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崩潰了:交500萬學費,孩子回國工資5000!哈佛博士揭秘求職真相

應屆生求職難已經成為一大社會共識,留學海歸也陷入最難就業季的瓶頸,極少數同學能留在國外工作或者歸國邁入行業頂尖企業,更多的留學生不僅找不到符合期望的工作,還被用人公司扣上“水碩“的標籤,對於中產父母來說,最大的擔憂就是孩子花了500萬留學,結果回國後工資只有5000,到底該如何找工作?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文|魏陽
From 爸爸真棒
微訊號: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
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工作工作找工作,這無疑是當下最熱的熱點!

前有轟轟烈烈的矽谷裁員潮,後有大家熱議的“16—24歲青年調查失業率錄20.4%”的數字,最近甚至連國際教育賽道的家長都開始擔心:花幾百萬培養的孩子,未來回國找不到工作該咋辦!
根據最新的《2022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國內求職者海歸數量明顯增長,與前一年相比,2022年應屆留學生規模同比增長8.6%。但與此同時,薪資漲幅出現下滑,就業仍擠在教育培訓賽道等等。

等等諸多就業資料,讓父母倒吸一口冷氣:

是不是要報一個好就業的熱門專業?如何提前做好職業規劃?是否要因為就業而放棄孩子的興趣愛好?
“不要一位追求市場需求,追熱點,因為未來需求不可測,等你學成市場就變化了!一窩蜂學計算機、法律、考公,結果不都是需求過剩嗎?”
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科羅拉多大學教授魏陽說,在他看來,“最好的職業,從來是在興趣,能力,和社會需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說白了,最好的工作,是:
  • 第一你喜歡,
  • 第二你擅長,
  • 第三錢足夠。
如果這三點中,只能符合一點,這樣的職業往往有問題。符合兩點的,勉強可以繼續。最完美的狀況是三點都有。這裡稍稍分析一下。
只符合一點的情況有三種。
01、第一種是隻有興趣,並不擅長,報酬也少
這就不是個工作,只能算個愛好。俗稱“癮大水平低”,除了給你帶來精神滿足外,並無其他價值。KTV裡走調卻陶醉的票友,週末在球場開心的業餘球手,天天為克里姆林宮操心的野生國師,都屬此類。
02、第二種是隻擅長,但不喜歡,社會也不需要
這相當於空有屠龍之術,也不會成為工作。
03、第三種是報酬還行,但你並不擅長,更不喜歡
做不擅長的工作卻有不錯報酬,古今並不鮮見。比如古代靠門蔭而非能力取得某世襲職位,現代靠關係進體制內,勉為其難享受四點下班的待遇。這種人最好調整自己心態,認清自己能力低下的現實,明白待遇並非因為能力,想法讓自己喜歡上這份工作。
興趣,能力,社會需求三點中佔了兩點的,更為常見。這裡也細分為三種情況。
01、第一種情況是,你喜歡這工作,也擅長,但社會不需要這工作
比如上面說的屠龍之術。你特別享受屠龍,屠龍之技也相當了得,唯一的問題是這世上並沒有龍被你屠,靠此技藝無法養家餬口,當然不是長久之計。當然,家裡有礦的,這點可以忽略不計。
02、第二種情況是,工作你擅長,報酬也可以,但你十分厭惡
比如經過多年苦讀或訓練你變成某一領域專家,足以勝任某工作,但出於某種原因,你每天上班像是去上刑,內心苦不堪言。這種情況下,你要麼另換自己喜愛並擅長的工作,要麼改變心態,讓自己愛上這份工作。這種情形並非十分糟糕。因為擅長,往往能讓人對工作產生自信和喜愛。
03、第三種情況是,報酬不錯,你也喜歡,但是工作水平不太行
這種情況更簡單。報酬不錯已經兜了底。只要有濃厚興趣,能力遲早能培養出來,除非天生極笨。這種情況其實也不太成問題。

