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從願景變為現實?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Book Introduction
本書介紹
《面向實施的城市設計》
喬納森•巴奈特 Jonathan Barnett
出版方: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2024-8
本書作者喬納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榮譽退休實踐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of Practice),是世界著名的城市設計理論家,現代城市設計實踐的先驅者之一。他先後在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城市設計專案主任,兼任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幫助教育了超過一代城市設計師。
在他看來,這本書最重要的資訊是:城市設計是一種管理城市增長和變化的方法,以產生人們所期望的結果。我們需要了解每個具體情況下的可能性,設想利用這些可能性的不同方式,然後讓參與新開發專案的各方就選擇哪種備選方案達成一致。正如在導言中所說,無論是佈置房間裡的傢俱,還是選擇將會影響區域未來數十年發展的交通系統路線,方法都是一樣的。
作者介紹

Jonathan Barnett

喬納森·巴奈特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榮譽退休實踐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of Practice),是世界著名的城市設計理論家,現代城市設計實踐的先驅者之一。他先後在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城市設計專案主任,兼任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幫助教育了超過一代城市設計師。
譯者介紹
甘振坤
工學博士,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合作外籍導師為喬納森·巴奈特教授)。主要從事城市設計、城鄉有機更新、建築遺產活化利用、社群營造等方面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
曹 俊
工學博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講師,中國建築學會學生分會副秘書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合作外籍導師為喬納森·巴奈特教授)。主要從事城市形態學、城市設計等方面的教學、研究及實踐工作。
導讀影片
圖書實拍
滑動檢視更多圖片
內頁預覽
滑動檢視更多圖片
緣起
20世紀60年代,美國紐約市成立了首個城市設計機構——城市設計小組(Urban Design Group),創新性地採用區劃(Zoning)來引導城市設計的實施。喬納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先生——城市設計小組的創始人之一,基於紐約市的城市設計工作總結出一整套實踐經驗,並於20世紀70年代撰寫了《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改善城市的實踐策略》(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Practical Methods for Improving Cities)這一著作。
該書提出“設計城市而非設計建築”“城市設計是一系列行政決策過程”等具有影響力的城市設計觀點,強調城市設計制度與實施技術在導控開發過程中的作用,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全球城市設計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更對中國早期城市設計的探索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借鑑作用。
2024年恰逢《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出版50週年,巴奈特教授決定迴歸寫作第一本書時的初心,將五十多年來的實踐認知系統性地匯聚,創作了全面講述多尺度城市設計實踐及其背後實施故事的新作——《面向實施的城市設計:綠色·公眾·社群策略》(Implementing Urban Design: Green, Civic, and Community Strategies)。
書中沿用了原著中提及並已實際實施了的專案,以便讀者能夠判斷城市設計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實施。並結合時代議題,遴選出全新案例;從社群到城市中心商業區,從郊區和城市的設計到區域和特大區域的設計,針對各型別具有複雜性、日常性的問題,系統闡釋了城市設計作為工具與方法解決複雜問題的積極作用。隨著中國進入了存量時代,本書的到來恰逢其時。相信巴奈特教授為我們獻上的這部蘊含半個世紀城市設計實踐與思考的著作,一定會為每一位中國讀者帶來啟發和共鳴。
致中國讀者 
作者:喬納森·巴奈特
