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晚上,《風馬牛年終燴——換個方式 再來一次》在北京舉行,嘉賓妙語連珠,現場氣氛熱烈。前兩天分享了馮叔的演講(點此回顧)、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的演講(點此回顧)。今天分享華大集團CEO尹燁的演講——

很多人在問,為什麼今年的主題要換,為什麼「年終燴」要用這個「燴」。我覺得這個「燴」挺對的,我們確實不是一場很傳統的年度晚會。
我第一次跟馮侖對話,是在亞布力,那年他是輪值主席,他說不談段子談未來。我們聊的是他最擅長的,當時他的問題是「在太空中如何造人」,我給他講失重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從那時起,我就比較適應他的風格了,這是跟他的緣分。
最近我很佩服周鴻禕,他有幾件事真是讓我驚訝,第一,教我徒手攀巖,第二,拍了短劇《重燃人生之隱世駭客驚豔全球》,大家看這個影片了嗎,拍得很好。前兩天,新浪財經的鄧慶旭問我怎麼看老周,我說他無所謂,他早已過了用別人怎麼看他來定義自己的時候了,他甚至享受一直在風口浪尖上的感覺。
如果要讓一個事物走進千家萬戶,走到每個人心裡,它必須處於輿論焦點。大家不要擔心追求流量會怎麼樣,不喜歡你的人多,喜歡你的人可能更多,從絕對量來看,喜歡你的人遠遠多於不喜歡你的人。因為不喜歡你的人老在網上直接留言,喜歡你的人只是默默點贊,所以只要粉絲數增加就代表你贏了,這是演算法問題。
大部分朋友是見賢思齊,別人做得比我好,我趕快學,而不是人家釣魚你扔石頭,看不起、看不上,最後看不見,時代就呼嘯一下而過了。以此敬我的兩位好哥們兒、好兄弟,也跟所有人共享,新的一年,盡我所能,敬我所不能。

我是做生命科學的,主要從演化開始講。
很多人說,evolution到底怎麼翻譯?進化?我認為是演化。其實生命都是智慧體,基因就是智慧體,細菌是個小模型,它是個邊緣計算,但是你能說它比人類活得不好嗎?現在甲流病毒又來了,它的程式程式碼量只有12000個鹼基,而人有60億個鹼基,結果誰贏了?甲流贏了。所以你能說小模型幹不過大模型嗎?
從這個角度看,不要認為生命一直是往上走的,我們從來不認為演化是有方向的。
1859年達爾文提出「物種起源」,1893年「達爾文的鬥牛犬」赫胥黎寫出《進化論與倫理學》,或者叫《演化論與倫理學》,又過了5年,嚴復把它翻譯成《天演論》,他沒有翻譯成《天進論》,因為不知道是進是退。演化追求的永遠不是最優、不是最強,而是最適合。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段子,也是華大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為什麼西藏的朋友們能爬山?