總而言之,完美職業三角中,只要佔了兩點,都是還行的職業。

最完美的職業,是三花聚頂,三羊開泰——興趣,能力,社會需求一個不缺。你內心極喜歡,偏偏又有天賦,回報還很不錯。這是祖墳冒青煙,幾輩子福報修來的好運氣。
比如巴菲特,一生熱愛投資,能力超群,報酬可觀;愛好就是工作,愛好還能賺錢,越幹越喜歡,所以可以天天“跳著踢踏舞去上班”。
當然大多數人不會如此幸運。能找到一個相對喜歡,相對擅長,相對賺錢的工作,就已經可以做夢笑醒了。
反過來,最最糟糕的情景,是不擅長,不喜歡,報酬還低的工作。這往往是因為職業的機會成本極低,除此外別無選擇。為了碎銀幾兩,天天委屈自己,只為生存下去。這種情況,如果不想認命,只能想法提高自己能力。
最好的職業,是在興趣,能力,和社會需求之間找一個平衡點。這道理並不複雜,難的是具體操作。這裡我想分析幾種常見的誤解,提幾點建議。
下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01.

興趣和熱情,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有區分好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於熱愛,才能鑽研。鑽研,往往能轉化成能力。轉化的關鍵,是持續性。
很多年輕人,往往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今天喜歡金融,明天看看歷史。問題是泛泛的興趣,並不能轉化成能力。這裡必須區分興趣(interest)和熱情(passion),兩者的區別在於:
  • 興趣可能是一時興起,三分鐘熱度。
  • 而熱情則持久。
  • 興趣在稍遇挫折之後,立刻消退。
  • 而熱情則像個不倒翁,困難只會激發更堅韌的專注。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百折不撓,以至於上升到一往情深的程度,英文裡把這種痴迷狀態叫做commitment。
這就是為什麼歐美大學招研究生,能力未必要強,但一定希望申請人有對專業的commitment。因為能力可以培養,對專業的深情則難求。
只要有Commitment,經過系統化訓練,大機率能出成果。沒有commitment,即使起跑時能力不錯,半途而廢者多的是。
歐美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在本科階段不要求學生成為專家,目的就在於給學生時間,廣泛涉獵各門領域,多嘗試,最終找到自己情之所鐘的方向。
在歐美大學,一開始選某專業,之後興趣轉移,換專業者多得是。這樣的教育體系,尊重人性的複雜,理解能持續終身的熱情,不是那麼容易找到,所以允許年輕人試錯,給他們時間摸索。這與原蘇聯在本科階段即培養專才的體系,非常不同。
蘇聯大學體系中,學生為國家需要服務,專業定型越早越好。歐美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幫人找到工作,而是讓人追隨自己的熱情,讓人自我實現。
好的教育,是讓人找到自己的目標(find your purpose)。
簡言之,職業規劃需要區分興趣和熱情。
  • 興趣短暫易變,見一個愛一個。
  • 熱情持之以恆,愈挫愈勇,越打越強。
只有將興趣轉化為熱情,才能培養能力。追隨熱情,為之全力以赴並感到快樂的人生,才是幸運的人生。

02.

我們可能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蘇格拉底,把所有哲學信條總結為一句:“認識你自己”。如果找到自己的熱情是困難的,那麼認識自己的能力則更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清楚自己的能力。這是因為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弱點。
心理學研究反覆證明,絕大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能力,在進化上,其實有很多的優勢。比如被嘲笑的“普信男”(普通卻自信的人),其實是進化的結果,是人類的普遍形態。
在找工作和找配偶時,讓別人相信自己有高於實際的能力,能獲得明顯的好處。但從長期看,才不配位,短處遲早會暴露。靠運氣賺來的錢,總會憑本事輸個乾淨。職業規劃,必須誠實評價自己的能力。
但這又是很困難的。因為很難辨別哪些是因為能力,哪些是因為運氣。多數人是在電梯裡做俯臥撐,以為上升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對此我的建議是–
1、低估自己,總比高估自己風險來得小。
如果不能準確評估,保守一些。
2、區分認知圈和能力圈。
別錯把認知當能力。很多事知道容易,做到難。大家都知道少吃多動能減肥,幾人能做到?能力圈總比認知圈小很多。認知圈必須儘量擴大。能力圈則要清楚界定。然後在能力圈裡,選擇一個更小的範圍當做職業,專注深耕。
以投資為例,就是要多看少做。只有充分考察、廣泛研究之後,你會知道哪些領域,遠超自己能力範圍,碰都不要碰
正所謂,你不可能賺到能力之外的錢。只有拓展了認知範圍,充分考驗過自己,才清楚能力的邊界在哪兒。然後才能在能力範圍內,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個性和興趣的領域當作職業。
認知圈要儘量大,能力圈要儘量清晰,職業圈則要儘量小。因為只有專而精,才有競爭力。

