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雜誌總第264期
Studying Abroad
文末點選“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
均可購買雜誌
卷首語
目錄

速覽

封面話題
AI 時代,
文科真的會消亡嗎?

節選:
2025年春節前,DeepSeek橫空出世,在社會各界引發廣泛震動。在教育領域,DeepSeek所提供的智慧化、個性化服務,強烈衝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師生互動方式。與此同時,其強大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演能力,再次在社會上掀起了一波關於“文科價值”的討論。
這波討論在DeepSeek出世之前就已爆發,一直持續至今。2024年底,《南風窗》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的報道,其中提到:2024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其中多數是文科專業。由此,“文科消亡成為一股全球性浪潮”的話題在社會各領域不斷蔓延。
……
本期專題,我們從“AI時代,文科面臨的衝擊與挑戰”談起,分別邀請哲學、社會學、科技倫理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就當今時代文科存在的價值及其未來發展的方向展開討論,希望他們的觀點能為文科的轉型提供一點思考。
AI時代,
文科面臨的衝擊與挑戰

節選:
當下,人工智慧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並引發了教育格局的深刻變革。眾多高校開啟了新一輪學科專業調整,許多文科專業被裁撤,關於文科教育的存廢之爭因此而起。在筆者看來,現在討論文科的存廢為時尚早。雖然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失業問題,但它並沒有取消勞動,也沒有消解生命的意義。只不過,它重新定義了勞動,使得以數智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勞動將成為主要的勞動形式。而只要勞動的形式還存在,文科就不會消失。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傳統文科在AI時代的確遭遇了巨大沖擊和挑戰,這是不爭的事實,需要引起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師生的警惕。
AI時代的社會學:
提供人本主義的指引

節選:
從學科史的角度來看,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推動了學科的發展。從17世紀開始,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氣壓計的發明推動了氣象學和流體力學的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的誕生也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自18世紀開始,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提倡理性主義來推動和普及科學。法國哲學家孔德提出“實證哲學”,主張應該基於觀察和實驗來研究社會現象,認為社會物理學(社會學)是繼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之後的第五個重要學科,從而成為社會學學科的創始人。19世紀末,在與歐美和日本的學術交流中,社會學開始傳入中國。
數智時代的
文科之“用”

節選:
2024年秋,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其中大多屬於文科專業;近期,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公開表示,未來學校將把文科招生比例從30%—40%降到20%。面對這些變化,“文科無用論”再次襲來,文科的“寒冬”真的來臨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智慧時代文科遭遇的“寒冬”只是表象,從深層次看,其是各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重視這個現象。《易經·坤卦》有言:“初六,履霜,堅冰至。”提前思考與佈局可以讓我們不至於陷入完全被動的狀態。
AI時代,
文科的“消亡”與哲學的復興

節選:
在人工智慧和技術革命加速發展的今天,“文科消亡”這一論調頻繁見諸媒體。從人文學科招生人數下降到就業市場的“實用性”迷思,似乎都在質疑文科的價值。但據筆者瞭解,這幾年似乎有一股“哲學熱”在暗流湧動。這與日益焦慮的社會情緒不無關係:當社會情緒越是焦灼,哲學的能見度就越高。
新視野
“向東看”背景下
俄羅斯國際教育發展的新態勢

節選:
近年來,世界經濟重心有從西向東轉移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俄羅斯不斷調整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略,加快實施“向東看”戰略,致力於在亞太地區打造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的新增長點,提升國家軟實力。
2022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隨著俄烏衝突持續發酵,制裁開始從金融和能源領域向教育等其他領域蔓延。2022年6月6日,俄羅斯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被排除在博洛尼亞程序之外。隨後,俄羅斯科學和高等教育部部長瓦列裡·法利科夫表示,俄羅斯將透過建立新的教育體系來應對西方國家的制裁。在地緣政治形勢的影響下,2023年,俄羅斯正式脫離博洛尼亞體系,其高等教育開始從原來的全面對標歐洲教育體制和規範,向聚焦國內經濟建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方向轉變。在“向東看”戰略調整的背景下,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關於完善高等教育體系若干問題》的法令,宣佈俄羅斯高等教育體系開啟重構程序,改革內容主要涉及學制、學位和教育標準等方面。
觀海聽潮
一個突尼西亞中產家庭的
教育選擇

