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公佈Neuralink最新進展!大腦打遊戲、寫程式碼、操控特斯拉,已讓7位患者重獲超能力,人類早已具備某種賽博格特質

6 月 28 日 Neuralink 最新進展釋出會上,馬斯克強調,團隊在增強人類能力、推進腦機介面落地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果。他將此次釋出會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宏觀概述,再進入深入技術講解,目的在於讓觀眾能具體理解 Neuralink 的研發路徑與人類未來可能獲得的全新能力。
現場展示了一段神經元放電的影片,作為語言和意識機制的直觀例證。在馬斯克看來,人類的思維與表達不過是一系列神經元放電所構成的反應鏈條,聽眾的大腦也因這些訊號而發生對應反應。他指出,這次演講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去神秘化”大腦:儘管它是我們體驗世界的基礎器官,當前人類對大腦運作機制仍處於探索初期,尤其是在意識本質方面的認知仍極其有限。

從意識探討到人機融合的起點

回溯至宇宙起源,他以“13.8 億年進化中的意識起源”為線索,強調人類意識沒有明確的起點,可能是某種物質濃度達到臨界值後自然產生。Neuralink 的發展不僅將助力解決諸多腦部與脊椎受損問題,也有望成為理解意識形成機制的重要路徑。不過,他同時提醒,大眾無需擔憂技術過快普及,這一過程將是漸進的,幾年內都可清晰觀察其演進節奏。
他特別強調合規與審慎態度。每一例人類植入都經過詳盡的監管審批流程,團隊與政府部門保持緊密合作,確保操作過程嚴謹且無疏漏。截至目前,所有植入裝置在試驗物件身上執行良好,且未出現安全事故,後續還將由親歷者分享使用體驗。
就核心原理而言,Neuralink 打造的是一種“腦部通用輸入輸出裝置”,目標是在不對腦組織造成損傷的前提下,實現資訊的高效雙向傳輸。這項任務極其困難,其技術門檻之高在外界輿論中呈現兩極化反應——一部分人認為“這不可能”,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早就實現了”,但現實顯然比兩者都複雜。
事實上,腦機介面技術已存在數十年,只是早期版本頻寬極低。當前 Neuralink 的主要突破在於顯著提升資訊傳輸速度,將人類的輸出頻寬從每秒不足 1 bit,逐步推進至 megabit、甚至 gigabit 級別,使“概念級心靈傳輸”成為可能。相比之下,人類傳統交流方式如說話、打字,都屬於高損耗的資訊壓縮行為。Neuralink 的願景是打破這一瓶頸,讓複雜的思想、影像、甚至完整影片都能直接在大腦之間無損傳輸,通訊速度提升數千倍乃至數百萬倍。
這意味著人類認知與表達能力的根本性躍升,標誌著“成為人類”的定義也將發生改變。在產品落地方面,首款名為“Telepathy”的裝置專為癱瘓者設計,讓使用者透過腦訊號控制滑鼠、操作電腦,精準度與健全肢體無異,甚至在未來可能更強。
下一代產品則命名為“Blindsight”,面向視覺全喪者,包括眼球或視神經受損甚至先天失明個體。該技術初期將實現低解析度視覺恢復,未來可擴充套件至多光譜高解析度視野,包括紅外、紫外,賦予使用者“超人類視覺能力”。
這套技術體系不僅會助力治療與康復,更有望深度揭示意識的本質問題。一旦人類能從技術層面理解“意識為何存在”,也將更有能力應對 AI 可能帶來的文明風險。
在認知架構上,人類大腦目前由三層系統構成:本能層的邊緣系統、高階思維層的大腦皮層,以及已然形成的第三層——人類所依賴的各類外部機器系統。這一架構正因腦機介面而被重新定義。

