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凱風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文章已獲授權
我國主要城市的定位,正在一一揭曉。
近段時間,國家層面接連批覆近20座城市的2035總體規劃,既有以廣深成杭寧濟青甬為代表的副省級城市,也有南昌、南寧、蘭州、呼和浩特、海口等省會城市。
總體規劃,被視為一座城市長遠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決定了城市性質、核心功能、人口天花板、用地面積和發展空間,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而言,直轄市、副省級市、省會、製造強市等重點城市的2035總規由國家層面進行批覆,而一般地級市則由省級批覆。
01
省會城市,誰的定位最高?
在國土空間體系中,“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正在全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的分級體系。

目前,在已批覆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拿下了“國”字號的中心城市。
其中,京滬津渝都直轄市,只有廣州一個省會城市在列。
無論是其他副省級城市,還是普通省會城市,著眼的均是地區中心城市。
即使是地區中心城市,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以大區來界定的,有以城市群來區分,也有立足於區域戰略的。
最新獲批的蘭州,拿下的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與副省級城市的成都平級。
這是西部地區除重慶之外的最高定位,也是西部其他省會可能的獲批基準。
一般而言,省會城市,只要對全省有相對較強的輻射力,並在整個大區擁有區位、交通、經濟或戰略上的重要性,大機率都能拿到地區中心城市。
南京、杭州獲批“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南寧獲批“華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拿下“華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同一邏輯的體現。

不同的是,濟南、瀋陽、南昌均不是以大區為定位,而是著眼於區域戰略或從城市群。
濟南拿下的是“黃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依託的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保護這一重大戰略。
瀋陽是“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折射的是地緣大變局之下東北亞重要性的與日俱增。
南昌是“長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南昌地跨中部、華東兩大地理分割槽,與武漢、長沙同屬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範疇,以此為定位,更有針對性。
在已獲批省會中,唯一的例外是海口,沒有任何中心城市定位。
海口在地理上與南寧同屬華南地區,但南寧升格“華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海口付之闕如,也說明地區中心城市不是隨意授予的。
海口雖然不乏自貿港之類的頂層政策加持,但自身經濟、人口、產業體量有限,輻射範圍太小,城市能級有待提升。
可以預料,各類地區中心城市將會遍地開花,但“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將會變得極為稀缺。
02
誰是國際性交通樞紐?誰是全國交通樞紐?
“中心城市”是城市綜合能級和戰略定位的體現,交通樞紐則是交通能級、區位優勢和國際影響力的體現。
正如中心城市有層次之分,交通樞紐同樣有能級之別,從上到下大致可分為: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交通樞紐及口岸樞紐。
在已獲批的城市中,廣州、深圳、重慶、天津、杭州、南京、青島、瀋陽、大連、海口,拿下的是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與之對比,濟南、寧波、南昌、南寧、呼和浩特、蘭州,拿下的都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為何連海口都是國際樞紐,濟南、寧波等地卻只是全國性樞紐?
事實上,這並非2035總規最新做出的界定,而是基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十四五交通規劃而來。
根據規劃,我國要打造20個左右國際性、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20個國際性交通樞紐: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杭州、南京、瀋陽、大連、哈爾濱、青島、廈門、鄭州、武漢、海口、昆明、西安、烏魯木齊。

80個左右全國性交通樞紐:濟南、寧波、長春、長沙、合肥、福州、南昌、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南寧、貴陽……

不出意外的話,在未來陸續獲批的2035總規中,誰能拿下國際性樞紐,誰是全國性樞紐,可謂一目瞭然。
國際性和全國性樞紐,究竟是如何界定的?
所謂交通樞紐,至少要集高鐵、公路、民航、航運等多重交通功能為一體,作為跨省域、跨區域乃至跨國別的交通節點,是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匯聚之地。
一般而言,國際性樞紐著眼於全球互聯互通水平和輻射能級,而全國性樞紐重點在於“以服務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換言之,在全國及國際交通網路中的位置、在客運貨運體系的綜合競爭力、自身的區域輻射力和影響力是決定因素,但也不乏國家戰略的傾斜。
海口、昆明、哈爾濱、烏魯木齊就是如此。
海口有自貿港戰略加持,而昆明面向東盟、哈爾濱面向俄羅斯、烏魯木齊面向中亞。
究竟是何種交通樞紐,影響不容低估。這決定了國內國際航線的分配、高鐵樞紐站場的獲批以及機場的建設與否。
作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在這方面已經吃了很多虧。
03
哪些省會的定位提升了?
總體規劃,每隔10-15年修訂一次。上一輪規劃的截止年限是2020年,而這一輪規劃的截止年限是2035年。
過去十幾年,城市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域格局也完全不同於以往,一批強省會脫穎而出,一些老牌省會不免陷入衰落。
從兩次總規來看,哪些省會定位有所升格,誰被賦予相對特殊的功能?
其一,廣州、杭州、成都、瀋陽,都有“國”字頭乃至更高的定位。
廣州拿下了“全國性門戶”的超高定位。在全國,能稱得上門戶城市的只有三個——北上廣。
杭州雖然只是東部中心城市,但被賦予“全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心”這一“國”字頭定位,與其數字經濟產業強大的競爭力不無關係。
成都在中心城市層級上與蘭州對齊,但被賦予“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等一系列綜合功能,體現的是作為西部第一門戶的重要性。
瀋陽的“東北亞重要的中心城市”同樣獨樹一幟,將瀋陽的影響範圍從東北拓展到整個東北亞,在新一輪地緣大變局中堪稱最大受益者。
其二,海口、南寧兩座傳統的“弱省會”,也有特別的戰略定位。
海口雖然連地區中心城市都沒拿下,但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全國濱海旅遊目的地等定位,且自貿港2025年封關在即,有望迎來一輪大發展。
南寧不僅升格為“華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且拿下了“面向東盟開放門戶”的定位,與瀋陽的東北亞中心城市可相提並論。

其三,南京、杭州、瀋陽、青島、海口,從全國性交通樞紐晉級為國際性交通樞紐。
在十三五交通規劃以及各地上一版的總規中,這些城市都只是全國性交通樞紐。
交通能級的升級,影響是深遠的。南京高鐵通達重點城市數量並列全國第二,跨城地鐵正向都市圈大範圍延伸,同時積極打造第二機場,與此不無關係。
多說一句,規劃不等於一切,一座城市的發展,要考慮國家戰略的支援,但更重要的還是自身的奮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