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即王炸,這個教育資訊差真的不能再不知道了

2025年開年,1月3日,北京市教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的教育新政二十條”。
再次讓我們看到國家對科學教育的高度重視,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強烈需求。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僅僅當成一則新聞看了就算了。
制度理論認為,制度環境塑造人的行為,因為只有符合制度環境規則要求的行為,才會得到合法性認可。
當制度環境改變時,人需要及時改變行為,才能重獲合法性認可,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
我們必須關注和了解教育政策的趨勢,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適應未來的發展,為他們的成長和職業規劃提供更有用的指導。
坦白說,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份關注和了解更加重要。
當然,我從來不認為,面對制度環境,人只有“遵守”這一項選擇。制度環境,本就是人為設計和制定的,它的改變也是人發起和促動的。
但在短時間內,普通家庭更可行的選擇,還是順應大趨勢。更別說,國家重視科學教育,這個方向本身就是大勢所趨。即便我們帶孩子換個地方,這個教育方向也不會變。
今天,我從教育政策、升學渠道、就業方向梳理了相關制度資訊,和大家共享。純純乾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育政策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比如,2022年新課標在2017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課程設定,將科學課的起始年級明確提前至一年級
這要求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把科學課當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學科了。科學教育已經真正開始從娃娃抓起了。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
系統部署了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力爭3到5年,使中小學科學教育有大的突破性進展。
隨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明確開展科學素養提升行動,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等一系列行動。
2023年9月,北京市教委釋出《關於深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
將語文、數學、英語、物理、道德與法治、體育與健康,作為中考招生計分科目。
其中,物理80分,包括閉卷考試70分,實驗操作10分。
為什麼把“物理”納入中考計分,北師大物理系的項華教授曾這樣解讀:
物理學接近自然科學層面,屬於科學中的核心學科。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科學思想和方法體系,帶動了其他科學子系統的發展。
今天我們的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納入物理體現了現代課程形成的“核心”概念。且由於科學本質上是經驗學問,計入實驗操作也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必然。
此外,項華教授提醒我們,新物理教育的目標是掌握核心素養,從中可以看到學科教育變革的整體要求,即在人文素養的滋養下加強跨學科實踐性。
一個趨勢是,學科教育正從知識教學走向能力培養或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

一系列的政策出臺和教育要求,使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強。
不僅表現在課程提質上,還表現在實驗器材、師資建設、校外場所建設、科學實踐活動等多個方面。
例如,2022年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實驗儀器達標學校比例,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45.41%、22.36%、9.8%;
全國千餘個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近萬個鄉村少年宮,全面向中小學生開放;
還有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天宮課堂”,廣泛帶動了孩子們學科學的勁頭兒。
如火如荼的科學教育,還促使“科學教育加法”成為2023年度中國基礎教育的熱詞。
再說這幾天新出臺的科學教育“二十條”,對科學教育怎麼做,給出了更清晰、更具體的思路。
比如,中小學各門課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少於10%課時;
逐步推動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理工碩士任科學教師;
支援中小學與高校聯合教研,鼓勵高中生參與高校學術活動;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勵機制,引導科學家(科技工作者)參與中小學科學教育;
打造100個科學教育特色品牌,鼓勵各區建設示範性中小學科學教育中心,等等;……
這些教育政策都直指“科技強國”這一最終目標。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科學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人才培養的決心。
這也提醒著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提升科學素養,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升學渠道的傾斜
從升學渠道來說,科學、科創類人才擁有更多元、更廣闊的錄取優惠政策和升學空間。
①科技特長生的選拔與培養
從2015年開始,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科技特長生的培養與發展。
現在,科技特長生,已成為我國選拔科學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據統計,目前我國有22個省份、4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招收科技特長生,覆蓋率高達88%。