頻寬解鎖與產品早期驗證

在 Neuralink 的構想中,人類其實早已具備某種“賽博格”特質。智慧手機和電腦已經成為認知與表達能力的延伸工具,而一旦離開這些裝置,很多人會感受到類似“失肢感”的不適。
問題在於,人腦皮層與這些數字外設之間的通訊頻寬依然受限,受限於語音、手指的動作速度與視覺資訊處理能力。正是這種瓶頸使得人與資訊系統的互動效率大打折扣。Neuralink 的終極目標之一,便是解除這一限制,讓人類意志可以在更高頻寬層面上與 AI 形成對等互動。
釋出會的核心訴求並非融資,而是吸引更多優秀工程師與研究人員加入。公司已獲得充足投資,投資人多為全球頂級智識群體,當前更迫切的是需要更多聰明的大腦共同攻克腦機介面技術中的挑戰。
釋出場地正是 Neuralink 自主研發新一代神經手術機器人的實驗中心,參會者置身其中,直觀感受技術進展的真實性與開放性。團隊強調研發工作並非在封閉環境中秘密進行,而是以高度透明的方式推進,並致力於確保每一項進展的安全性與科學性。
在兩年前的上一輪融資中,團隊已規劃出“First Human”專案路徑,並設定了對應時間表。目前,Neuralink 已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首款產品“Telepathy”允許使用者僅憑意念控制手機或電腦,實現完全“無手操作”的人機互動模式。截至釋出會當天,共已有 7 名參與者加入該臨床試驗專案,並獲得美國官方批准,後續試驗也將在加拿大、英國與阿聯酋展開。

使用者反饋與臨床節奏加速

在展示技術細節之前,團隊播放了一段影片,記錄首批五位試驗參與者首次見面時的場景。幾位使用者逐一自我介紹,其中包括 Nolan(P1)、Alex(P2)、Brad(P3)、Mike(P4)與 JB(P5)。影片呈現了一種輕鬆自然的交流氛圍,強化了技術帶來的“人性化”體驗。
被問及使用 Neuralink 最喜歡的功能時,部分使用者分享了趣味性的應用體驗。有使用者提到,曾在旅途中用意念操作繪圖軟體,為貓咪照片畫上鬍子,這樣的互動過程充滿樂趣。另一使用者表示,最喜愛的功能是玩“Web Grid”遊戲,認為這幾乎可以無止境地持續遊玩,沉浸感極強。
還有使用者提到,透過腦機介面在 Fusion 360 中設計零件與圖案,實現了從構思到建模的全腦互動體驗,甚至完成了某款帽子徽標的完整設計流程。這種將意念轉化為設計語言的能力,被視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形式。
在多位使用者的分享中,一位參與者提到,Neuralink 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他能夠繼續工作、繼續養家,這是重獲尊嚴和生活能力的體現。另一位使用者表示,使用腦機介面開啟電視機,是他在兩年半來第一次擁有如此自主的體驗,那一刻令人難以忘懷。
為了評估系統實際效能,Neuralink 建立了一項關鍵指標:使用者每月在非診所環境下獨立使用 BCI(腦機介面)的總時長。資料顯示,前 5 位參與者平均每週使用時長達 50 小時,高峰期更超過 100 小時,幾乎涵蓋了所有清醒時間。這意味著 BCI 正在顯著提升使用者的日常獨立性,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數字助手。
在驗證臨床安全性與使用價值的同時,植入節奏也在加快。目前已有 4 位脊椎損傷使用者與 3 位 ALS(肌萎縮側索硬化)使用者完成植入,最近兩例手術間隔不到一週。Neuralink 表示,這僅僅是開始,真正的目標是構建“全腦介面”系統——既能讀出任意神經元訊號,又能寫入指令,並透過高速無線連線將人腦與外部裝置徹底連通,全天候執行,且完全自動化手術可完成部署。
在產品體系規劃上,公司聚焦三大方向。其一是“Telepathy”,專注於動作障礙患者,透過高通道讀寫裝置,恢復使用者對數字世界乃至物理世界的自主控制能力。其二是“Blindsight”,聚焦視力完全喪失人群,透過高通道寫入能力重建視覺輸入通路。其三則是面向神經精神疾病、慢性神經痛等功能失調問題,透過更深入的腦區電極植入,包括皮層溝壑、邊緣系統等區域,提供干預方案,幫助使用者恢復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技術路徑上,公司有兩項“北極星”指標:一是持續增加可互動神經元數量,二是擴充套件腦部介面的多樣性區域。為此,Neuralink 採用微影技術(lithography)提升單通道讀取神經元的數量,同時透過混合訊號晶片設計提升通道總數,以擴大腦部資訊的出口頻寬。
Neuralink 從創立伊始就堅持“讀寫雙能”路線,目前“Telepathy”產品以讀取功能為主,未來也將強化寫入功能。團隊計劃透過深入視覺皮層,實現真正的功能性視力還原。