能爬山就好嗎?如果西藏朋友來到北京會怎麼樣?醉氧。我們到了高原容易怎麼樣?缺氧。所以能爬山的基因是好還是不好,要看你在什麼環境。我們篩出的這個基因叫EPAS1,我給它起了箇中文名叫易爬山基因,好記吧?藏族中大概87%都有這個基因,我們漢族中就10%,這就是典型的演化。
企鵝會不會飛?在水裡飛,只要把水看成空氣,企鵝是最適合在水裡飛的,這就是怎麼看「企鵝是鳥」這個分類。鳥會不會飛有什麼關係?企鵝最重要的是適應它所生存的環境。
基因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優,基因要跟環境一起互相作用。
希望大家記住這句話,「若無演化之光,則生物學毫無意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只研究人類是研究不明白的,非得要見天地、見眾生,最終才能見自己。要明白,我們跟地球上存在的萬事萬物骨子裡是一樣的。
生物演化的動力是什麼?我們認為是尋找新的生態位,演化的動力就是例外。
生命科學唯一不例外的就是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演化的動力。因為基因複製會出錯,資訊傳輸也會出錯,這種出錯就是演化的動力。儘管生命很高保真,然而有遺傳、變異,你一定既像你爹媽又不完全相同,哪怕你是克隆的,你也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這玩意兒叫海天牛,你說它是動物吧,它能夠自養,你說它是植物,它又可以吃其他的東西。一生吃一頓飯,第一頓吃一點藍綠藻或者是黃藻,就會把黃藻的基因遍佈全身,它就有了葉綠體,自己能給自己供給能量,這是動物還是植物?
動物、植物是人類的定義。貓從來不知道自己叫貓,是你叫它貓,貓可能管我們叫貓。一個媽媽帶一群孩子到水族館,說孩子們快看,這些都是可怕的食人魚。食人魚媽媽帶一群小魚,跟它們說,孩子們快看,這些都是可怕的食魚人。就看你從哪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快過年了,講一個反常識的,海帶是植物還是動物?它肯定是生物,接近原生生物,屬於茸囊生物裡的茸鞭生物下的褐藻,嚴格意義上講,海帶不是植物,你見過海帶的根莖嗎?你看到的是它的假根。吃海帶更接近於吃肉,都是蛋白質。
這是現在很有意思的一個分類問題,海帶更接近於動物。我上次講完,有人問我,以後我們素食還能不能供海帶?不要想太多,你喝不喝開水?喝開水的時候殺死多少微生物,那叫不叫殺生?殺微生物就不是殺生嗎?
這都取決於你對世界怎麼認知。憑啥就能吃豬?豬的貢獻真的很大,中國14億人一年要吃7億頭豬,我們應該對豬致以崇高的敬意,沒有豬肉好多菜做不出來。
和演化中的例外一樣,社會發展也從來沒有確定性。科技相對容易預測,但是社會是混沌的,是超高維度的,有大量我們看不見的黑天鵝事件。請大家記住這句話,不要浪費一次偉大的危機。所有生物最後能成功,都是因為別人貪婪的時候它膽怯,別人膽怯的時候它貪婪。

人類走到今天是歷史的必然嗎?或者說,歷史會永遠滾滾向前嗎?歷史會不會倒退,會不會開倒車?這也是我們一直在關心的問題,非常大的問題。
我們不是對未來不清楚,而是對過去不清楚。
我們今天討論的歷史,無外乎1萬年的人類史,5000年的中國史。討論史前史的時候,肯定是要從34億到38億年前的生物演化開始,比如說地球的歷史——如果今天的物理學是對的——46億年,有化石記錄的生命史至少不晚於34億年,恐龍整整統治了地球1.6億年。有誰考慮過是霸王龍發動了對三角龍的滅絕嗎?恐龍用空調嗎?恐龍做房地產嗎?都沒有,恐龍滅絕沒有誰故意搗亂,一顆亂七八糟的小行星咣就撞到墨西哥,然後這些大動物都沒了。
人類統治地球大概從1.1萬年前開始,感覺自己是地球的主人了,短短1萬年,人類快把地球弄得自己都覺得過不下去了,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事情。不要覺得人類走到今天這一步是歷史的必然,它是一系列偶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今天的結果。