而且,招生範圍和招生數量有所擴大。
以北京為例,2024年有75所學校推出科技特長生招生簡章,比2023年增加了10所,比2022年增加了13所。
東城、西城和海淀之間不再鎖區,可以跨區招收科技特長生。房山、順義、經開,則是首次招收科技特長生。
2024年還有多所學校擴招,比如,十一學校,首發招收政策,就面向全市要16人;人大附中,招23人,比去年增加1人。
以南京為例,從2021年到2023年,招收科技特長生的人數分別為386人、479人、716人,短短三年就增加了330人。
招收專案包括機器人、資訊學、科技創新、天文等多個領域,其中最受大家歡迎的認證渠道有四類:
科技創新、機器人、程式設計及資訊學競賽,航模與無人機類。
而要想成為科技特長生,從小培養興趣,多接觸後再定向,展開系統化學習非常重要。
②高校自主招生與綜合評價招生
高校在自主招生和綜合評價招生中,越來越看重孩子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先拿自主招生計劃來說。
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塊:
-“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包括基礎理科學術類、基礎理科工程銜接類基礎文科類
數學、物理、化學、資訊與計算機學科佔據絕大多數席位。
且對在五大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的學生,稽核通過後可以破格入圍。
-“領軍”計劃,包括理科類的建築學(含城鄉規劃)、土木工程、車輛工程等35個專業,以及文科類的8個專業。
被該計劃認定的學生,可獲得降分錄取。部分特別優秀的學生,降至一本線錄取。
-“攀登計劃”,目標是提早發現並培養有物理天分的學生。
其中,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集訓隊成員,無需參加高考即可被清華大學錄取。
除此之外,從2021年起,國際數學家丘成桐創辦了“首屆女子中學生數學競賽”,每年一屆。
每屆金銀銅獎獲得者,都有機會免試保送到清華大學丘成桐實驗班學習。
2024年,來自重慶的初三女生伍芸萱從13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不用參加中考,今年秋季學期就可以到清華大學報到了。
再來說說高校綜合評價招生。
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學等學科競賽獎項,或者擁有發明專利、發表科研論文、參加科創賽事獲獎的孩子,綜合評審的透過率更高。
如,南方科技大學在綜合評價招生中,科研經歷和成果在面試環節佔有重要比重。
部分高校綜合評價招生中,選考物理、化學等科學類科目的孩子,更具競爭力。
如,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的一些專業,要求首選物理、再選化學。
而且,許多高校的科學類專業實行“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
像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有機會在本科階段就確定研究方向,連續攻讀碩博學位。
國內可保研、考研,國外高校也更加青睞的,也要屬科學類專業的學生。
這使得孩子們今後的發展方向更多元,更有保障。
③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專案中的機遇
隨著國際化的推進,許多國際教育專案為孩子提供了廣闊的科學學習與升學空間。
比如,最負盛名的“五大學科國際奧林匹克競賽”
目前有數學(IMO)、物理(IPhO)、化學(IChO)、生物(IBO)和資訊學(IOI)五大學科。
第6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隊獲五金一銀,其中,史皓嘉第一名,獲唯一個人滿分金牌
有機會參與國際競賽的學生,都是經過省級賽事和全國賽事的層層選拔,進入了國家集訓隊的。
最終脫穎而出的學生,自然會成為全球頂尖大學爭相錄取的物件。
再比如,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簡稱ISEF)。
它是面向全球9-12年級(即初三至高三)學生舉辦的科學競賽。
學科涵蓋了所有自然科學和部分社會科學領域,包括醫藥與健康、化學、計算機科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工程學,等等。

2024年中國學生獲獎名單(部分)