沒有人能僅憑繪製多年後的效果藍圖來設計整座城市或一個城市片區,因為這其中涉及太多不同利益方之間的協同工作:擁有各自目標的政府機構、有不同預期的私人投資者,以及已經存在於即將改變區域內的商家和居民(他們可能根本不希望發生任何變化)。我撰寫這本書是為了描述什麼是城市設計得以實際發生的必要條件。實現城市設計沒有普適方法,城市設計師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尋找契機,並創造出回應這些現實問題的設計方案。
實施城市設計需要很長的時間。本書中描述的一些例子是幾十年前就開始建造的。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歷史呢?我認為答案在於,促成這些設計理念產生的情形,在許多地方依然存在,並且仍然重要。如何在不破壞現有社群的情況下融入新建築?如何在開發土地的同時保護其自然系統?如何透過政府制定的設計導則,創造出既令人嚮往又能使開發商獲利的場所?如何說服一群形形色色的私人投資者齊心協力,打造出新的公共空間?當原有的經濟條件發生變化時,如何延續成功的城市設計?如何將高速公路立交橋整合進由它促成的開發專案中?如何使用計算機程式幫助探索未來增長的備選方案?
那麼為什麼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人們要了解美國的城市設計呢?中國和美國有著相似的土地面積,但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因此許多美國低密度的郊區設計在中國並不適用。中國在地下交通和高速城際鐵路的建設方面遠遠領先於美國,這意味著中國更有能力管理高密度的開發。還有其他一些顯著的差異,包括不同的政治制度。然而,在當前的全球經濟中,對於城市環境的需求也有重要的共通之處。人們在面對類似情況時,往往會作出相同的反應。無論文化背景如何,大家對於好的城市設計由什麼構成有著普遍共識。
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資訊是,城市設計是一種管理城市增長和變化的方法,以產生人們所期望的結果。我們需要了解每個具體情況下的可能性,設想利用這些可能性的不同方式,然後讓參與新開發專案的各方就選擇哪種備選方案達成一致。正如我在導言中所說,無論是佈置房間裡的傢俱,還是選擇將會影響區域未來數十年發展的交通系統路線,方法都是一樣的。
因此,我希望你們能發現,在美國學到的經驗教訓今天仍然適用,並且對中國也仍然有幫助。
— 喬納森·巴奈特
專家推薦
欣聞老友巴奈特教授於首部學術著作出版五十週年之際,再著新作《面向實施的城市設計:綠色·公眾·社群策略》,該書融匯了老先生近些年的最新思考和案例研究,同時指向城市設計的一個核心議題——如何將城市設計從概念變為現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書的翻譯出版能夠引起更多讀者對城市設計領域的關注和思考,為當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建設提供借鑑。
— 王建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喬納森·巴奈特教授是城市設計領域國際知名的學者、實踐家,深刻地影響了全球城市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本書基於巴奈特教授數十年的寶貴經驗,從社群到特大區域,由微觀至宏觀,生動地闡述了城市設計師與利益相關方複雜的互動過程,為關注城市設計、參與城市設計的各類人群提供了積極有效的價值認知與工作方法。
— 張大玉,北京建築大學校長;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
喬納森·巴奈特將五十多年來在全球城市設計界積累的深厚智慧凝聚於本書中。他基於豐富的實踐經驗,緊密關注當下熱點議題,運用解決問題之道,發展出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為當今公共及私人決策者創造具有持久價值的場所提供指導。本書堪稱傑出之作。
— Eugenie L.Birch,賓夕法尼亞大學城市研究所創始聯合主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新城市議程全球夥伴大會主席
作為集深厚理論與豐富實踐於一身的城市設計大師,巴奈特教授的新作清晰闡述了城市設計的使命正在從單純的土地與空間開發,轉向更注重環境修復與人居融合的全新階段。書中透過大量生動的實際案例,深入剖析了綠色、公眾和社群三個維度上的城市設計策略,這些策略對於中國當前如火如茶的城市更新程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林中傑,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教授城市設計專案主任
喬納森·巴奈特先生在本書中總結融匯的專案經驗,忠實而鮮活地呈現了當代城市設計如何從理念出發、從問題入手、從路徑創新,逐步成為助力城市發展關鍵性工具的重要歷程。我相信透過回顧這段西方城市設計實踐的歷程,可以為中國城市未來設計之路提供極其寶貴的借鑑和指引。
— 劉泓志,AECOM高階副總裁、中國區戰略與發展負責人

致謝

本書的順利出版,離不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張建和戚琳琳兩位編輯的悉心幫助;龍林格格、錢睿、朱楊飛等同仁們也在翻譯工作中給予了大力支援。在此,我們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此外,本書還特別採用了與《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改善城市的實踐策略》一書相同的裝幀設計與工藝,在該書出版50週年之際,向巴奈特教授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