節選:
2023年夏天,筆者回到了突尼西亞,再次見到了瑪麗亞。在此前的2016年8月到2017年12月,筆者在突尼西亞學習阿拉伯語,做田野調查,住在當地人家裡。在此期間,筆者認識了住在附近的瑪麗亞一家。當時,瑪麗亞的大女兒法圖麥才兩歲多,小女兒阿伊莎還沒出生。而現在,法圖麥快要上小學四年級了,阿伊莎馬上也要上小學了。她們的成長讓人感慨,但是更令筆者驚訝的是,瑪麗亞竟然把兩個女兒送進了一所加拿大小學。
對於突尼西亞人來說,國際學校的學費非常昂貴。突尼西亞市民的月平均工資約為1000第納爾(相當於人民幣約2300元),但是加拿大小學一年的學費就得9000第納爾。哪怕是雙職工中產家庭,每年18000第納爾的學費仍是很重的經濟負擔,這相當於讓一個年收入50萬元的中國家庭每年支付37.5萬元的學費,而突尼西亞的公立學校則是免費的。筆者問瑪麗亞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去,她的答案是:她既要工作也要接送孩子,還想讓孩子們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只有國際學校可以幫她解決這些問題。
視界
加拿大:高等職業教育多元發展
——以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為例

節選:
從嚴格意義上講,加拿大並不存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官方說法。甚至從全世界來看,與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完全對應的高等職業教育也不存在。但是,在加拿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加拿大,有著明確職業技能培養目標的教育專案並不少見,尤其是在社群學院與教學型大學中。
加拿大是聯邦制國家,根據憲法,教育事務由各省或地區自行管理。因此,省與省或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高等教育體系不盡相同,其中,原法屬殖民地魁北克省與其他各省之間的差異最大。本文僅對本人訪學所在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簡稱BC省)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簡要介紹。
新加坡如何實施
創新教育?

節選:
202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釋出的PISA 2022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測試結果顯示,新加坡學生以41分的平均分在64個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一。作為全球創新教育的典範,新加坡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備受關注。進入數智時代,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新加坡基於國家發展戰略需求,透過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戰略引領、產教融合、資源整合、國際合作等多維度的系統化創新教育經驗,為培育適應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創新人才提供了成功範例。
美國國際學者流動的
規模、特徵與結構

節選:
20世紀以來,美國作為國際高等教育強國,吸引了一大批世界一流學者為其科學技術及經濟發展作出持續的貢獻。本文透過梳理和分析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於1999—2024年間釋出的《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的資料,深入探析美國國際學者流動的規模、特徵與結構。
德國研究型大學的
人才培養特色

節選:
德國大學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受教會管理,以培養神職人員或貴族為主,課程內容主要涉及神學、哲學、醫學和法學四大傳統學科。1810年,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創立了柏林大學(今柏林洪堡大學),標誌著現代大學的誕生。在洪堡時期,大學的職能以傳播知識及學術為主。19世紀後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德國開始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強學術研究與市場需求的結合,湧現出了一批註重自然科學和技術教育的高等學府,如慕尼黑工業大學(1868年成立)。20世紀後期,德國聯邦各州通過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法案,正式確立了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的地位。從此,德國形成了以研究型大學(University)和應用科學大學為主的“雙軌制”高等教育體系,其中,前者更注重理論與基礎研究,後者則更注重實踐與應用。
圓桌論壇
論壇議題:
尊師、惠師,提升教師幸福感


節選: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對教師的期待與日俱增,教師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回應教師心理需求,既是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為此,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第一實驗小學將教師積極心理品質提升作為學校的發展戰略,努力營造尊重、理解、關愛的校園氛圍,透過構建全方位的心理支援體系,為教師注入“心”能量,促進教師的進步和發展。
思想庫
設計多元通道,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節選:
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力量,在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背景下,其培養意義尤為重大。高中學段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階段,應該如何做好統籌規劃,避免走入培養誤區?應該如何最佳化培養體系,設計多元通道,給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提供更多選擇?這是教育管理者亟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風向標
“無邊界學習”:
連結學校育人圖景的真路徑

