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無緣中國兩院院士

屠呦呦當選
美國科學院院士

屠呦呦在工作中
當地時間4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公佈了2025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今年共有120位院士和30位外籍院士入選,其中包括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屠呦呦。現年94歲的她,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突破性貢獻,於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還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不過,她仍未當選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5年諾獎揭曉後,公眾對屠呦呦未能入選院士的質疑隨之而來。獲獎後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屠呦呦表示自己過去曾多次申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未能成功。衛生部長部長曾親自推薦我當院士。但是,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1981年北京,第四屆化學藥物治療瘧疾科學會議的與會代表合影,屠呦呦二排左四。在本次會議中對青蒿素的療效做了公開的評價
青蒿素髮現於大型研究抗瘧疾藥物的“523任務中,這個專案規模大、參與人員眾多,關於屠呦呦能否成為這個專案成果的代表性人物,一直存在爭議。饒毅與合作者曾在《中國科學》發表文章,基於原始中文論文、檔案和訪談資料,他們肯定屠呦呦為發現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青蒿素髮現是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儘管作出如此原創性且具有全球影響的貢獻,屠呦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獲得國內重要獎項或是類似院士等重要榮譽頭銜。
諾獎之後,屠呦呦依然未能入選兩院院士。年齡或許是一個限制因素。屠呦呦獲獎時已84歲,而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對院士增選設有一定的年齡門檻。根據2014年修訂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65週歲以上的候選人需由6名或以上院士推薦,且其中至少4人須來自候選人申請學部,推薦方為有效。2023年改革後對這一標準有所調整,但還是要求至少兩位院士推薦。
屠呦呦,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201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2011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得主
儘管這一規定並未將候選人年齡嚴格限定在65歲以下,但也為高齡候選人增選院士製造了障礙。以2023年為例,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中,最年長者77歲。中國科學院方面,最年長的候選人為68歲。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入選沒有年齡限制。
縱觀屠呦呦的榮譽歷程,國際科學界的認可始終走在國內前面。她先是在2011年、2015年先後獲得拉斯克獎與諾貝爾獎,隨後才在2016年,數度無緣之後終於獲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如今,獲得諾獎十年後,先授予這位中國科學家院士榮譽的,仍然是美國國家科學院。
原載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

青蒿素。(a) 青蒿素的分子結構。(b) 青蒿素的三維結構模型,碳原子是黑色小球,氫原子是藍色小球,氧原子是紅色小球

外一篇
從3000萬到0!
今天,向屠呦呦致敬!
作者:王瑩、馮文雅
作為全球重大傳染病,瘧疾一直威脅著人類健康。
當前,中國已實現消除瘧疾。從20世紀40年代每年約有3000萬瘧疾病例,到零病例,再到成功消除瘧疾,這份成績背後離不開青蒿素和它的發現者屠呦呦。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瘧疾日”。讓我們一起重溫這位女科學家以身試藥的故事。
瘧疾,曾經離我們很近
瘧疾俗稱“打擺子”,是一種經蚊叮咬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蚊媒傳染病,主要表現為週期性規律發作的全身發冷、發熱、多汗,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瘧疾曾是我國流行歷史最久、影響範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重大傳染病之一。

1957年,雲南省思茅縣瘧疾防治站人員用殺蟲劑消滅池塘裡的孑孓(蚊子幼蟲)
新中國成立前每年約有3000萬瘧疾病人,其中約30萬人死亡,病死率高達1%。
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國曾出現兩次大範圍的瘧疾暴發流行,最高峰出現在1970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超過2400萬。
她為測青蒿素
安全性,以身試藥
在青蒿素出現之前,人類對抗瘧疾的主要武器是奎寧和氯喹,但在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瘧原蟲產生抗藥性,氯喹和奎寧藥效減弱,瘧疾發病率再次升高。
瘧疾肆虐,研製出對抗瘧疾的藥物刻不容緩,屠呦呦臨危受命。
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開始參加代號“523”的國家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專案,她擔任中藥抗瘧組組長, 從此與中藥抗瘧結下了不解之緣。
屠呦呦在工作中

由於當時的科研裝置比較陳舊,科研水平也無法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不少人認為這個任務難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堅定地說:“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
圖為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前右)與老師一起研究中藥

從整理中醫藥典籍到走訪名老中醫,她彙集了640餘種治療瘧疾的中藥單秘驗方,歷經數百次實驗和190多次失敗,屠呦呦帶領團隊終於發現了青蒿素。
青蒿。圖片來源:《本草綱目(白話手繪彩圖典藏本)》

但青蒿素對人體是否安全,在當時仍然未知,為了儘快進入臨床驗證,屠呦呦決定以身試藥。
“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綜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並結合動物實驗的結果,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志願試藥報告。

圖為屠呦呦向領導提交的志願試藥報告
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醫院,經過試服,最終證明青蒿素是安全的。
從3000萬到0,
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2015年,屠呦呦因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
圖為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結束後,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展示獲得的獎章
自青蒿素問世以來,據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每當談起成就,屠呦呦總是說:“一個科研的成功不會很輕易,要做艱苦的努力。我也沒想到40多年後,青蒿素研究能被國際認可。總結這40年的工作,我覺得科學要實事求是,不是為了爭名爭利。”
在眾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6月30日,世衛組織向中國頒發國家消除瘧疾認證,稱讚中國從上世紀40年代每年報告約3000萬瘧疾病例、經過70年不懈努力到如今完全消除瘧疾,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青蒿和抗瘧疾成藥
瘧疾消除了,但我國對於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繼續。
潛心鑽研、默默耕耘。今天,讓我們向屠呦呦致敬!向每一位勇敢前行的科研工作者致敬!
原載環球網。資料來源:
新華社、央視新聞、瞭望等
來源:新三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