能入選這樣天花板級的科創比賽,甚至拿到獎項的孩子,還用愁全球高校的入學申請嗎?
此外,國際高中課程體系,如IB、AP、A-Level等,在科學課程設定上具有較高的靈活性。
孩子可以從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課程中進行選擇,透過國際考試後,增強申請世界名校理工科專業的競爭力。
更紅火的就業方向
從就業方向來說,科創型人才的缺口非常大。
1.新興科技行業和新興產業
現在新興科技行業的發展可太快了,像人工智慧、大資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對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旺盛。
人工智慧(AI)領域為例,它的演算法研發、模型構建、應用開發,需要大量具有數理統計、計算機科學知識的專業人才。
據統計,近年來該領域相關崗位的招聘數量,每年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平均薪資水平也顯著高於其他行業。
再據麥肯錫最新報告顯示,到2030年,我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高達600萬
從近期脈脈高聘釋出的《2024年度人才遷徙報告》中,我們還可以看到:
AI相關崗位人才供需比不足1.0,雲計算、深度學習等崗位甚至低至0.27,出現一人難求的現象。
隨著新興科技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也在催生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
這幾天備受關注的就是低空經濟產業的人才缺口了。
據央視財經1月6日報道,低空經濟催生出了很多新崗位,如飛行員、飛控手、飛行器研發等。
相關行業對這些崗位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
業內資料估算,在農林植保、巡檢、測繪、氣象、環保、應急等行業中,僅“無人機操控員”這一項,就有100萬的人才缺口。
未來,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人才缺口也非常大。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再比如,雖然新能源汽車業加劇洗牌,對高階人才的需求趨近供大於求。
但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調查發現,在該行業中,人才缺口主要集中於新能源汽車售後服務人才,佔比高達80%,約80.4萬人。
而目前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的技能人員,還不到10萬人。
2.傳統行業科技升級需要複合型人才
在科技的推動下,傳統制造業、農業、醫療、金融等行業加速轉型升級,高度需要既懂傳統行業知識,又掌握現代科技的複合型人才。
比如,在製造業中,智慧製造技術的應用需要多學科交叉人才,這些學科包括機械工程、自動化、資訊科技等。
這些複合型人才,能夠將機器人技術、工業網際網路等融入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
再比如,生物醫藥行業迫切需要“醫學+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智聯招聘《中國醫藥行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生物醫藥行業中,38.2%的企業認為,員工需要加強“大資料分析”等綜合能力。
在江蘇南京的一場校園招聘會上,一家醫藥研發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
2023年的校招人數超過1000人,2024年根據公司的發展需要,有2000人的需求計劃。
臨床研究人員以及產品上市後的市場醫學人員,圍繞著生物醫藥智慧製造,都成了目前招聘的主要人才物件。
3.科學教育與科普傳播領域
隨著國家對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科學教育和科普傳播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學校、科技館、科普平臺等存在人才缺口
一方面,在學校教育中,科學教師的數量相對不足,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人才招聘難、科學課提質難。
據教育部2021年釋出的教育統計資料,全國小學科學專任教師共24萬多人,全國小學校均科學教師約為1.58人/校。
另有資料顯示,從學歷來看,小學科學教師主要為本科,專科、高中以下佔32.41%,碩士及以上僅佔2.69%。
平均每一百所小學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科學教師,只有4.32人。
有專家指出,中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已成我國科學教育體系的薄弱環節:“中小學科學教師,亟須進行科學培養。”
另一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並將科學普及科技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作為科普工作基礎和關鍵的科普人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科技部最新發布的統計資料,2023年全國科普工作經費投入首次突破200億元規模,比2022年增長12.60%。科普經費投入創出新高。
與此同時,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共計215.63萬人,其中,兼職人員佔到80%以上。科普人才較為缺乏。
為了吸引能做科普、願做科普的專業人才,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確指出人才激勵政策;2023年起,中國科協還開展了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試點。
綜上,科學在教育政策的扶持下,從基礎教育紮根,透過升學渠道培養人才,且就業前景廣闊。
不管是新興產業還是傳統行業升級,乃至科學教育和科普傳播工作,都需要科學人才的加入。
毫不誇張地說,未來懂科學、擅長科學思維,不僅是對專業工作者的要求,而是對全民的要求。
參考資料:
1.首都教育.《重磅!中小學科學教育“二十條”來了》
2.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科學教育將走向科創教育新階段
3.中國日報網.脈脈高聘釋出年度人才報告,新能源汽車行業求職競爭加劇
4.央視新聞.新能源汽車銷量火爆 相關人才缺口超百萬 新能源汽修工職業前景怎麼樣?
5.光明網.科學教師需要科學培養
6.科技部發布2023年度全國科普統計資料
注: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也許你還想看看

【馬斯克的遊戲式教育】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作為一起雲養娃的同學,我知道同學們一定還有很多,關於孩子科學思維的如何培養、哪些科創比賽含金量高、怎麼參加科創比賽等等問題。一篇文章,我不可能完全寫清楚。
1月14日(下週二)上午10,老王請到賽先生科學的創始人——大盧老師,來和大家一起聊聊這些問題,感興趣的同學記得來圍觀

我們做了10年板牙科考營,大盧老師他們做了10年面對3~15歲孩子的系統化科學課,我們都深知科學教育對於孩子的價值和意義。
老同學應該知道,我們也做過一段時間的科學課程。後來實在分身乏術,還是選擇做自己最擅長的自然教育(不過我們的課程也沒消失,在某個大機構重生了,而且很火

)。

雖然自己不做了,但甄別科學課程的能力,我們絕對敢說第一。也正因為懂所以眼光高,一直沒有看得上的科學課程。賽先生科學課是我們10年來,第一次推薦的科學課。
我們自己研究了很久,我家二寶上了2個月多,非常喜歡(我不喜歡用極限詞,但這裡用“非常”已經是很謹慎的描述了),這才敢放心推薦給大家。
想給孩子做科學啟蒙,但不知如何下手的同學,下週二一定來直播間看看,絕對不虛此行!
推薦閱讀

扒完中美大學生專業紅黑榜,佩服張雪峰的同時,我還想唱點反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