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團隊發現全球最古老的鳥,或改寫鳥類演化歷史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作為如今天空中的主宰者,鳥類是陸地脊椎動物中最具多樣性的群體。
有理論推測,鳥類多樣性的增加最早發生在1.45億年前的侏羅紀,但這一假說缺乏化石記錄的支援,因此鳥類最早期的演化史始終沒有水落石出。目前,唯一被廣泛接受的侏羅紀鳥類只有始祖鳥。
自從1861年在德國的一處石灰岩中發現始祖鳥化石以來,這種長著標誌性長尾的“原始鳥類”就被視作恐龍與現代鳥類之間的關鍵過渡物種。
不過,相比於鳥類,始祖鳥的骨骼結構更接近非鳥類恐龍,尤其是其長而分節的尾巴,與現代鳥類的短尾以及由多塊尾椎融合而成的尾綜骨大相徑庭。
因此,近年來也有研究對始祖鳥的鳥類地位提出質疑,認為它們應該屬於恐爪龍。
圍繞著始祖鳥的爭議仍未終結,這也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是否存在確切的侏羅紀鳥類記錄呢?
既然是“確切”的證據,那麼自然是要找到和現代鳥類更接近的短尾鳥類。
此前學界認為,這類鳥直到約1.3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才出現。這類鳥透過縮短尾部、形成尾綜骨,顯著提升了飛行穩定性,為後續鳥類的輻射演化奠定了基礎。
202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團隊合作,在福建的政和動物群中發現了一具不完整的爬行動物化石。
經過一年的修復與分析,研究團隊確認,這具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侏羅紀末期的化石屬於一種全新的鳥類,命名為政和八閩鳥(Baminornis zhenghensis)。
△ 政和八閩鳥化石記錄(來源:王敏;參考資料 2)
今天,這個改寫鳥類演化歷史的新物種登上了《自然》雜誌,古脊椎所的報道稱其為“全球最古老的鳥類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確切的侏羅紀鳥類”
研究指出,政和八閩鳥的出現將現代鳥類體型特徵的出現時間提早了2000萬年,提供了鳥類在侏羅紀末期已經分化的證據。
政和八閩鳥最為突出的特徵,就是它的尾綜骨。
前面說到,尾綜骨是現代鳥類體型的重要基石。政和八閩鳥擁有由5塊尾椎融合形成的短尾綜骨。相較於白堊紀早期的短尾鳥,它的尾綜骨更短且輕微上翹,處於從長尾向現代短尾過渡的中間狀態。
這一結構不僅減少了飛行阻力,還可能幫助調整重心,為政和八閩鳥提供了飛行優勢。
除了擁有與現代鳥類相近的尾部特徵,政和八閩鳥的其他骨骼表現出了鑲嵌演化的特徵,也就是不同部位的演化速度不均勻。
例如,它的肩帶和腰帶特徵與白堊紀的鳥類相近,有助於提升飛行效率;但前肢則保留了與獸腳類恐龍相近的原始特徵,提示仍保留了攀爬或抓握功能。
△ 在政和動物群的政和八閩鳥藝術復原圖(來源:趙闖;參考資料2)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具政和八閩鳥化石,研究團隊還在同一地層中發現了一塊單獨儲存的U型叉骨,其形態與白堊紀的鳥類高度相似,而明顯有別於政和八閩鳥、始祖鳥和非鳥類恐龍。
由於儲存的資訊有限,目前研究團隊只能暫將其歸入鳥類這一大的分類單元。但這塊化石的出現表明,在同一時期至少有兩種不同的鳥類在該區域生活,因此現代鳥類的直系祖先可能在侏羅紀晚期已經開始分化。
△ 在政和生物群發現的另一塊鳥類叉骨化石(來源:王敏;參考資料2)
綜上,這一發現凸顯了早在晚侏羅紀就已存在的鳥類多樣性,併為鳥類演化的一個關鍵階段提供了更多線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為獨立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陳潤生為共同第一作者。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學術經緯”。
參考資料:
[1] Chen, R., Wang, M., Dong, L. et al. Earliest short-tailed bir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Nature 638, 441–448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10-z
[2] China Jurassic fossil discovery sheds light on bird origin. Retrieved on Feb 13th,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3090
[3] 《自然》:中國發現最早的鳥類,改寫鳥類演化歷史. Retrieved on Feb 13th, from 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2502/t20250210_7525906.html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