節選:
“無邊界學習”,指的是一種不侷限學習場域、內容和形式,利用一切資源開展實踐活動,以有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新型學習樣態。它要求柔化學科邊界、跨越課程藩籬,實踐與落實面向現代化的新型教育理念。
核心素養視域下
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教學策略

節選: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學要透過對經典作品的研習,引領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麼,在實踐中,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研習應該如何開展呢?在此,筆者以“《論語》選讀”教學為例,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跨學科主題活動: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節選:
烏卡時代,人類面臨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處理複雜問題的挑戰。透過整合兩種及以上學科內容而開展的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超越了傳統的單科獨進模式,更注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更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近年來,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大興南校區將跨學科理念運用到各門學科的教學實踐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科能力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學前
如何利用繪本閱讀
促進幼小銜接?

節選:
幼兒的一日生活一般以玩耍、娛樂為主,氛圍比較輕鬆;而小學階段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卻非常明確且有計劃性,升入小學後,幼兒的生活狀態將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此外,幼兒對教師、家長具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對陌生的環境和學習生活可能會有畏懼感和牴觸情緒。如何讓幼兒能夠順利地從幼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是幼兒園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
繪本,作為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的讀物,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能夠營造愉快的閱讀氛圍,讓幼兒與畫面產生積極、正面的互動,還能夠巧妙地融入一些學科知識、生活常識,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幫助他們順利地過渡到小學階段,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開發在地資源課程,
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節選:
在幼兒教育中,發掘和利用在地資源,有利於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陳鶴琴“讓兒童走進大自然”的教育理念下,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春暉幼兒園積極利用園外花鳥市場和園內種植園地等周邊資源,創設了“花鳥市場”店鋪,以在地資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圖說

實踐
銜接與賦能:
小學入學適應教育的校本探索

節選:
長期以來,由於幼兒園和小學兩個學段在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許多兒童在初入一年級時面臨不同程度的適應困難。《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特別強調要“注重幼小銜接”,倡導“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安排必要的入學適應教育”。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第二小學部秉承“讓每個生命向著更好的方向生長”的育人理念,積極探索系統實施入學適應教育的校本行動方案,為每一位兒童的成長賦能。
以學生為中心,
最佳化課程內容設計

節選:
新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學校唯有轉變觀念、主動變革,才能不辱使命。新時代的學校應該是“學”的校,而不是“教”的校——學生應該始終站在學校舞臺的中央,課堂亦是如此。
然而,事實往往相反——教師把完成“教”的任務作為職責,滿滿一節課,滴水不漏,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和質疑,也沒有可貴的課堂生成。這樣的課堂無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鑑於此,安徽省合肥市海頓學校試圖引領教師轉變課程內容設計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撬動課堂改進和最佳化,助力廣大教師紮紮實實“上好課”。
雅美融創:
以美育撬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節選: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北京鐵路實驗小學從美育的特色出發,提出了“慧雅美育”的發展定位,明確了“智慧儒雅、志趣高雅”的美育理念和“乘通達列車,駛向美麗新世界”的美好願景,致力於培養“五觀正、十美佳”的新時代“美”少年,為幸福人生繪製絢麗底色。
在留學
我在常春藤讀博士:
享受學術的純粹

節選:
我出國留學的種子萌芽於初中,之後,從高中到碩士,我一直在精心灌溉這棵小苗。直到2024年,它吸收了充足的養分,終於長成茁壯的大樹——我來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博士。


《光明日報》直屬期刊《留學》雜誌社,是隸屬中國38家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的媒體機構。雜誌於2013年創刊,是關注出國留學與環球教育的專業媒體。
2025年4月第1期
總第264期
敬請關注《留學》雜誌,
獲取更多環球教育與留學資訊。
留學君有話說
你對本期《留學》雜誌有哪些提問?還想了解哪些方面?
歡迎在評論區積極互動呀~
我們將在評論區選取五條優質留言
留言者將獲得由《留學》雜誌贈送的
最新刊雜誌一本
如果你對本期或往期雜誌很感興趣
可以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64期
編輯:李嘉祺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