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端鴻
轉載:裡瑟琦科教觀察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正文
這幾年,“STEM教育”這個詞在教育界和政策檔案中頻繁出現,不僅出現在中小學的課程改革中,也出現在高等教育、人才戰略乃至國家發展規劃裡。很多人會把它簡單理解為“學理科”“學技術”,但實際上,STEM教育並不是一個單一層面的概念,它既可以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也可以是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更是國家創新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這正是STEM教育的複雜性和價值所在。
01 STEM教育的多層面理解
1.教學理念層面
首先,在基礎教育領域,STEM往往被當作一種教學理念或方法。這種理念強調跨學科整合,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個領域打通,設計出貼近生活、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動手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提高綜合思維能力。想象一下,一堂“造橋”主題的綜合課,學生需要先了解力學原理(科學)、測量資料並做預算(數學)、使用計算機設計圖紙(技術),再親手搭建模型(工程)。透過“建橋”的專案,學生可以同時學習物理知識、幾何建模、預算計算,還要懂得合作、反思和迭代。這種教學方式並不強調哪門學科更重要,而是強調學科之間的關係和學習的整體性,是一種將科學(S)、技術(T)、工程(E)和數學(M)融會貫通的專案式學習。

2.課程體系層面
另一方面,從課程設定的角度看,STEM教育也常被理解為中小學階段科學類課程的統稱,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科技、綜合科學等。它強調在義務教育階段系統性地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科學世界觀和邏輯思維方式。這種理解下的STEM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科學啟蒙”,是為後續深入學習和多元選擇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在這種語境下,STEM代表的是:學生對自然科學世界的基本理解;邏輯思維、數量感、資料素養的養成;為未來選擇理工科專業打下基礎。這時候的“STEM教育”,更像是我們過去說的“理科教育”,但加入了更多現代內容,比如程式設計、機器人、人工智慧基礎等。
3.國家戰略層面
再往上看,STEM教育還承載著更宏大的意義——它是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是國家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的根本保障。無論是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還是新能源、量子資訊、先進製造,都離不開堅實的STEM人才支撐。因此,許多國家都將STEM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推動“強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美國製定“國家STEM五年戰略”,德國推進“MINT行動計劃”,本質上都是在為未來積蓄科技創新力量。在這個層面上,STEM教育不僅僅是教學生理科知識,更是為了培養一代能在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生物科技等領域引領未來的人才。
02 STEM教育的三個層面的關係
這三種層面的理解,其實並不矛盾。教學方法是“怎麼教”,課程體系是“教什麼”,而國家戰略則是“培養誰、為了什麼”。 可以這樣理解,教學法是土壤,決定學生是否喜歡、是否能學會;課程內容是種子,必須有科學體系和時代內容;人才戰略是陽光和方向,決定學生最終能長成什麼樣、去往哪裡。它們是一個完整系統中的不同環節,相互巢狀、彼此支撐。我們不能只講方法不講內容,也不能只講課程不看目標,更不能一味追求拔尖而忽視底部的普及。真正有效的STEM教育,應該是課堂教學、學科建設和人才戰略的協同推進,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公平,也是面向全社會的能力建設。

03 總結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未來人才競爭中,如果我們把STEM只看作“幾門課”,就容易忽視它對思維方式的塑造;如果只看作“做幾個專案”,就難以建立系統科學素養;如果只追求“升學通道”,也容易陷入短期化、功利化的誤區。真正有力的STEM教育,應當是“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國家戰略”的三位一體。它既面向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也關乎一個國家的未來。
所以,當我們談論STEM教育時,不妨更寬廣一些去理解它。它不僅是幾門課程的組合,也不僅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更是我們國家未來科技水平、產業能力和綜合國力的根基之一。今天中小學裡的科學課,某種意義上,正在託舉明天的科技強國。
所以,下次你聽到“STEM教育”這個詞,不妨先問問對方說的是哪一層含義?你自己又是從哪個角度理解的?
教育的語言越精確,我們的改革就越有力。
更多場次:

相關閱讀:
OECD揭示國際留學新趨勢:疫情後留學生激增18%,STEM成首選!畢業政策重塑全球人才格局!
有人說“文理學院毀了我的美本四年”!難道中產只適合讀STEM嗎?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最新警告:別一窩蜂學STEM,這類學科AI時代更能打!
作者:張端鴻,轉載:裡瑟琦科教觀察,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置頂/點贊/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