03.

追隨就業熱點,可能是風險最大的
面對社會需求,我的建議是:關注市場,但不要以就業為唯一指標。
這是因為,就業市場和任何其他市場一樣,本質是不可預測的。根據目前的就業資料,無人能準確預見5-10年後的社會需求。
天有不測風雲,黑天鵝總比灰犀牛多。選專業和其他投資一樣,存在不確定的風險。就業市場,和其他市場一樣,存在供需週期。你現在看到的熱門專業,別人也看得到。你想學,別人也想學。大家一擁而上,結果往往是該專業幾年後供大於求。
在經濟學上,就業從來都不是一個有效市場,常常資源錯配。1999年美國網際網路牛市中,所有人擠破頭去學計算機,結果兩年碩士讀下來,泡沫破裂,還是難找工作。
中國過去這幾年,一窩蜂學法律,一窩蜂學金融,結果等讀出來,市場該飽和的飽和,該暴雷的暴雷的。多少產業,說興就興,說崩就崩,連個招呼都不打。
你的教育規劃再靈活,也快不過就業市場的瞬息萬變。
與其徒勞的預測就業市場,不如專注最核心的資源:你的熱情和能力——完美職業三角中的另外兩點。
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再以熱情培養能力。以自身的不變,應對市場的萬變。西諺雲:所謂“好運氣”,只是“準備”遇到“機會”。
為機會做好準備,只能依靠持之以恆的熱情,慢火熬出的能力,等到機會到來,再全力出擊。
退一步說,就算最後還是找不到工作,你也因為興趣而享受了樂趣不是?羅素說:
你能在浪費時間中獲得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用熱情來平衡職業選擇,至少有快樂兜底。君不見,成天做著自己痛恨的工作的奮鬥B們,一旦經濟滑坡,大家都得靈活就業。反正結果都一樣,但你至少不用委屈自己不是?
所以我不建議完全以現在的就業情況來決定未來的職業。
當然,這裡所說的自我實現,追隨熱情,在某些社會,是非常奢侈的目標。有時,殘酷的現實,粗暴的生存需求,讓人只能咬牙幹著厭惡、也不擅長的工作。
這種社會中,個人除了服從社會現存的機制,變成社畜之外,沒有其他選擇。當人只能變成一臺為了活下去而作賤自己的機器,社會當然病得不輕。
這種社會,即使積累再多財富,也是貧窮的社會。因為人的選擇正在變得貧乏,永遠沒機會追隨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沒機會發揮獨有的創造力。沒有選擇,也就沒有自由。一個限制個人選擇的社會,最終也會限制自身的發展。
平衡興趣,能力,和社會需求的職業觀,本質是尊重個人需求,個人選擇,和個人作為一個“人“的權利。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貧窮的本質》發現:
貧窮讓人們專注短期收益,放棄長期投資。因為為了得到眼前的麵包屑,他們已經活得精疲力盡,無暇長期規劃。而缺乏長期投資,反過來導致更多的貧窮。
不顧自身興趣和熱情,只為找到工作而規劃職業,正是這種“貧窮”思維的隱性表現。長期看,專注的熱情和由此產生的創造力,才是在未來市場中勝出的核心競爭力。
而滋養這種創造力,要求你忽略市場當下不可預測的短期波動(就業熱點)。
尊重善待你的興趣,耐心培養你的能力,不僅是你能為未來的機會,能做的最好的準備,也是你為自己的人生,能做的最好的長期投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