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萬億預製菜市場,到底香不香?

2021中國預製菜產業大會暨展會上展出的冰凍預製菜(2021年12月2日攝)
魏培全攝
預製菜到底是“真香”還是“虛火一場”?能打動眾口難調的味蕾嗎?沿著什麼方向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今年4月,山東濰坊提出搭建大資料平臺,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制定一攬子支援政策,力爭3年內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打造“中華預製菜產業第一城”
“預製菜不是人們想象中冷冰冰的工業化產品,而是將大廚精妙的手藝與現代營養科學相結合,儘可能保留食品的風味和營養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陳國峰
  預製菜是為迎合居民消費升級、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變化而催生的快捷類食品。預製菜的興起,讓眾多不善廚藝的年輕人在家也可張羅一桌子美味,更讓農業、食品、餐飲、電商等各路企業嗅到巨大商機,催生了一片萬億級藍海市場。
預製菜到底是“真香”還是“虛火一場”?能打動眾口難調的味蕾嗎?沿著什麼方向發展才能行穩致遠?帶著這些問題,《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近期採訪調研了消費者、投資商、生產企業、主管部門等相關人士。
曇花一現還是一路高歌
  對於平時不怎麼下廚的濟南市民代季來說,如今置辦一桌菜餚不再麻煩,因為多數都能在市場上買到預先製作好的菜品或半成品,回家只需簡單加工即可。“預製菜省了很多麻煩,不用很麻煩就能張羅一桌子菜。”代季說。
  代季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購買預製菜嚐鮮,預製菜一時間成為市場寵兒。京東超市目前上架預製菜5000多種,2021年預製菜成交額同比增長156%。美團買菜預製菜專案負責人表示,快手菜、輕糖烘焙、秘製滷味等預製菜成為一線城市眾多消費者的日常購買產品。
紅火市場的背後是嗅覺敏銳的資本。根據企查查資料,2013年至今,預製菜賽道共發生72起投融資事件,其中2020~2021年是融資高峰期,2020年預製菜賽道共有12起融資,2021年至今共有12起。
  資本市場的熱度傳導到企業車間裡。位於山東濰坊的匠造食品有限公司裡,香辛料、水煮調味品、烘焙等幾條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
  “一些知名餐飲店和商超用的麵包片、瑞士捲等都是我們供應的。”匠造食品總經理鄧恩菊說,他們此前以出口業務為主,近幾年藉著預製菜的東風開始大力開拓國內市場,今年前四個月,預製菜板塊銷售額增長了40%。
  從消費終端到電商平臺到企業車間再到資本市場,預製菜如此火熱,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將一路高歌?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預製菜並非新生事物,只是疫情加速了市場培育,讓預製菜進入大眾視野。預製菜是個大的產業範疇,市場需求始終存在,隨著社會發展和消費升級,這種需求會加速釋放。
  市場研究機構普遍看好這條新賽道的成長空間。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預製菜行業規模為3459億元,同比增長19.8%,預計未來中國預製菜市場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26年達到1072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預製菜市場未來6~7年可以成長為萬億元規模,長期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
萬億產業賽道誰在競跑
  “早在2017年,我們就探索把餐飲門店的幾款暢銷菜做成預製菜,市場反映良好。後來遭遇疫情,重創餐飲業的同時也加速了預製菜的市場爆發。”凱瑞商業集團市場營銷總監侯明敬說,他們推出的十幾種預製菜品中,僅佛跳牆就在今年春節期間賣出近20萬份。
  在預製菜這條產業賽道上,集結了來自農業、食品加工、餐飲、電商、物流等多個領域的企業。企查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現存預製菜相關企業6.67萬家,其中2018~2020年每年註冊量均超過1萬家。
預製菜市場大爆發前夜,已然有了虛火。“近期很多資本跨界搞預製菜,我接待過很多人來談合作,有搞資訊科技的、搞自媒體的、搞電商的。”一家食品行業上市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他們站上預製菜風口,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非常亮眼,因此多路資本前來商談合作。
  這家公司負責人表示,很多人認為預製菜門檻很低,實際上恰恰相反,只有資金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供應鏈體系、核心競爭力。
  在得利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思敏看來,不管來自哪個行業,要想在預製菜賽道上長遠發展,最終比拼的是品牌、品質和創新能力。“對於預製菜,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是口味、觀感和營養能否達到有機統一,這需要創新研發的支撐。”
面對預製菜新賽道,聞風而動的不只是資本和企業,巨大的藍海市場吸引多地政府積極佈局。2021年11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釋出了推動預製菜產業發展十條措施,率先從政府層面推動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山東濰坊提出搭建大資料平臺,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制定一攬子支援政策,力爭3年內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打造“中華預製菜產業第一城”。
  在農業大市山東諸城,當地正全力發展預製菜產業,推動現代農業從種養加工到餐飲終端一體化延伸升級。
  諸城市發改局副局長丁瑞英認為,預製菜上游連著鄉村振興,下游連著消費變革,將成為拉動地方農業和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突破口。
眾口難調能否統一標準
  預製菜產業很“香”,吸引各路資本競相入局,但不少消費者表示,預製菜產品的口味復原度不一,吃起來不一定“香”。
  根據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的預製菜消費調查報告,62.32%的消費者表示預製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費者覺得預製菜口味較差、不好吃。艾媒諮詢的報告顯示,消費者認為預製菜行業需要改進的問題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口味復原程度。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缺乏行業標準,市場上的預製菜品質良莠不齊,不同廠家生產的菜品口味大相徑庭,催生了菜品質量難保證、標識不詳細、價格差異大等諸多困擾行業發展的痛點,比如同樣是佛跳牆,同一電商平臺上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差異較大。
  一些規模企業已經把標準化生產擺在重要位置。惠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從2013年起開始加強預製菜研發和生產,組建研發中心,聘請資深廚師一起研製即烹、即熱菜品,把廚師的傳統手藝轉變為工廠的生產工藝,其預製菜品達300多款,涵蓋了八大菜系及地方特色小吃。
  “預製菜不是人們想象中冷冰冰的工業化產品,而是將大廚精妙的手藝與現代營養科學相結合,儘可能保留食品的風味和營養。”侯明敬舉例說,他們線下餐廳有一款港式牛雜鍋的暢銷菜,但做成預製菜後怎樣鎖住原湯鮮味?幾經試驗,他們摸索出速涼和速凍技術,可最大程度減少口感和營養流失。“但這種技術難度大、門檻高,行業沒有統一規範,一些企業為節省成本就用新增劑替代。”
  一些預製菜生產企業反映,目前標準體系已經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應儘快出臺預製菜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明確預製菜的定義及範圍,對原材料、加工工藝、儲存、冷鏈運輸等做出相應規範,引導行業沿著標準化軌道發展。
  近日,在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指導下,山東省飯店協會牽頭,聯合山東省內企業釋出了全國首個《預製菜通用設計實施指南》團體標準,提出了覆蓋預製菜全產業鏈的技術指南,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效標準依據。
  鄭思敏等人認為,預製菜企業目前呈現區域化、分散化和小規模化的特徵,缺少完善的商業經營模式。應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發揮龍頭企業在預製菜全產業鏈佈局中的關鍵作用,打造預製菜專業園區。同時加強研發能力和品牌建設,提高產品競爭力,確保預製菜產業長遠發展。
刊於《瞭望》2022年第26期
▲點選關注 掌握更多時政乾貨▲

總監製 | 史湘洲
監 制 | 楊 越
編 輯 | 喻千桓

如有收穫,請點一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