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訊息傳來,很多人問:屠呦呦為什麼不是兩院院士?
所謂兩院,指的是科學院和工程院。有些人說是因為「年齡超了」。這是個非常粗淺的解釋。以前媒體曾經報道過,屠呦呦團隊的人對媒體披露「屠呦呦本人無意參選」。
屠呦呦在 2015 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年已經 85 歲。2017 年兩院院士增補評選的時候,就有人疑問為什麼沒有屠呦呦。其實如果論科技獎項的含金量,2011 年獲得拉斯克獎就有資格入選兩院院士。大家可以去查一下那一年誰入選了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院士增補評選兩年一次,2015 年屠呦呦獲獎的時候已經過了提名時間,下一次是 2017 年。
兩院增補院士參評規則在不斷變化,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回到 2017 年,看看那一年涉及年齡的規則:
對 65 週歲以上的候選人,需要 6 名或 6 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 4 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其中,中國工程院還要求,年齡超過 70 週歲的候選人被提名次數僅限 1 次。
這個門檻可以說相當之高。高到什麼程度?沒人會在這個條件下被提名。能入選院士,除了「學術與工程貢獻」,還有人際熟悉度、推薦意願、學術共同體關係網路,都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中外都是如此。
要至少 6 位院士提名,而且其中至少 4 名來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這意味著什麼?屠呦呦對應的學部應該是科學院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或是工程院的「醫藥衛生學部」,至少要 4 名「對口」院士提名才有效。
從另一個角度看,屠呦呦如果具備足夠學術網路資源,或許早在諾獎之前已進入增選視野,就不會等到獲得諾獎之後了。而在國內學界被忽視的屠呦呦之所以獲得諾貝爾獎,最大的推動者應歸功於饒毅。當年如果不是饒毅力推屠呦呦和張亭棟的研究,恐怕這兩項成就就真的被埋沒了。如果沒有饒毅釐清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屠呦呦的關鍵性工作就不會被國際學界承認。從某種意義上說,饒毅重寫了我國的醫學發展史。但饒毅也不是院士,也已經宣告不再參選院士。
年齡過了 80 歲的科學家就算當選院士,不允許提名新的候選人了。就算有人投桃報李,你這何以回報呢?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是不是想的太庸俗了?到了院士層面還講究「人脈資源」?如果我是院士,那麼看到我的同行拿了大獎,我應該高風亮節,提名並且推薦屠呦呦啊…… 這就是想得太簡單了。每次增選,院士提名只有一票。如果你有這一票,你會提名給誰?朋友、同學、學生……有直接利益關係的人太多了。你會提名給你此前並不認識並不瞭解的屠呦呦?再仔細想一想。用更客觀的說法:這關鍵的提名一票往往優先用於同行中長期熟悉、互動頻繁的學者,這使得一些成就突出的「邊緣型學者」在現實中更難獲得推薦。
正是因為對於超齡人選的條件過於苛刻,後來又有所修改,比如 2023 年對年齡的限制:
年齡超過 65 週歲的候選人,獲得 2 位院士的提名方為有效,且僅能接受 2 位院士的提名,其中至少 1 位應是擬提名學部院士。
2025 年對年齡的限制:
2025 年 1 月 1 日前年滿 65 週歲的候選人需要 2 名院士推薦,且須有 1 名院士所在專業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參評專業學部相同,或兩者專業領域相近,方為有效。
這就放寬了許多。但屠呦呦今年都 95 歲了。名利這東西,可能早就淡薄了。
不管怎樣,屠呦呦不是兩院院士,這個事實有些尷尬,但也僅此而已。好在依然符合無錫市人才引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