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雜誌總第258期
Studying Abroad


文末點選“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
均可購買雜誌
卷首語

目錄

速覽

新視野

封面話題
全球高等教育變革:
挑戰與趨向

節選: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高等教育面臨一系列重要命題,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其中,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刻推動著高等教育的發展。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虛擬學習空間和物理教學空間的邊界,為學生創造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多模態生成式人工智慧與多種教學方法的重新組合,進一步擴充套件了教育情境,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效;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虛擬導師”角色,賦予了學習者更大的自主權,讓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變得更為可能……
……
高等教育肩負著推動社會變革和可持續發展、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使命,必須順應瞬息萬變的時代演進,回應快速變化的全球挑戰。縱觀全球,各國在推進高等教育變革上表現出一定的趨向,如強化國際交流、提高研究能力、注重產學合作、保障教育公平、加強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發展等。本期“封面話題”,我們聚焦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要求、新挑戰,從科技創新、教育公平和產學合作三個方面,分析了全球推進高等教育變革的方向與路徑,希望能引發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進一步思考
從象牙塔到創新樞紐:
數智時代高等教育的新徵程

節選:
當前,人類社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劇變。一方面,數字化與智慧化浪潮席捲全球,生成式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以空前的速度改變著知識的生產、傳播及應用方式;另一方面,國際局勢複雜多變,全球化程序雖受到地緣政治的挑戰,但數智化聯結卻愈加緊密。在此背景下,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新時代,教育不能再侷限於傳統的知識傳授功能,而要承擔起“基底”和“突破”雙重使命:“基底”指的是在數智時代為大眾找到可持續的人生意義和發展方向,“突破”則指的是為助力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而培養未來創新型人才。面向未來,教育需要圍繞數智時代對於人才的新需求,重塑教育模式、轉變教師角色、再造教育體系,構建系統性的創新生態。只有在不斷適應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持續革新,教育才能發揮出應有的引領作用,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全球高等教育服務
科技創新的核心路徑

節選: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全球科技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高等教育之於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高等教育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核心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等教育作為三者的重要交匯點,兼具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大使命。筆者認為,高等教育服務科技創新主要透過以下四種途徑:一是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為科技創新提供理論支撐;二是參與國家或國際科技戰略,透過建設科研平臺與實驗室推動科技合作與發展;三是培養高階科技人才,特別是跨學科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援;四是促進科研成果的傳播與應用,透過產學研一體化推進區域科技與產業創新,形成全球競爭力。
重塑高等教育系統性公平的
全球實踐圖景

節選: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教育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基石,其公平性和質量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實現全納與公平的優質高等教育,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與成就,更是國家繁榮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全球範圍內,高等教育的資源分配、機會獲取和成果產出在不同地區、國家和群體間存在顯著的不平衡。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和財政投入不足,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難以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而在發達國家,儘管教育資源豐富,卻仍然存在著因社會階層、種族和性別而導致的機會不均。這些問題,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經濟的全球競爭力。面對日益嚴峻的教育公平挑戰,全球亟須建立一個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機制。政府、國際組織、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透過政策創新、技術賦能、財政支援等手段,實現高等教育的系統性公平。
高等教育
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國際趨勢

節選: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和技術轉移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產學研協同發展作為教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國際交流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一方面,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發源地,高校和科研機構透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與企業、科研機構深度合作的過程中,高校可以及時瞭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科研趨勢,確保教育方向的前瞻性,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此外,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藉助產學研合作的機會,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助於推動國內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還能提升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產業經濟結構,人工智慧、機器人、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蓬勃發展,將深度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國際格局產生重要影響。瞭解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國際趨勢,推動產學研協同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深入發展,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視界
芬蘭:
音樂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

節選:
2024年7月28日至8月2日,以“倡導音樂教育的可持續性”為主題的世界音樂教育大會在赫爾辛基藝術大學舉行。該校校長卡爾洛·希爾登在大會歡迎辭中表示:“音樂教育在走向可持續發展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相信,音樂教育具有推動全球積極變革的巨大潛力。”作為芬蘭教育的親歷者,筆者深刻感受到:在這裡,音樂教育不僅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存在,還被視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德國森林教育:
人與自然共生、互惠

節選:
當前,全球生態危機正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生命,如何透過教育重新釐清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的關鍵。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學會與世界共生: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Learning to Become with the World:Education for Future Survival),要求“到2050年,教育不再一味宣稱人類至上主義。我們不再只依靠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技術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學習如何將人類作為地球上眾多生命的參與者、創造者和塑造者之一”。這表明,應當透過教育倡導一種新的宇宙觀,即一種“多物種正義觀”。這一觀念強調將人類關係置於更廣闊的生態系統中。在這裡,萬物互聯共生,沒有所謂的中心控制機制,而是所有物種一起生產、書寫和編織共同的時空與星球。
在實踐層面,森林教育是培養人們“多物種正義觀”的重要途徑。森林教育是一項獨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它將課堂延伸到森林中,以自然為背景、以實踐為核心,讓人們透過體驗式學習建立與自然的聯絡,理解多物種的互聯共生關係,進而擁有同理心、責任感和可持續思維。
觀海聽潮
冷暖之間:
我眼中的德國

節選:
說到德國,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遠近聞名的足球與啤酒文化?還是深厚的哲學文化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抑或是二戰時期犯下的種種罪行?
德國是一個複雜的國家,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我,因著讀博的緣故,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圓桌論壇
弘揚教育家精神,
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



節選: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釋出意見,提出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
近年來,各地各校堅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引導教師涵養高尚師德師風,堅持師德違規“零容忍”;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多措並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建立完善的教師標準體系,將教育家精神轉化為教師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取得了可喜成績。
如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涵養高尚的師德師風?如何加強教師能力培養,提升其教書育人水平?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增長其因材施教的智慧?如何營造良好環境氛圍,助力優秀教師不斷湧現?在日前舉行的教育家期刊社線上圓桌論壇上,我們特邀相關校長、專家學者進行了交流分享。
思想庫
面向社會,
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節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須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統一。就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而言,教師應引領學生步入社會大課堂,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認知社會,學會處事、懂得做人。
如何建構道德與法治課程
評價體系?

