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個國家中心城市,徹底沒了?

文|凱風
作為“塔尖”城市,國家中心城市自提出以來,就引發無數城市競逐。
過去10多年來,我國形成了九大國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其中,北上廣津渝為直接批覆,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則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為目標。

然而,自2018年以來,我國就未再批覆任何新的國家中心城市,第10個“國中”遲遲未能落地
而在最新發布的2035總體規劃中,“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開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類不同層次的“中心城市”。
在已獲批的城市中,廣州、重慶、天津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而成都、杭州、南京則是“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瀋陽則是“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擴容是否就此擱淺?“國中”的名號還有那麼重要嗎?
01
國家中心城市,開始淡化了。
近日,杭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35獲批,被賦予“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城市定位。
這與此前獲批的南京2035總規一樣,都只是“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均著眼於區域層面,沒能拿下“國”字頭稱號。
無獨有偶,對第10個國中志在必得的瀋陽,同日獲批的2035總規,城市性質為“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也無國中相關表述。

當然,杭州、南京、瀋陽本身不是國家中心城市,正是第10個國中的競逐者,未能借助總規晉級,也算正常。
令人意外的是成都,作為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成都2035年總規的批覆檔案同樣只是賦予“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
雖然能在總規全文中,仍有“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表述,但並未出現在國家批文中,也未置於城市性質、核心功能等關鍵篇章中。
事實上,就連一線城市和直轄市,也沒有拿下“國家中心城市”的直接定位。
作為最早獲批的國中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在2035總規批文中的定位也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而非“國家中心城市”。
目前,拿下“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只有四大直轄市+廣州,其他城市都只是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可見,國家中心城市不再是關鍵,但在總規中是什麼型別的中心城市,決定了不同城市能級的高低。
02
國家中心城市,為何不再重點提及,也不再大幅擴容了?
10多年前,國家層面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意在以這些城市為中心,向上承接重大國家戰略,對外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在實踐中,“國中”稱號成了一些地方做大強省會、增強首位度、提高虹吸能力、提升城市能級乃至爭奪關鍵資源產業的工具。
因此,在高峰時期,包括南京、濟南、瀋陽、福州、廈門、長沙、昆明、南昌在內的10多座城市,不約而同加入國家中心城市爭奪戰。
然而,國家中心城市導向的不是虹吸模式,而是輻射和帶動能力,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擔此重任。
根據我的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要想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佔據國家戰略要津,自身經濟不能太弱,更離不開強大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為後盾。
因此,一個區域不會出現太多國家中心城市。
就像長三角已有上海,華南地區已有廣州,大西北已有西安,其他城市自然沒有設立的必要。
同時,國家中心城市,不宜多更不宜濫
國家中心城市,服務的是城鎮化,是區域經濟發展。如果遍地都是國中,那麼這一概念也就失去了意義。
更關鍵的是,近年來,受到疫情等超預期事件的影響,以及國際國內宏觀大環境的變化,大城市無限擴張模式,正在得到反思。
一個表現,無論強省會與周邊地市的城市合併,還是撤縣設區、撤鎮設市等城市擴容之舉,都再次被叫停。

相反,在國家和地方層面,一個名為“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的新機構橫空出世,南北差距、東西差距、省內差距、城鄉差距都開始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另一個表現,在新一輪城鎮化中,城市群、都市圈的戰略地位得到提升。
如果說“國家中心城市”更多還是單兵作戰,都市圈、城市群則是“抱團發展”。
以跨市乃至跨省的經濟區為主力,對內協同發展,對外帶動更多區域發展。
無論如何,國家中心城市不是概念的批發遊戲,“國”字頭也不會隨意花圈。
03
北上廣深,都有哪些特別定位?
為城市能級最高的兩座城市,北京、上海自不用說。
一個是全國政治、文化、對外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一個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
廣州最為凸顯的當屬“綜合性門戶”,這是與北京、上海足以比肩的高定位。
所謂綜合性門戶,指的是居於國家戰略要津,對內引領區域發展,對外承擔對外交往、資源配置功能,代表國家開展國際交流。
既然是綜合性,意味著全方位的強,而非單純的經濟或工業的一枝獨秀,在國內只有北上廣能擔此重任。
不只如此,廣州的整體定位,涵蓋區位、經濟、產業、科創、文化、商貿、對外交往等方方面面,可謂“廣州更廣”。

深圳最為特別的當屬“全國性經濟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
深圳是我國經濟第三大市,但拿下了一些頗具含金量的第一:工業增加值第一,出口連續30多年第一,國內專利授權量第一,企業數量第一,地均GDP第一……
這些“第一”,折射的是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之強。沒有多少一流大學,沒有多少科研院所,深圳憑藉企業自主創新,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崛起之路。
廣州更“廣”,深圳更“深”,這是兩大一線城市最大的不同。
04
不管是不是國家中心城市,二線城市,多數都有獨此一家的特別定位。
其一,成都雖然只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拿下了“西部經濟中心”這一核心功能。
同處西部,作為“雙子星城”,成都有“西部經濟中心”,重慶拿下了“對外開放門戶”和“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體現了在成渝雙城經濟圈中的不同定位。
整體來看,成都定位更為綜合,從經濟、交通、科創到對外交往,可謂不所不包,與廣州有一定類似之處。
其二,杭州的城市性質與南京一樣,但獲得“全國數字經濟創新中心”這一“國”字頭定位。
早在20多年前,在資訊化與工業化的戰略抉擇中,杭州毅然選擇了前者,從而藉助數字經濟開啟了城市晉級之路。
如今的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接近6000億元,佔GDP比重高達28.3%,為不折不扣的數字經濟意義上的“一線城市”。
其三,瀋陽雖然失去國中稱號,卻拿下“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的超級定位。

此前,瀋陽一直對國家中心城市志在必得,畢竟全國七大地理分割槽中,

只有東北還沒有國家中心城市

如今,國中不見蹤影,但“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則將瀋陽的影響範圍從東北拓展到整個東北亞,在新一輪地緣大變局中堪稱最大受益者。
可見,每個城市都有獨特優勢,擔起國家賦予的特別重任,只要自身強大,城市能級和核心定位自然會隨之而抬升。
是不是國中,是不是“重要的中心城市”,並沒有那麼重要。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雙11開啟,滿100-5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