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為什麼不斷跟我道歉

 教育更需要培養出
人的思辨直覺
我最近也在用DeepSeek,我問它如何看待自主學習和系統化學習,自主學習是否更高效,是否能取代傳統的系統化學習?
ta給的答案
拋開中間闡述的很多研究和資料不說,當看到哈佛 2025 報告這句話,我真的有種說得蠻對得,說到人心巴上的感覺。但是,我毫不猶豫地追問了一個最基礎的問題,然後它瘋狂道歉。
這就是思辨能力最重要的一環,質疑的直覺,當然細看一琢磨也會發現不對勁:哈佛有教改委嗎?什麼報告只有報告兩個字,而沒有具體資訊?2025 年才剛開局不到 2 個月,什麼契機哈佛要說這樣的話?
既然你都承認瞎編了,那我就不得不再質疑一下了,果然又是它編的,再次表達它的歉意。
很多人為它狂歡,我看到它的深度思考過程也覺得很興奮。但是,冷靜下來,面對 AI 幻覺的強度問題(有理有據的胡扯),還是需要我們警惕的,不止是 DeepSeek,GPT 也一樣,是 AI 在一定階段內都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而且當它瞎編的內容被使用後,再次被學習進入一個邏輯閉環,那除非專業人士,不然真的很難分辨真假。我們能做到事事都驗證嗎?所以更需要思辨直覺。

那我們該如何
培養思辨直覺
1. 始於無聊  
瞎琢磨是需要是時間的,現在父母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過滿。這裡不是指課外課那種填滿,即使是帶著孩子到處玩也是一種填滿。
留給孩子安排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當然很多人會說,一給他時間,就跑去玩電子產品。這就是一個怪圈,就是因為安排的過滿,他們才得空一點就去玩點最即時的快樂,當然還有越控制越反抗等等因素在。
還有一點是,我們不允許孩子無聊,當孩子一抱怨無聊,我們就會覺得你怎麼會無聊?你有那麼多有趣的書,玩具,工具;你可以去畫畫、摺紙、拼樂高。你比我們小時候可幸福多了,彷彿這個時代的孩子的生活,是會永遠有趣下去的,如果無聊就是我們父母的失職。我們忘記了,無趣和平淡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與無聊共存本就是一項重要的人生技能。
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關於無聊有這樣的闡述:“忍受或多或少的單調生活的能力,應該從小培養。現代父母在這方面實在難辭其咎,他們給孩子提供了太多太消極的娛樂,如電影、美食之類,他們沒有意識到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之於兒童的重要性,而那些不同的日子只是偶爾才有。孩子們的歡愉應該主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從自己身邊的環境中獲得。諸如觀劇這種具有興奮性的同時不含身體運動的活動,應該少之又少。令人興奮的事情其實是一種麻醉劑,人們對它的需求會不斷升高,而身體在興奮時的消極反應也是違反本能的。讓孩子像一株幼苗一樣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長,他們會發育得最好。過多的旅行,五光十色的印象對於孩子並非好事,徒然使他們長大起來不耐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產果實。
當孩子無聊時,才有機會思考,比如思考無聊本身,為什麼會無聊?只有我無聊嗎?無聊是我的錯嗎?無聊到底是什麼?無聊從哪來的?動物會無聊嗎?
2. 閱讀  
閱讀就不多說了,閱讀本身的過程就是不斷思辨的過程,作者的觀點對不對,主角的決策對不對,故事發展的是否合理。閱讀的積累更是認知程度的提升,是思辨的基礎。
3. 對話  
高質量的對話,有傾聽,有引導,有探討,有碰撞,也是思辨,一個有思辨的成年人,必然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在思辨上有短板。
給孩子留白,體會生活的平淡無趣,只能家長自己去做。閱讀和對話,如果家長沒時間和能力做,也可以外包給更好的人。學校、老師或者周圍的人。這個寒假,我就偷聽了兩堂課,給孩子報的思辨課閱讀課做父母也不是有能力,就都要親力親為嘛,而且寒假 40 多天,只有 6 次課)
四年級寒假主題是科幻,也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
第一次驚呆於“手搓萬物”
當偷聽到一個孩子說要“手搓個核彈”的時候,我驚呆了,第二次他要“手搓太陽”,我笑得滿地打滾了。
這些看似無厘頭的,不靠譜的想法,關鍵是老師都接得住,而且繼續認真地跟孩子探討,“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能手搓核彈?” “有核彈就能解決問題嗎?”“為什麼手搓一個太陽就能幫助蟲族發展?”
被認真對待的孩子,真的會去認真思考,然後表達:手搓、核彈、太陽、生存、宇宙戰爭之間的關係。
第二次驚呆於“初生牛犢不怕虎”
當老師問大家,對作品有什麼看法時?孩子們“大言不慚”地批判大劉的作品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的時候,我這個自覺能接納孩子種種問題的人,都覺得有點過了吧,太自大了。
這時,老師開始逐一追問,讓他們不是僅僅停留在提出問題,發發牢騷上,還有如何改進時,孩子們思考的小腦袋可不再是自大了,什麼微型間諜機器人,什麼雙重故事線都敢往上招呼,還有互相間的啟發和借鑑,真的只有羨慕的份兒。
第三次驚呆於孩子都是哲學家
基於閱讀 20 萬字的《安德的遊戲》,老師還丟擲了幾個問題:“你覺得有外星文明存在嗎,為什麼?”有幾個孩子從空間和時間維度探討外星文明的存在,知識面真廣。
“外星文明一定會攻擊我們嗎?”有孩子提出了黑暗森林法則,“在宇宙的森林裡,我們不知道自己是獵人還是獵物。”
“為什麼我們總是假設外星文明是壞的呢?”有人居然說出:“害怕源於無知。”
這些敢說敢想,互相啟發,離不開老師的認真聆聽和引導。這又讓我想到在北京某著名附小的公開課上,特級教師為了活躍氣氛,問孩子在學校能不能笑啊,孩子們先是一懵,然後紛紛搖頭,老師旋即圓場,“學校學校,就是可以笑的地方啊”。現場尬死的不止我一個,孩子們那種生硬的狀態,和這樣一群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做,有策略、有創造力孩子,我會堅決地選擇後者。
春季思辨列車再次發車,不僅能幫孩子彌補校內課程的不足,還是培養當今最需要的思辨力。1-9 年級的孩子都可以參與,課程報名、諮詢&獲取閱讀書單(點選文字檢視)
/本文轉載自一土全村公眾號,作者珊珊。養育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關注一土全村,和更多父母一起,看清教育的真相,探索父母之道、家庭教育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直播課批判性思維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