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中國第一省會,又升級了

文|凱風
省會城市,再一次被委以重任。
近日,廣州、南京等省會的2035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國家層面批覆,無論城市定位、核心功能,還是產業格局、發展空間,都得到全方位提升。
總體規劃,是一座城市長遠發展的綱領性檔案,決定城市發展的空間、方向和著力點,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背後,雖然“強省會”戰略開始淡化,但強化省會功能、發揮省會引領作用、扛起省會擔當,正在成為新的共識。
省會引領,意味著什麼?
01
第一省會,在國家戰略中有多重要?
作為GDP最高的省會,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州獲得國家批覆三版總規。
從“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級為“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再躍升為“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並劍指“中心型世界城市”

定位之變的背後,是城市經濟實力、戰略定位和綜合競爭力的重塑,也為未來發展開啟更大的想象空間。
在最新獲批的2035總規中,廣州獲批六大城市性質、四大核心功能,並以“全球城市”為發展目標。
城市性質: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核心功能: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全國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
而在2016年獲批的2020年版總體規劃中,廣州的城市性質還是這樣的: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對比兩版總規,不難看出,廣州迎來一系列戰略升格。
城市性質上,在保持“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不變的前提下,新增“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定位,而交通樞紐功能也升級為“國際性”

這其中,“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指向的是“國家中心城市”,“彰顯海洋特色”體現的是廣州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則是“海陸空鐵”為一體的交通區位優勢。
在核心功能上,保留“國際商貿中心”的功能,新增“綜合性門戶”、“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名號。
在目標願景上,從“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升格為“中心型世界城市”。
中心型全球城市,指向的是全球經濟、金融、產業、交通、創新等網路中的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和和核心功能的升級,意味著在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中的地位的提升。
02
地位越重,責任越大。
其一,廣州被賦予“綜合性門戶”的全新定位,這是含金量最高的頭銜,也是廣州作為中國“南大門”的體現。
所謂門戶,居於國家的戰略要津,在國家層面承擔對外交往、資源配置功能,代表國家開展國際交流。
換言之,門戶樞紐,要的是全方位的重要性,而非單純的經濟或工業一枝獨秀。

這從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等國際性定位就可體現出來。
在國內,能稱得上綜合性門戶的只有“三個半”,三個是北上廣,半個是成都。
與之對比,深圳蘇州等經濟強市,更多隻是經濟中心或製造中心的功能,談不上門戶城市。
這在不久前釋出的國際航空樞紐規劃就可見一斑。只有北上廣被賦予“全方位門戶複合型”的定位,而深圳、成都、重慶等地都只是“區位航空樞紐”。

其二,從國家中心城市到“中心型世界城市”,廣州正在重塑自身在全國乃至全球的位置。
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目前全國只有9個“國中”城市。
而“中心型世界城市”,指的是一座城市在全球的連線力和影響力,在國際交通、貿易、產業鏈、供應鏈、對外交往中都位於中心地位。
根據世界評級機構GaWC釋出的全球城市排行中,廣州位列Alpha級(世界一線),處於同一級別的還有香港、上海、北京、臺北和深圳。(參閱《大變局!第5個一線城市,呼之欲出》)

關於城市能級與戰略定位,在我的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其三,廣州不只是“國際商貿中心”,還是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際科創中心承載地。
作為全國唯一歷經2000年不衰的商業城市,商貿是廣州的立市之本,也是廣州能率先晉級一線城市的關鍵。
但別忘了,廣州還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市,同樣還是科創高地。
廣州的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國前十,而雙一流大學、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整體實力位居全國第一梯隊。
在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製造和科創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廣州也正以製造強市為重點,再造一個新廣州。
03
南京,從“弱省會”,到“強都市圈”。
廣州是GDP總量最高的省會城市,而南京GDP總量在省會城市位居第5,但其省會“首位度”(省會GDP/全省GDP)卻位居倒數第一
與廣州相比,南京在國家層面的定位顯得更為重要,這決定了其在江蘇省及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空間。
作為全國第一個獲批的省會城市總規,南京最新城市性質、核心功能如下:
性質: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功能: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
而在2016年獲批的2020版總規中,南京的定位是: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可以看到,南京的定位仍為”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而非國家中心城市,可見“國中”暫時不再擴容

同樣令人意外的是,有著高教第三城之稱的南京,竟然

沒了科研教育基地

之類的頭銜,只剩下“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不過,與此前相比,南京城市定位得到一系列提升。

其一,南京交通,從“全國綜合交通樞紐”晉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我國規劃了20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長三角佔有三席,分別是上海、杭州、南京,而江蘇只有南京入圍,凸顯了南京在交通上的樞紐地位。

事實上,無論是高鐵,還是航空,江蘇交通規劃多數都是圍繞南京而展開,而非最強地級市蘇州,這正是省會功能的體現。
其二,從科教文衛到製造業,南京涉及方方面面,正是省會綜合優勢的體現。
在核心功能方面,南京被賦予一系列頭銜,從製造業到產業創新、科技創新,從歷史文化、交通到現代服務業、航運物流等。

不過,與廣州多數以“國際性”作為冠名不同的是,南京的定位多數集中於“東部”地區,部分為“全國性”,其中之一就是製造業基地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南京是一座科教大城,以第三產業著稱,但實際上,南京還是老牌工業城市,以石化、電子、汽車、鋼鐵為傳統支柱,而近年來在新興產業上也多有發力。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前後三批45個先進製造業“國家隊”叢集,南京共有軟體和資訊服務、新型電力(智慧電網)裝備兩大叢集入選。
其三,南京不侷限一省之內,影響遍及省內及都市圈區域,“省際協同”成為規劃重點。
根據總規:深化與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的協同聯動發展,加強南京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省際協同。
南京都市圈是全國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橫跨江蘇、安徽兩省,且明確由“蘇皖兩省共建”,凸顯了其特殊地位。
根據最新總規,南京將依託滬寧合、沿江、寧杭、寧宣黃、寧淮、寧滁蚌等發展帶,引導沿線城鎮空間佈局最佳化、緊湊發展。
因此,跨省都市圈的存在,讓南京得以從江蘇省內的“弱省會”,一躍而成為長三角城市群意義上的“強都市圈”
04
強省會,何去何從?
前些年,“強省會”戰略一度成為主流,但近年來當區域協調發展成為主導戰略,“省域副中心城市”橫空出世。
雖然省會不再一城獨大,“強省會”之說開始淡出,但“強化省會城市功能”、“發揮省會引領作用”、“扛起省會擔當”正在成為新的規劃導向。
強省會戰略,與“省會引領”戰略,有著實質性不同。
強省會戰略,著眼的是省會自身的做大做強,容易導向單純的虹吸模式,不利於區域整體發展。
“省會引領”,立足的是省會對於全省的引領帶動,集全省行政、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交通等資源為一體的省會,要帶領兄弟地市共同發展。
當然,要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發揮省會城市功能,讓省會擔起更大的重任。
可以看到,廣州已經率先示範,除了將地鐵線路不斷向周邊延伸,打造中國最為龐大的跨市地鐵群外,更對口幫扶一批粵東西北地市,建設產業飛地,鼓勵省會高校向粵東西北建設分校等等。
這正是省會引領的意義所在:
省會做大做強,不是為了一家獨大,而是對外參與國內和國際競爭,對內惠及全省、協同發展。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