節選: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科學、客觀、準確的課程評價是增強課程質效的基礎。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必須著眼時代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圍繞“評什麼、怎麼評、誰來評”加強探索實踐,積極構建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評”一體推進、互促共進。
實踐
集團化辦學:
走出優質均衡發展的新路徑

節選: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與優質教育的普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在縣域教育中,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是一項尤為重要而艱鉅的任務。集團化辦學透過資源共享、管理最佳化和品牌建設,可以實現各校區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進而提升整體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紅峰小學作為福建省閩侯縣上街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的成員校,在教育集團“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核心理念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新路徑,實現了共同體內優質教育資源品牌的輻射推廣與合成再造,促進學校內涵質量不斷提升。
加強心育
護航成長

節選:
2019年11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釋出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病”。同時,網路上不斷湧現的青少年傷害事件表明,心理健康問題正逐漸從成人、職業群體延伸至大中小學生群體,並呈現低齡化的發展趨勢。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到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可以看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為此,四川省廣元市東城實驗小學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燈籠情思”跨學科專案:
一次有意義的教育探索

節選:
燈籠,這一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情感與文化寓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設有“漢字真有趣”猜字謎活動,美術教材中設有扎花燈的手工活動,數學課程中設有關於立體圖形的教學內容,這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跨學科教學契機。北京市海淀區清河第四小學三位不同學科的教師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以“燈籠”為主題開展一次跨學科的專案式學習——“燈籠情思”,旨在透過這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燈籠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並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圖說

學前
“以幼兒為本”:
國際幼教的共同主張

節選:
幼兒階段,是人生髮展的基礎階段。儘管世界各國因文化、國情不同,在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以幼兒為本,關注並尊重幼兒的天性、興趣、需求和發展規律,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幾乎是世界上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共識。
與德育相融:
讓傳統節日文化走進孩子內心

節選:
中華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農耕智慧與天文知識,是古人觀察自然、指導農事的重要依據,體現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鑑於此,青島市李滄區衡水路幼兒園在“和美共建,以文化人”管理理念的指導下,積極開展中華傳統節日融入大班幼兒德育工作的實踐探究。
最佳化一日生活,
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節選: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援和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一日生活的活動內容較多,各環節是否有效銜接關係到幼兒一日生活的流暢性與育人效果。那麼,幼兒園應該如何有效最佳化幼兒一日生活呢?
保定市青年路幼兒園透過梳理本園在安排幼兒一日生活方面存在的問題,全方位探索最佳化一日生活的路徑,最終實現了幼兒在園自由、自主、快樂的生活。
風向標
“雙減”背景下,
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節選:
“雙減”政策聚焦學校主陣地,旨在透過建構高質量的課堂,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這要求教師轉變以自身為主導的傳統課堂模式,創設啟發學生思維的新型課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和樂趣。基於此,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小學的教師對語文、數學、美術等學科的教學現狀進行了細緻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雙減”背景下實施教學的有效策略,力求在“減負”的同時“增質”,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跨學科學習:
從學科“跨”到成長

節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鼓勵以新學習方式開啟學科的邊界,最終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溫州大學附屬南白象實驗小學基於勞動教材,遵循讓兒童“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的理念,積極探索設計六年一體化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六師集市”,致力於促進學生從勞動跨出、從成長跨回。
以“行”賦“知”:
讓學生的作業充滿意趣

節選:
南宋大詩人陸游在74歲高齡時,為了教育自己最小的兒子陸子聿,寫下傳頌千古的名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詩裡,詩人既指出了學習要珍惜時光、不遺餘力,又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希望兒子在“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兩方面都不偏廢。那麼,在“雙減”背景下,如何以“行”賦“知”,讓學生的作業充滿意趣呢?
在留學
海外留學,
如何找到心儀的實習工作?

節選:
對於留學生來說,實習是海外求學的重要一環,事關個人能力提升與未來的職業發展。啟德教育釋出的《2024中國學生留學白皮書——本科篇》顯示,八成以上學生有本科留學期間的實習規劃。然而,找到心儀的實習崗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留學生可以透過什麼樣的途徑尋找實習機會?怎樣才能提高求職的成功率?圍繞相關問題,本刊邀請了幾名在不同國家留學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實習經驗,希望能為廣大留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


《光明日報》直屬期刊《留學》雜誌社,是隸屬中國38家中央新聞單位之一的媒體機構。雜誌於2013年創刊,是關注出國留學與環球教育的專業媒體。
2025年1月第1期
總第258期
敬請關注《留學》雜誌,
獲取更多環球教育與留學資訊。
留學君有話說
你對本期《留學》雜誌有哪些提問?還想了解哪些方面?
歡迎在評論區積極互動呀~
我們將在評論區選取五條優質留言
留言者將獲得由《留學》雜誌贈送的
最新刊雜誌一本
如果你對本期或往期雜誌很感興趣
可以點選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58期
編輯:李嘉祺
統籌:劉潔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