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逼近,比焦慮更需要警惕的,是頭腦空空的“無聊”

大多數技術都會在取代一部分崗位上的人類員工的同時,創造一部分新的就業機會,例如,流水裝配線徹底改變了汽車工業——從工匠手工組裝昂貴的汽車,到普通工人制造更多的平價汽車。
可是,AI卻與此不同,它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接管人類的工作任務,這會直接導致人類就業機會的減少。而且,AI並不會僅僅侷限於單一領域的技術,它會“入侵”各行各業。
者:朝樂;本文來源:公眾號:“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童行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比起失去工作,對於人類來說更為不幸的是失去人生的意義,所以人類在精神層面遭遇的挑戰同樣值得關注。
未來,人們將看到,在其畢生紮根、鑽研的工作中,自己會被AI演算法和機器人輕而易舉地超越。
——《AI未來進行時》
AI越來越近的時候,焦慮迷茫的,怕不是教育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自己的就業。各行各業的人們就像農場裡的火雞,戰戰兢兢,不知道哪一天,感恩節就要來臨。
失業之後,我異常羨慕生活在小樹林裡的那條小黑狗。每次中午跑步、週末散步的時候,我都能在小樹林裡看到它。
它不用跑去小樹林外社交。來小樹林遛狗的人不少,小黑狗每天都有玩伴。它會在某個固定的時間來到樹林邊張望,等待狗朋友的到來。像極了我以往翹首以盼週一例會。
我羨慕它固守在一塊區域,就可以緩解無聊。工作對我來說,就像是小黑狗的小樹林,工作可以讓人每天和同事交往,自然就緩解了無聊和孤獨。
我失業在DeepSeek出現的前兩個月。但DeepSeek出現後,再想找一些事情來做就變得更加艱難,困難並不是找不到事做,而是覺得如果做一些之前做的事情,毫無意義。
DeepSeek三兩下就能寫好一篇高水平的文章,我哼哧一兩個星期寫一篇,質量好不好另說,時間上的花費就沒什麼意義。
在沒有找到新目標、沒有意義感的時候,感覺到更多的,不是焦慮,反而是無聊,好無聊。
什麼是無聊呢,為什麼會感覺到無聊呢?
當我們想要投入精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頭腦空空的感覺,就是無聊。
——《我們為何無聊》

一、無聊之後,
一些很難用理性來解釋的事情就發生了
當你看到一個人因為失業很無聊的時候,你也許會很不客氣地說,你這就是閒的,找個班上就不無聊了。
咱們平時也會這樣說孩子,你看你閒的,不會多看看書、做做作業,哪怕出去玩呢。
無聊很容易找到它的出口。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人類就是認知吝嗇鬼,無聊的時候,會做一些不耗費心智,很容易做的事情。
方便的娛樂的出現,可以輕鬆佔據人們的無聊時間。我看完了很多喜劇綜藝,甚至還追了一部40多集的古偶,我真是太無聊了。
人越無聊,錢包越癟。我對家進行了斷舍離,扔了舊的,又買了新的。我參與了每一個購物節,雙十一、年貨節、煥新節、女神節,以致信用卡一再想給我提高額度。
無聊讓人發胖。無聊的日子裡,我專心於每天吃什麼,特別容易餓,還吃嘛嘛香,肉眼可見地胖了,在我一週五天堅持跑步的情況之下。
無聊太難受了,總想做點什麼,哪怕選擇被電擊。有人做了這麼一個實驗。讓被試坐在一個空蕩蕩的房間,陪伴他們的就只有腦子裡的一些想法(有點像關禁閉)。實驗開始前,實驗者給了被試一個選擇,要麼接受電擊,要麼安靜地坐著。
實驗者提前讓被試感受了一下電擊的力度。被試們堅稱自己絕對不會去主動接受電擊,沒人會瘋到願意無緣無故被電那麼一下。
結果是,在實驗的時候,被試覺得乾坐著太無聊,有三分之二的男性和四分之一的女性,選擇了至少一次電擊。有一位男性在十五分鐘內電擊了自己190次。