裝置迭代與多模態神經互動

未來三年產品演進路徑也已明確:目前為止系統已支援在運動皮層植入 1000 個電極,可用於控制電腦游標與遊戲控制檯。下一季度將擴充套件至語言皮層,嘗試將注意力集中後的腦訊號直接解碼為語音。到 2026 年,電極數量將增至 3000,同時計劃完成首例 Blindsight 使用者植入,實現導航功能。
2027 年將電極數量提升至 10000,首次實現多腦區多點植入,涵蓋運動、語言與視覺皮層。2028 年目標是單次植入超過 25000 個電極,同時部署多個介面,實現對大腦任意區域的訪問,並開始展示與 AI 的整合嘗試。
公司最終構想是構建一套具備數十萬甚至百萬通道的底層技術平臺,實現人類神經系統與數字世界之間的深度融合。這種“超越生物限制”的架構,將不僅用於疾病治療,也為下一代人類智慧鋪路。而這項快速推進的核心動力,是 Neuralink 的垂直整合能力與高度專業化團隊。
手術過程方面,Neuralink 採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機器人進行植入,裝置本體在皮膚表面完全不可見。手術後僅一週,使用者即可實現“意念變動作”的實際體驗。
Neuralink 的腦機介面團隊分享了當前系統能力與使用者實際影響。簡而言之,該裝置目前已能讓使用者透過思維控制裝置,無需眼動追蹤或外部感測器。
展示影片中,首位使用者 Nolan 使用 Neuralink 裝置控制一臺普通 MacBook Pro 筆記本的滑鼠游標。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腦控游標,而是在第一天就打破了腦機介面控制記錄的高精度操作,實現了業界的里程碑。這一時刻,也標誌著 Neuralink 在 BCI 領域領先全球。
在此基礎上,使用者還可透過 USB 介面連線各種裝置,例如 Nolan 可用腦訊號控制玩馬里奧賽車遊戲,將娛樂性與可操作性進一步擴充套件。
Neuralink 使用者群體之間已逐步形成具象的“賽博社群”。在展示片段中,包括 Nolan 在內的五位早期使用者透過 Neuralink 裝置共同線上遊玩《馬里奧賽車》。這不僅是技術落地的生動演示,也體現了神經介面在人際互動和娛樂領域的實際應用潛力。
更進一步的演示中,使用者不僅能控制一個操縱桿,還能實現雙操縱桿同時控制,完成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複雜操作。在播放的遊戲畫面中,Alex 與 RJ 使用 Neuralink 裝置操作《使命召喚》,分別用腦訊號控制移動與瞄準,並透過額外腦訊號實現“開槍”指令,展示出高精度、低延遲的互動能力。
回到現實生活層面,系統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極為深遠。Nolan 分享了幾個月前某日的隨機對話片段,他每天從清晨 6~7 點開始工作,持續到深夜,透過 Neuralink 裝置學習語言、重學數學、寫作,並完成報名課程的學習任務——這一切在此前幾乎不可能實現。
另一位使用者 Brad,被稱為“ALS 賽博人”,患有漸凍症且無法發聲。傳統依賴眼動儀進行交流,但眼動儀裝置在戶外環境下幾乎無法使用,過去六年中他難以離開家門。如今在 Neuralink 加持下,Brad 能夠在戶外公園與孩子互動,這對他本人及家庭生活產生了深遠改變。
同樣改變生活軌跡的還有 Alex。在脊椎受傷前,曾以工整連筆書寫著稱,事故後無法再繪畫或書寫。團隊為其配置了機械臂,首次嘗試下,他成功用機械臂寫字並畫圖。進一步挑戰中,系統實現了即時解碼手指、手腕等複雜手部動作神經訊號,讓他能與叔叔玩“石頭剪刀布”遊戲,體驗前所未有的精細動作控制。
在實際應用層面,公司已與 Tesla 合作,將 Alex 的神經訊號連線至 Tesla 研發的 Optimus 機械手臂,實現現實世界中的精準控制。演示片段中,Alex 已能透過意念控制 Optimus 機械臂完成完整動作流程。
