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被“過家家式的玩偶”忽悠了?

轉載來源: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

大家最近有沒有刷到這樣的影片:
玩偶店裡的店員穿著可愛的藍色制服,幫大排長龍的顧客打包玩偶,有趣的是,店員們都在按照玩偶的樣子和買家玩著“過家家”。
“您的漢堡需要給您煎得再焦一點嗎?”‍‍‍‍
“您的小植物需要先鬆鬆土,再澆點水。”‍‍‍‍‍‍‍‍‍‍‍‍‍‍‍
隨著臺詞,店員們拿著手裡的玩具鍋鏟和道具水壺,煞有介事地“翻烤”著漢堡玩偶、“澆灌”著花朵玩偶。‍‍‍‍‍‍‍‍‍
沒錯,那只是個毛絨玩具。‍‍‍‍‍
Jellycat作為一個英國毛絨玩具的品牌,起初就因為它簡單的可愛表情和一雙小腳成了表情包的常客。
如今,就靠著著哄小孩一樣的售賣方式,它又一次在國內水靈靈地成了“網紅”。
就在大家到處尋找可以“過家家”的Jellycat線下門店的時候,國內各地的文旅,也悄悄出手了。
先是甘肅博物館,因為天水麻辣燙的走紅,索性把麻辣燙裡的各種食材全都做成了小玩偶當成文創產品售賣。‍‍‍‍‍‍
同樣加一個小表情,這不就是國產的Jellycat嘛!‍‍‍‍‍
不止如此,連Jellycat的精髓“過家家”也學來了。
店員拿一口毛絨大鍋,把顧客們挑選好的“食材”都裝進去“攪拌”,邊“煮”邊問要什麼口味。‍‍‍‍‍‍‍‍‍‍‍‍‍‍‍
過家家的風,終究還是在國內也刮起來了。‍‍‍‍
陝西、新疆等各家文旅也紛紛把自家的美食產品做成玩偶,玩上了“過家家”。‍‍‍
現場夾肉肉夾饃、剛從饢坑裡出來的饢,可謂是把大家的情緒價值拉滿了。‍‍‍‍‍‍‍‍‍‍‍
終於中國人也有了自己的Jellycat。
其實全國上下的文旅們都在用“過家家”吸引年輕人,大家也都確實沉迷於此,這背後的原因與帶火這股風潮的Jellycat“難捨難分”。
因為Jellycat的商品定位其實是奢侈品,別看它只是個小玩偶,但它巨大的品牌效應,已經讓其價格昂貴到令人望而生畏。
一個小小的鑰匙扣都上了百,更不用說大一些的娃娃,想必很多人都很想享受一下這“過家家”的售賣體驗,但被價格勸退吧。
更不用說也並不是每家Jellycat門店都有“過家家”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得占上才能體會這麼一次“重返童年”,簡直難上加難。‍‍‍‍‍‍‍‍‍‍‍‍‍‍‍‍‍‍‍‍‍‍‍‍‍‍‍‍‍‍
而如今,國內文旅們的玩偶價格比Jellycat便宜太多,幾十塊錢就可以享受同樣的“被當成小孩哄”的售賣過程。
這“平替”,真香!
而且,近幾年國內的旅遊業也以網紅的面貌迅速躥紅了起來,文旅的周邊文創們,也都成了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網紅產品。
可以說國內文旅這個“品牌”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品牌效應,“這是我在哪裡哪裡買的文創”同“這是我在哪個品牌買的正品”,在當代年輕人的眼中,已經具有相似的社會屬性了。
所以文創娃娃也就可以用不輸奢侈品Jellycat的地位,被更多人選擇。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Jellycat帶紅的這股“過家家”風,的確能夠精準拿捏年輕人。
年輕人最為文旅和玩偶的主要消費群體,人人都在自嘲“牛馬”,也因此人人都在談論“情緒價值”,渴望“情緒價值”。‍‍‍‍‍‍‍‍‍‍‍‍‍‍‍‍‍‍‍‍‍‍‍‍‍‍‍‍‍‍‍‍‍‍
哪裡還能有比一場“過家家”更能給人提供情緒價值的呢?
用網友的話來說就是“真美好啊,彷彿回到了我還不是毒婦的時候”。‍‍‍‍‍
一場酣暢淋漓的“過家家”,年輕人被哄得開開心心,彷彿置身童年,忘卻了成人世界的煩惱。而對於商家來說,演演戲就能賺到的錢何樂而不為?‍‍‍‍‍‍‍‍‍‍‍‍‍‍‍‍‍‍‍‍‍‍
於是乎,這種“過家家”式售賣,就在大家對童心的渴望下成為了新一代賺錢利器?‍‍
其實當代年輕人對童心的追求可不僅僅體現在Jellycat以及各種相似的商品上。
迪士尼裡摩肩接踵的都是成年人、各種最新的玩具、動畫,評論區滿是“對小學生可能有點幼稚,但對成年人來說剛剛好。”
這些種種,都是在說明,現在的成年人,或者說是年輕人們,都對“童年感”有著十分強烈的渴望。
所以不可避免的,像Jellycat、迪士尼這樣的品牌正在層出不窮地以“為成年人打造童年夢境”為噱頭,吸引年輕人消費。
花費幾百幾千元買小玩偶、買各種周邊,就為了能聽別人哄孩子似的說一句“你的玩偶是新鮮出爐的,有點燙哦”;就為了幾個成年人扮演的老鼠、狐狸給你裝模作樣地簽名、合影?
“童心消費”裡,年輕人都被這種“過家家”的形式哄騙著成了現成的“韭菜”嗎?
當代年輕人,竟然也真的更願意把錢花在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的“過家家”上。
前段時間網路上流行過一個話題,說人長大了才有機會“重養自己一次”。如今沉迷於“過家家”式消費的年輕人們,又何嘗不是在花錢犒勞童年的自己呢?
況且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與極度內耗的高壓工作下,“牛馬們”總要有個情緒逃出口,總要有個聊以慰藉的方式吧。
平日裡在生活的重壓下喘不過氣來的打工人們,就這樣在“過家家”中感受到了被人當小孩呵護、被人哄著的樂趣,可以說是極大的精神安慰。
此外,提起“童心”,成年人們其實一直對於成年的界定有些叛逆。
前有“誰還不是個寶寶?”爆紅網路,後有“東亞小孩的成年從三十歲開始”成為網上emo名言。‍‍‍‍‍‍‍‍‍‍‍‍‍‍‍‍
成年人們,似乎從未覺得自己長大了。
或許因為層層保護的家庭社會環境,也因為漫長的應試教育體系,這一代年輕人似乎總是在恍惚自己已經成年這個事實。‍‍‍‍‍‍‍‍‍‍‍
客觀上離開童年已久,但主觀上仍然珍愛童心,於是當代年輕人只好花錢在這種“過家家”裡買童心。‍‍‍‍‍‍‍‍‍‍‍‍‍‍‍‍‍‍‍‍‍‍‍‍
“誰說這形式幼稚啊?這形式太棒了!”(何炅.jpg)‍
總之,“過家家”引發的童心消費,的確是消費主義的一次大型哄騙現場,但是年輕人也願意為情緒價值買單。
願意享受被哄,那便也不能說是被騙。
只不過,如果可以更加物美價廉,更加輕鬆地感受到“過家家”的童年享受,當然是更好的啦~‍‍‍‍‍‍‍‍‍‍‍‍‍‍
文章轉載自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一個美學和藝術的科普地,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審美,歡迎關注這個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