無聊之後,一些很難用理性來解釋的事情就發生了。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特別喜歡剝蒜,會花將近兩個小時剝蒜。問題是,我有剝蒜的機器,幾秒鐘就可以搞定。
如果很多人止於無聊,讓無聊繼續發生,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
最近的一項社會學分析表明,僅僅追求和平是短視的做法。想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戰爭,我們必須確保人們能夠主導自己的生活並找到意義。否則,無聊就會大行其道,催生對暴力的迷戀和對戰爭的歌頌。
——《我們為何無聊》
二、無聊的預警
意義的指引
“閒得慌”太能代表“無聊”的含義了。一個人閒得厲害,想做點事,也知道有很多事要做,但就是沒有動力,這才會“慌”。
“閒得慌”跟“餓得慌”一樣,是給人們的一種行動訊號。無聊是大腦餓了,大腦想要一些精神上的投入。無聊告訴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已經不再吸引人、不再有意義,它提醒我們尋找新目標。
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為什麼要去做這件,而不是做那件,這就是需要一件東西的指引,那就是“意義”。
“意義”在生活中用過度了,會讓人產生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感。但是,我們的大腦本能地喜歡著“意義”。即使是看著天上毫無規律的白雲,也想它的“意義”,“你說這雲像不像一顆心,像不像不匹馬”?
關於意義,我們還會想起那個古早的故事。
同樣是在蓋房子,一個人認為蓋房子就是工作,幹完拉倒,所以蓋房子對他來說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另一個人認為自己蓋的是一個教堂,所以乾的時候很開心,因為他有使命感。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心理學研究者給了這個故事一個科學的註腳。

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經典實驗。
研究人員把酒店打掃衛生的服務員分成兩組,對其中一組什麼都沒做,讓服務員正常地打掃衛生;讓另外一組參加了一次培訓,告訴他們鋪床單、拖地的動作,相當於在健身房裡做了多少運動、可以減少多少卡路里。
結果是被培訓過的那一組服務員普遍減肥了。對他們來說,工作不再是枯燥的、無意義的重複,工作就相當於減肥。所以,他們在工作的時候,動作幅度普遍變得更大。而另外一組,還是老樣。
所以,你看一個簡單的意義賦予,就能讓人們的幸福感提升。有時候,我們會用“使命感”來對工作提出要求。不過“使命感”這個詞太大,反而會壓得人更加沒有動力,更加覺得自己的渺小。“意義”這個詞就好太多了。
前面我提到自己閒得慌,在那裡剝蒜,一剝就是將近兩個小時,那是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把自己的手給佔住,把自己的眼睛佔住,怕是又得做一個“認知吝嗇鬼”,去看已經看了幾遍的喜劇綜藝,花絮都看完了。
剝蒜(做臘八蒜),做家務,手上有不太耗費注意力的活,聽書、聽播客就會格外地專注。
無聊是迷茫,有很多事想做,但是又不知道做什麼。而“意義”告訴我們哪些事情重要,可以做哪些事。
三、人生意義的尋找
大型計劃的制定
面對生活中簡單的無聊,枯燥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找到意義還是比較容易的。
這就好比是跑步,我知道的是,只要穿上跑鞋,走下樓就一定會跑步。我也知道,途中會遇到紅燈。要停下來等紅燈,還是在旁邊繞圈等紅燈,我都能給自己找到解釋。陰天不跑,我有理由;陰天跑步,我還有理由。
跑步中充滿了解釋,這樣也行,那樣也行。但是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的跑步計劃,理由或者藉口就會全部瓦解,我會很快覺得跑步也很無聊,然後放棄。
人生也一樣,在遇到紅燈的時候,停也行,繞圈也行,恐怕還是得有一個大型的計劃,一個長期的目標。
在臨床案例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們注意到,那些經常感到無聊的人的特點在於,他們都沒有找到一個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意義的大型計劃。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透過建立一個估值數百萬美元的計算機軟體帝國或者建立一個慈善組織來找到人生的意義感,但是一些更廣泛和長期的目標是有幫助的。
——《我們為何無聊》
如果一個人長期感覺到無聊,那麼他很有可能是“在重要的人生計劃上做出了妥協”。杜肯大學的理查德·巴格迪爾深入採訪了那些經常感到無聊的人,發現他們始終對自己曾放棄過一些重大的人生計劃而耿耿於懷。
四、無聊的啟示:
重新思考做什麼
無聊的特點是,能動性跌到了谷底,百無聊賴,啥也不想幹。無聊的人最想要的就是那種做事特別專注的狀態,不知不覺時光流逝的滿足感。無聊的人,特別想要做一些可以投入其中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不是因為它有趣,而是因為曝光效應,做了才會感到有趣。最近在爬山,原因只是因為娃爸說想爬山,但我太無聊了,不想週末待在家裡,這幾周都是週六爬山,一爬一天。後來我發現,我對山的興趣一般,對爬山的時候能見到好多人有興趣,和人搭話感到有趣。
無聊並不會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才可以擺脫無聊。但是它讓我們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要做什麼才能有意義,才能不無聊?
最後,你來猜一猜,下面兩種人,哪種人比較容易感到無聊。
第一種人,專注於行動和改變——他們相信“儘管做就對了”。第二種人,專注於系統地、全面地評估最佳行動方案——他們信奉“做得不對等於白做”。
很明顯是第二種人最容易無聊。他們思前慮後,以致無法行動。
所以,有棗沒棗打兩杆子,有了哪怕一點點想法,也先行動起來吧。

【童行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透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童行書院
系統性通識教育
長按關注 一起童行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