哺乳動物在恐龍退場以後才登上歷史舞臺,而在哺乳動物之前,寒武紀大爆發的時間是5.6億年前,5.6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經歷了5次大滅絕,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再到白堊紀大滅絕,體型最大的未必能活下來。
適者生存,這句話看起來是自然界的事情,產業當中也同樣適用。
蛇經過26次努力,終於把一個基因甩掉了,蛇沒腿了,可以鑽到洞裡去,蛇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多了不起。今年是蛇年,十二生肖裡龍是虛擬的,雞是鳥,其他9個都是哺乳動物,蛇跟恐龍一個時代的,現在還存在,所以不要過於追捧恐龍,多看看蛇。
每一類生物的演化在那一刻都不是最好的,人類也有一大堆沒怎麼演化好的東西,需要時代不斷往前走。
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歷史學就是未來學,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句話。
大家天天抱怨快過不下去了,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如果物質環境特別好,人類就繁衍得好嗎?人類沒做過這個實驗,但是孟子說過,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舉一個可能有人知道的例子,老鼠烏托邦25號宇宙。約翰·卡爾霍恩在1947年到1968年間,連續做了25個宇宙,給老鼠無窮無盡的條件,人為製造一個不愁吃喝的完美的老鼠烏托邦。他給的空間可供4000只老鼠生存,只放4公4母8只老鼠進去,看這些老鼠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開始老鼠特別高興,玩命的生,玩命的繁衍,幾個月就有了幾百只老鼠。大概到300只老鼠的時候,老鼠之間出現了階級,有一些老鼠更強大,就變成級別最高的階層,一個奴隸社會就出來了。老鼠接著繁衍,之後就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到1780天的時候,最後一隻老鼠死了。在此之前,所有的老鼠不再繁衍,互相攻擊,甚至吃自己的孩子,還有一部分老鼠離群索居,最後這個群體泛雌化、低慾望,瀕臨滅絕。
這是對當下人類社會的隱喻。
當物質極大滿足之後,人類的參與感在哪裡?如果AI真正開始碳矽結合,甚至開始替代碳基生命以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在哪裡?我們今天的老齡化、少子化、低慾望化、無性化又是因為什麼?老鼠和人類的基因相似度是85%,很多對老鼠有用的,對人類也有用。
約翰·卡爾霍恩在總結老鼠烏托邦25號宇宙的時候,說了兩句話,第一,這些老鼠的條件太優越了,沒有危機感就沒有更強的生存意志;第二,老鼠的社交密度太高了。這句話對今天的年輕人也適用,當你大量刷無厘頭短影片的時候,你的社交密度太高了,這個時候你的各種感知就會被切斷。
一個基本的案例告訴我們,適當保持生存的壓力,對種群是有好處的。
既然這樣,我們要不要擔心未來?哲學上有一個特別難回答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自殺?
死亡是最大的事,我們要不要擔心死亡?我不解釋死亡背後的生物學機理,死亡就是一種程式,我很喜歡伊壁鳩魯的解釋:我活著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死亡,我死的時候也不知道死亡。對你來講,死亡發生了你是不知道的,為什麼要擔心死亡?為什麼要糾結呢?

有一本書特別搞笑,叫《斑馬為什麼不得胃潰瘍》,裡面講了很多斑馬的故事。人類的神經系統太發達了,有860億個神經元,獼猴只有60億個神經元。因為人的大腦太大,身體太小,大腦閒著沒事的這一部分就演化出了智慧。智慧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讓我們相信「相信的力量」,我們相信未來,不好的就在於你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你會擔心未發生的事情。
斑馬不會,它沒有這麼強的迷走神經,不會擔心獅子什麼時候來吃它,斑馬沒事就吃草,獅子來了就跑,跑不過就被吃,沒被吃繼續吃草,所以斑馬不得胃潰瘍。
人類為什麼會得胃潰瘍?大量壓力不斷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透過迷走神經不斷刺激消化系統,在這種壓力下,久而久之就胃潰瘍了。
斑馬給了我們很多人生感悟,別去跟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較勁。
沒有人可以掌控未來,所有的預測都基於今天的已知,從數學的角度講,未來不就是當下的積分嗎?所有人都把握當下,不就是把握未來嗎?把握當下就把握著未來,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