Neuralink 的願景不僅止步於機械手臂。未來,裝置可控制整臺 Optimus 機器人,實現“全身遠端心智投射”體驗,甚至可替代失去的肢體,實現科幻作品中常見的“機械肢體替換”功能。例如透過腦部植入裝置與脊椎部位的裝置建立“神經橋接”,繞過損傷區域重建運動通路,讓遭遇脊髓斷裂者重新站立行走,恢復完整身體功能。
團隊對這一目標持樂觀態度,表示“高度相信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這將成為現實”。
從研發角度來看,Neuralink 的 BCI 應用團隊強調,“每一次功能釋出都帶來顫慄感”。作為工程師,可在一天內設計、部署並收集使用者反饋,對產品快速迭代極具激勵作用。目前 Telepathy 產品支援從單一運動皮層區域同步記錄數千通道神經元資料,支撐了游標控制、遊戲互動、多指機械臂控制等多樣場景。
技術系統高度模組化,具備可複用性:同一架構與外科手術流程,只需改變神經元採集位置,即可擴展出語音解碼等全新功能。例如將記錄區域下移 2~3 英寸,即可接入控制語言輸出的大腦區域,開啟“無聲語音解碼”的非語言交流通道。
這意味著人與計算機的互動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鍵盤打字、滑鼠點選或語音輸入,演進為“意圖級”互動,系統直接理解使用者想要做什麼,達到“思維即互動”的體驗。
這套體系亦可延伸至 AI 介面,使用者得以隨時私密地儲存想法、訪問資訊、構建 AI 協同體系。得益於全棧自研能力,Neuralink 可實現從神經資料採集到最終呈現在螢幕上的完整閉環,將“從神經元到畫素”的路徑掌握在自身平臺內,從而支撐前所未有的腦機互動未來。
每一次神經訊號被 Neuralink 植入裝置檢測到,都將踏上一段複雜精密的旅程,最終在使用者螢幕上呈現為一個畫素。整個體驗從裝置開箱開始,參與者首次與這項“身體中看不見的部分”建立連線,當他們看到自身神經元“放電”訊號在螢幕上跳動的那一刻,互動正式開啟。隨後進入“身體對映”流程,透過想象肢體動作找回熟悉感,繼而反覆校準,直至實現穩定的游標控制,並最終回到桌面系統中,完成第一次意念操控的完整閉環。
Neuralink 的作業系統整合在控制介面中展現出強大適應性。例如在滾動頁面時,系統會在可滾動區域新增視覺化提示,使用者接近時游標會被“重力”吸附上去,並根據腦訊號即時展示滾動速度,同時疊加“慣性”,提升流暢度。
針對觀影或與人交談等非互動場景,系統亦能處理“非故意神經活動”導致的游標擾動。使用者可將游標“推送”至螢幕邊緣臨時隱藏,並透過手勢或意圖指令將其復位,這類微妙的互動設計全部由使用者共同參與定義。
輸入方面,內建鍵盤提供完整輸入體驗,包括點選反饋、語音輸入及滑動輸入,功能完備。
在工程層面,Neuralink 的機器學習團隊將其職責比作“孩子進入糖果店”,因為其輸入訊號源不是影像畫素、文字 token 或使用者點選歷史,而是原始的腦電訊號。系統理論上能夠執行任何大腦能完成的任務,如控制手機、打字、遊戲等。
影片展示中,Alex 與 RJ 在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中對戰,完成複雜的“雙操縱桿 + 多按鈕”控制任務。Neuralink 並非讀取思想,而是捕捉“動作意圖”對應的神經啟用訊號,團隊透過反覆試驗找到了最佳的意圖對映組合,如用“大拇指意圖”控制左搖桿、“手腕意圖”控制右搖桿。
目前,校準體驗已顯著簡化:RJ 的首次游標控制過程從無操作能力到流暢使用電腦,僅耗時 15 分鐘,而在一年半前,P1 則需數小時並有多位工程師協助。更令人振奮的是,RJ 在首日即實現 7 bps 控制速率,再次重新整理紀錄。
高效校準離不開對使用者意圖的高保真估計,團隊透過動畫演示了即使是用滑鼠反覆畫圓,使用者執行意圖也常因速度與形狀差異出現極大偏差,揭示了動作意圖與執行行為之間的複雜對映問題。
另一個核心挑戰是神經訊號的“非穩定性”——即隨時間自然漂移。Neuralink 認為這本質上是“人類能成長與學習”的標誌,正因如此,神經資料也必須與時俱進。動畫展示了神經訊號與解碼器模型之間隨時間偏移的趨勢,這是產品化過程中必須攻克的關鍵問題之一。

