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訊息|普林斯頓學者研究揭示美外交政策圈對華態度存在壓力與多樣性

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645天
TikTok週一向聯邦上訴法院申請暫緩一項可能導致其明年1月被禁止的法律實施,以便讓最高法院審理此案。根據該法案,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需在1月19日前出售TikTok,否則應用將在全美範圍內被停用。TikTok強調,該案關係到一個擁有超過1.7億美國使用者的平臺的存續,應由最高法院裁定。TikTok希望透過暫緩執行為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介入留出空間。特朗普此前曾承諾“拯救TikTok”,並可能撤銷該禁令。司法部則反對TikTok的請求,稱此舉妨礙國家安全目標,並認為最高法院審理此案的可能性較低。TikTok警告,如遭暫時下架,其三分之一的日活使用者或將永久流失。
圖片來源於網路
美國外交政策專業人士對華態度調查顯示,儘管外界普遍認為美國外交政策圈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呈現“群體思維”(groupthink),實際情況卻更為複雜。一項由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釋出的研究指出,美國外交政策社群記憶體在多元化的對華政策觀點,但與此同時,也有明顯的社會和職業壓力驅使更多人公開表達對華強硬立場。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項研究由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生蔡和(Michael Cerny)和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副教授祖若水(Rory Truex)聯合撰寫。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收集了495名政策專業人士的意見,結果顯示,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的“共識”更多體現在將中國定位為競爭對手這一框架上,但在具體政策建議上仍存在顯著分歧。研究發現,偏向共和黨、男性、白人或擁有軍事背景的專業人士更傾向於對華強硬,但這一趨勢並不絕對。此外,研究指出,約22%的受訪者感受到表達對華強硬立場的壓力,特別是那些對華持溫和態度、並有職業抱負的人群,其中女性、年輕人和少數族裔尤為明顯。亞裔或華裔美國人更經常感受到忠誠度的質疑,這種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專業環境中的不平等。
圖片來源於網路
研究還發現,這種壓力導致了所謂的“鷹派膨脹”(hawkflation)現象,即個體為了更具說服力,往往在公共場合採用更強硬的語言,而這並不一定反映其私下的真實立場。這種動態可能造成對強硬政策支援的高估,並導致更溫和的聲音在公共討論中被弱化。研究呼籲加強政策辯論的多樣性,避免群體盲從,以推動更理性的外交決策。

臺媒報道,臺灣防務部門週一宣佈提高警戒,稱解放軍近期在包括東海和南海在內的多片海域部署了近90艘艦艇和海警船,並劃設七個臨時空域。報道稱,此次部署的艦艇數量較今年早些時候的多次演練有所增加。臺媒分析,此次演練可能與賴清德近期經停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行程有關。臺灣防務部門表示,已啟動特定區域的軍事演練,並呼籲相關方避免採取可能影響區域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國製造商近日開始限制向美國和歐洲出口用於無人機制造的關鍵元件,這是中美貿易衝突升級的新動向。知情人士透露,這些措施可能是中國計劃從明年起實施更廣泛出口限制的前奏,可能包括針對元件用途的許可審批或要求企業報告出口計劃。此舉正值美國對中國實施新的高頻寬儲存晶片和半導體裝置出口管控後,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包括禁止向美方出售軍民兩用物品及高科技材料。
新規不僅適用於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還擴充套件至含有中國部件的外國商品,分析認為這是中國試圖效仿美歐制裁的域外效力。此輪貿易摩擦可能對在俄烏衝突中依賴無人機的烏克蘭防禦能力造成影響,而相關出口限制或將在明年初生效。
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