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房地產報,發起“中國不動產首席展望2025”研究課題,對約150家行業頭部機構的管理層進行深度問卷調研。(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文|未央專欄 · 道口不動產觀察 <<<<
一、引言
2024年,中國不動產行業經歷了一系列密集的政策調整。中央及地方政府出臺了一攬子措施以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政策力度持續加大,旨在滿足居民多樣化的住房需求,同時防範化解不動產市場風險。為客觀評估新政下的市場情緒、預期和信心,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房地產報,發起“中國不動產首席展望2025”研究課題,對約150家行業頭部機構的管理層進行深度問卷調研。
本文為系列調研報告上篇——《市場走勢篇》。關於房企、金融等專業機構對市場走勢的信心,調研報告主要包含以下結論:
(1)總體情緒:機構對2025年宏觀經濟和不動產行業的預期審慎樂觀,對宏觀趨勢的信心打分略優於行業;對A股整體與公募REITs的情緒分值相對較高,但是對地產股的信心不足。
(2)情緒分佈:2025年機構對不動產行業的相對樂觀的情緒分值聚焦於一線城市;從業態看,審慎樂觀的情緒分值集中在房企對住宅市場的評估。
(3)政策評估:機構對需求端政策效果的評價優於供給端;並期待2025年在降低貸款利率、增強稅收優惠力度、最佳化一線城市限購政策等需求端方向上,進一步看到更有力的政策支援。
二、調研方法和調研物件
本次問卷設計由兩部分組成:1)市場走勢:問卷涉及機構對2025年宏觀經濟、不動產行業、二級市場的總體情緒展望,對不動產行業細分領域的情緒打分的分佈,以及對行業供需兩端和總量政策有效性的評估與期待。2)企業預判:課題組按受訪機構型別,設計了房企、金融及其他專業機構三類問卷,問題涉及對不動產的投融資、市場企穩面臨的挑戰與政策方向等方面的評估和預期。
問卷的題型分兩類:一是考察機構對不同指標的信心值,設計0-100的區間並以50為分界線,獲取機構打分以判斷其情緒傾向。二是考察機構對政策、行業挑戰及走勢的預期,就以上主題設計具體選項,由機構進行重要性排序,以獲取最受期待的選項排行。
調研物件由五道口金融學院不動產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國房地產報定向邀請,匿名參與調研。受邀機構包含頭部房企、金融機構和其他專業機構;機構實控人或集團副總裁以上受訪者超過三分之一。整體而言,樣本機構整體分佈合理、代表性強,調研結果具有行業代表性。

圖1:受訪機構基本情況概覽
三、調研結果
(一)總體情緒
01 宏觀經濟與不動產行業信心展望


圖3:2025年宏觀經濟與不動產行業信心分佈
上述資料表明,一方面,2025年整體信心的審慎樂觀顯示出宏觀和行業端均擁有一定信心基礎。另一方面,指標間、機構間的信心差異顯示,不動產市場正處於深度調整階段,政策作用的可持續性尚不明朗,使得機構對行業的信心有限。
02 中國二級市場大盤及不動產相關板塊信心展望

圖4:2025年二級市場大盤及不動產相關板塊信心展望

圖5:2025年二級市場大盤及不動產相關板塊信心分佈
同時,經營權類公募REITs展現出優於產權類公募REITs的預期表現,這可能與其更高的派息率和更低的波動率有關。產權類公募REITs目前涵蓋產業園區、倉儲物流、保障性租賃住房、消費基礎設施類,適合底層資產增值空間較強時投資,匹配的投資者往往風險偏好相對更高;經營權類公募REITs目前涵蓋交通、能源、生態環保基礎設施類,現金流相對穩定,每年收費收入較容易預測,更適合注重分紅和穩健性的投資者。因此,在當前不動產行業相對低迷的整體氛圍下,經營權類公募REITs等相對穩健的投資標的或許更受關注。
課題組觀點:在總體情緒層面,測度經濟整體信心的指標表現均優於不動產行業的相關指標。在本輪週期重塑過程中,不動產行業的信心修復相對於宏觀經濟具有滯後性。當宏觀經濟率先企穩、居民就業與收入預期穩步回升,不動產行業方能隨之回暖。
(二)情緒分佈
01 不同線級城市不動產信心展望


圖7:2025年不同線級城市不動產信心分佈
02 不同業態不動產信心展望

圖8:2025年不同業態不動產信心展望


圖10:2025年房企住宅銷售情緒展望及分佈

圖11:2025年不同業態非宅不動產信心分佈
課題組觀點:在情緒分佈層面,機構對不同線級城市、不同業態不動產市場的預期冷熱不均,顯示未來行業的分化恐將加劇。在政策應對上,不同城市應加力落實按需定供,精準定位供給的不動產數量和業態型別,不斷最佳化資產配置。
(三)政策評估
01 2024年已出臺政策的有效性展望

圖12:2024年已出臺政策的有效性展望

圖13:2024年已出臺政策的有效性分佈
02 2025年最受期待的政策展望

圖14:2025年最受期待的政策展望
課題組觀點:在政策評估層面,相較於供給端政策,機構對不動產需求端政策的評估和期待相對較高。這表明市場更期待政策精準地作用於需求端,直接刺激廣大居民的需求,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