃利表示,這是一個緊張且雄心勃勃的訓練計劃,但為了確保部隊隨時做好應戰準備,這是必要的。
這些演習不僅提升了盟軍的協同作戰能力,還幫助指揮官熟悉多國部隊的領導方式。此外,歐洲軍隊在戰術層面的靈活性也是一項優勢。烏克蘭軍隊的成功經驗表明,基層指揮官在戰場上擁有更大的決策權,有助於快速適應戰場環境。而俄羅斯軍隊的指揮體系則相對僵化,缺乏靈活性。
從裝備角度來看,歐洲的武器儲備同樣不可小覷。北約成員國共擁有約5000輛坦克和2800門自行火炮,而俄羅斯目前僅剩約3000輛坦克,並在烏克蘭戰場上損失慘重。此外,俄羅斯的自行火炮數量僅為歐洲的一半。
但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傳統裝甲部隊和火炮的作用正在減弱,而無人機和電子戰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俄羅斯在無人機技術方面已取得領先,而歐洲各國正在加緊研製和部署反無人機系統,以縮小這一差距。在空軍方面,北約歐洲成員國共擁有約2000架戰鬥機和軍用飛機,並計劃到2030年裝備超過500架F-35隱形戰鬥機。相比之下,俄羅斯空軍雖然規模龐大,但在實際作戰中的表現並不穩定,據國際戰略研究所統計,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損失了約20%的作戰飛機。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已經將經濟調整至戰時模式,全力支援軍工生產。西方官員擔憂,如果戰事暫停,俄羅斯可能會迅速恢復軍力。而與此同時,歐洲國家由於向烏克蘭大量輸送武器,其自身軍備庫存已被削減,軍工產業的生產能力仍然受限。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在歐洲議會上承認,歐洲的軍工業規模過小、生產過於分散,且生產速度遠遠跟不上戰場消耗。
面對特朗普政府可能帶來的變數,歐洲領導人正加快推動軍工生產,並在北約會議上討論增加國防預算。歐洲國家必須認真思考,在沒有美國支援的情況下,如何填補北約防禦體系中的空缺。
目前,北約的作戰計劃仍是以美國的深度參與為基礎制定的,而歐洲缺乏統一的軍事指揮體系。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反對歐洲建立獨立的軍事聯盟,使得歐洲在防務自主化方面進展緩慢。然而,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歐洲國家開始重新評估這一問題。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歐洲仍然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衛,但要真正做到獨立防禦,仍需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加快軍事現代化程序。但是增加國防預算就意味著要減少福利,歐洲的選民會同意嗎?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