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重新發現丨「重新發現中國」邀請函

2025.03.20
本文字數:1446,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來源 | 第一財經YiMagazine 楊宇東
“重新發現中國”是第一財經2025年推出的全新跨界內容IP。它將如實記錄在新格局之下,中國社會在經濟、商業、文化等不同層面重構競爭力的探索。
一座城市,一片麥田,一個產業,一家小店,一個人,一則故事——你所能想象的每一個或宏大或細微的視角,都會以多元而新鮮的媒體形態表達出來。這些探索是經驗的更新,更是未來的根基。
現在,請收下這份邀請函——和我們一起重新發現中國。
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城市?
答案有很多種,為了防禦,為了商貿,或者因為工業文明的興起,建設城市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當然也有人文主義角度的解釋:是人類為了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必然選擇。有趣的是,城市和國家又有著本質的不同,黑格爾認為國家的本性就是排他的,而我們看到現代城市的興起恰恰是為了吸引外部資源的集聚和互動。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中國的城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作這篇稿子的時候,我正在雲南八州八市中最小的一個州,地處邊陲,但繁華的街景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與內地的二三線城市幾無差別,近10年來快速發展的經濟毫無疑問是其中的最大推手。而讓我略感意外和欣慰的是,當地的官員、企業家和市民在憧憬未來城市景象的時候,多有這樣一種共識:不能再重蹈內地很多城市的覆轍,最終只是變成一個沒有吸引力和親和力的“大縣城”,而居民們也不得不成為只是服務於經濟增長的“工具人”,城市發展的結果其實違背了人們的初衷。
這個命題其實國人關注已久,尤其是那些注重產業發展、輕視綜合發展環境提升的城市,在面臨各種經濟週期和產業週期的時候,它們的抗風險能力更差。近年來我們看到很多曾經輝煌的大城市,因此經濟失速、人口流失,走向不可逆的凋零。
中國社會“城鄉二元發展”特徵明顯,所以改革開放以來,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始終是政策重心之一,很多鄉村的凋敝和傳統文化的消逝成為我們巨大的憂慮。但容易被忽略的是,那些所謂的“城”之中的失落者何嘗不是令人憂傷的另一極?在第一財經近10年每年釋出的“新一線城市魅力排行榜”中,我們看到大量的城市在下行,短期逆襲的案例少之又少。
所以,回到中國城市發展理念和路徑的思考中,在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不再的今天,在行業內卷、城市內卷加劇的今天,在投資拉動和粗放式增長已經不再能依靠的今天,如何掙脫短期經濟增長壓力的約束,鑄造城市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模式,是當下每座城市都應該做好的必答題。
好在這些年來我們也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有些城市不斷在提升口碑和認可度。它們的共同特點無外乎是在創新的產業背後,持續發力城市綜合環境的建設,核心是以人為本,首先關注人的體感,不只是醫療、教育、消費等看得見的硬體供給,更是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的塑造。怎麼讓城市去適配人,怎麼讓人們可以自由而愉快地施展才華,尤其是建設更具包容性的對多元文化的承載力,讓各層次人才近悅遠來——其中也包括普通的勞動者。
城市因人而建,而最終,城市文化和性格又反過來影響到居住在這座城市的每個人,令他們引以為榮。
出於對城市發展和城市吸引力話題的高度關注,第一財經近期將聚全平臺之力,不僅以權威專業的財經邏輯,更融合跨界洞察的人文視角,推出系列重磅融媒體產品“重新發現中國”,以新視野、新洞察、新表達,為受眾發現那些看似熟悉,其實早已顛覆大家既有印象的“新城市”。也希望透過這個深度走訪系列,為政策制定者、投資決策者、產品消費者提供深具創新性的思想價值和“悅”讀體驗。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這一城,房價已現四連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