感知重建與深層腦區技術突破

“Blindsight”專案旨在打造視覺義體裝置,讓盲人重新看見。使用者將佩戴內嵌攝像頭的眼鏡,攝像頭採集環境影像後,透過模式轉換將視覺訊號轉化為刺激訊號,由植入在視覺皮層的電極傳入大腦,恢復視覺感知功能。
視覺皮層為全新介面區域,其部分功能位於大腦皮層深處,Neuralink 電極線材具備深入皮層溝回結構的能力,使更廣視野成為可能。新一代 S2 晶片專為刺激設計,配備 16+ 通道、寬動態範圍記錄能力、以及可調電壓與電流的微刺激功能。團隊採用垂直整合方式,自研晶片與電極線材,迭代速度遠超傳統模式。
Blindsight 所用電極接觸面更大,以降低電阻,確保充電安全性與有效性。校準過程中,透過刺激不同通道、記錄使用者主觀視覺反饋與眼動、手臂追蹤資料,建立刺激點與視覺場之間的對應關係,逐步構建出功能性視覺空間。
為滿足深腦區域植入需求,團隊與 Siemens 合作,引入高階醫學成像系統,在 4 個月內自建影像中心,現已完成超 50 名內部受試者掃描,構建結構與功能解剖資料庫。醫學影像用於術前規劃,識別目標腦區、最佳化植入路徑、未來可實現“一鍵式手術路徑生成”,大幅提升手術精度與效率。
Neuralink 機器人團隊也展出第二代 R1 手術機器人。第一代每根電極插入週期約 17 秒,第二代透過結構最佳化,將週期縮短至 1.5 秒,實現 11 倍加速。結構上,新系統取消了獨立操作檯與支架,並將植入件直接整合在機器人頭部,極大精簡流程。
手術機器人除需提速,也必須適配大多數人腦解剖結構。透過延長針頭、增加插入深度,新版機器人已相容 99% 人群,最大植入深度達 50 毫米,覆蓋更廣腦區。每場手術需 20 餘種定製無菌元件,部分透過 CNC 加工,部分使用飛秒雷射雕刻,確保電極針頭精度。
植入平臺與規模化的工程轉折點
第一代針頭元件製造週期為 24 小時,單件成本約 350 美元。為降低成本,新版本採用嵌件模塑技術將組裝件一體化,單價降至約 15 美元,週期縮短至 30 分鐘,同時省去電化拋光與雷射焊接工序。這種垂直整合製造體系,不僅提升產能,也為腦機介面商業化奠定基礎。
Neuralink 植入團隊的核心工作是為人類大腦引入全新的資訊通道。與傳統透過聲音、視覺、語言、動作進行輸入輸出不同,該裝置首次實現腦部與外部裝置之間的直接資料交換,將“生物神經網路”與“矽基神經網路”相連,構建出一種雙向對話系統。在這一架構中,右側的 AI 模型正是受左側人腦神經元機制啟發而建成的,因此兩者之間的連結也呈現出某種“系統對稱性”。
裝置本質是透過取樣腦內電壓訊號並透過無線電傳輸實現介面連線。從工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硬體平臺。早期版本配有 USB-C 介面,僅用於技術驗證,難以植入人體。後續版本則將電池、天線、無線模組整合在內,完成了從“技術原型”到“可量產可植入”的進化。
目前投入實際使用的裝置體積更小、完全隱形、模組化,可在大腦多個區域部署,已成功應用於 7 名受試者,每日協助其大腦恢復自主控制能力。
實現這一轉變過程面臨諸多工程挑戰:需構建可封裝 1000 根電極的密封外殼;解決在微小空間內的熱控與充電難題;構建可支撐大規模製造的測試系統以確保產品安全。下一階段,團隊目標是年產裝置數量從個位數增長至數千甚至百萬量級,同時提高通道密度,捕捉更多神經元活動,實現更多能力延展。
團隊提出了“類摩爾定律”的發展理念,即隨著可互動神經元數量的持續提升,人機互動模式將經歷深刻重構,就像摩爾定律推動了計算技術每一次的浪潮。
回顧技術變革軌跡,有工程師將當前的發展比作“從 56K 撥號上網到寬頻時代的飛躍”。過去的神經訊號傳輸就像使用老式調變解調器瀏覽現代網際網路,資訊緩慢載入、體驗受限;而 Neuralink 所做的,是為人腦提供超高速資料通道,讓更豐富的認知體驗與超人能力成為可能。
迄今為止,Neuralink 已在七位使用者中實現可靠植入,帶來實質改變,下一步目標是推動產品商業化落地,服務上千使用者,並從基本運動控制擴充套件至機械臂控制、語音輸出、視覺重建等功能,邁向“思維速度”的互動體驗。
釋出會最後,馬斯克指出,團隊展示了其完整的技術棧與正在攻克的核心挑戰。這是一個高難度的問題——既要規模化、可靠性高、又要價格可及,但 Neuralink 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專案召集更多人才參與,共同解決人類與資訊系統深度融合的下一個十年難題。
✦ 精選內容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