人和動物真正的區別,正如我剛才所講的,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拓撲結構可以完全重構。換言之,你如果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它就會發生,你如果天天看負面的資訊,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更好,讓自己變好,與周圍更友善,活得更加自洽與和諧,不要浪費這麼聰明的大腦,因為它可以重塑神經元,你的過去可以被你的未來所治癒。你過去有100次失敗,只需要一次成功,就證明那不是100次失敗,而是為了這次成功所做的積澱。
講到這兒,還要繼續回答生物演化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演化的本質是多樣性。多樣性可以代表很多事情,只要一個社會當中多樣性足夠強,這個社會就是非常好的。如果大家今天都想考博考公,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喪失了向上的階層流動性,以及人生選擇的多樣性,這是很關鍵的。
多樣性是生命的最高法則。有種魚叫提塔利克魚,大概在3.6億年前從海里爬上了陸地,這種魚失去了大海,但是它不上岸,四足動物就上不了岸,今天人類都不在這。
我們要感謝這種魚,它失去的是海,獲得的是陸地和天空。人類註定會成為多行星物種,因為我們的祖上就是這個樣子,別老覺得先驅多偉大,生命最偉大。我們每一個人掌握了高階技術以後,就會被誕生了幾千年的概念束縛,我希望你們要遵從生命演化的本質,不要糾結。
創新不是無中生有,創新是亂中生有,不要追求極致的秩序,而要追求極致的混雜和多樣性。在這種條件下,一個組織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今天讓大家用AI工具,恰恰是為了增加多樣性,而不是所有人用同樣的軟體生成同樣的東西。
雖然我是做科技的,但是僅靠科技就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嗎?要承認科學是有極限的,若以人為萬物的尺度,則必不存在絕對真理。我們今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怎麼可能是絕對真理,就像食魚人和食人魚的故事。
所以,簡單相信當下的科學,就是在用無神論造神。你要知道科學不僅在顛覆迷信、反對迷信,科學也在顛覆同一個現象,不同的假說要能被獨立重現,能被證偽,科學也在不斷競爭。
科技太冷了,它只能決定我們奔跑的速度,愛、文明和悲憫才能決定人類奔跑的方向。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充分理解愛、悲憫和文明,這幾件事情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哲學定義,跟科技無關,佛陀、老子,包括古希臘的先賢,他們對哲學的認知,今天我們想超越是很難的,儘管那個時候科技不可能有今天這麼強。
世界之所以美麗,就是因為它的多樣性,它從來沒有放棄任何一種色彩,沒有黑就沒有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就是生命科學之美。接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的事情,心生歡喜,見天地,愛眾生,悟自己。
認知生命科學,重點是認知什麼?首先探索自然的宏偉,感受人類的卑微,瞭解造物的神奇,認知眾生的平等,進而你就會有悲天憫人的共情,超脫生死的達觀,這就是我們認知生命科學的意義。
如果說學天文學能讓人感到謙卑,學生命科學一定會讓你認知到平等,人類不過是870萬個真核物種當中非常渺小一個。
幾年前看一個漫畫,叫《進擊的巨人》,有人說巨人好殘忍,沒事就弄個人吃吃。很多朋友給我發這個圖的時候,我回復了一張圖,有區別嗎?人吃小龍蝦殘忍嗎?某種程度上講,巨人能吃人,你能吃龍蝦,這兩個事情很公平,就跟我說的食人魚和食魚人的故事一樣。

我們自覺是萬物的靈長,但我們人類管自己叫靈長目挺不要臉的,所有好的事都出於人性,不好的事都出於獸性,「不是人」的事都是人乾的。
我沒有見過兩群貓,一群貓組織起來把另一群貓全部滅掉,沒有,只有人類會透過大規模的組織洗腦,對另外一個種族進行種族滅絕。
我不擔心有一天AI會取代我們,我更願意看到碳矽結合,我也不擔心矽基生命與人類一樣思考,我很擔心人類像矽基生物一樣去執行,活得像機器人一樣。
我是做生命科學的,我特別知道,如果生命是一組程式碼,人類最了不起的就是程式碼當中有了愛,理查德·道金斯說基因是自私的,人類最了不起的是自私的基因中湧現出了無私的人性,並且用無私的人性不斷管理自私的基因。
如何把握AI的未來?AI就是我們的孩子,人類行善AI就行善,人類作惡AI就作惡,如果我們給AI的語料都是打打殺殺,AI也不會對我們好。所以矽基生命的未來依然取決於我們。
今天我們的相聚,不過就是將這份愛永續傳遞。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