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念操作遊戲!馬斯克宣佈第2例腦機介面植入,今年還有8人

文/李健  鳳凰網 《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核心提要:
1.  8月6日,《自然》雜誌在最新一期報道中披露,埃隆·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已為第二位人類患者植入了腦機介面,距離第一例腦機介面患者出現“重大事故”還不足三個月。馬斯克表示,第二臺植入物執行良好,Neuralink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一種讓人類與人工智慧共生的腦機介面(BCI)。他預測,未來的 BCI 將幫助患有精神病、癲癇和記憶喪失的人。
2.諾蘭·阿爾博四肢完全癱瘓,是首位接受腦機介面植入的患者。但在術後一個月,他的大腦植入物晶片中僅有約15%的電極絲還能繼續正常工作。馬斯克透露,目前透過修改演算法等措施,植入物恢復了監測患者腦訊號的能力。阿爾博已經能在只有約 10% 到 15% 的電極工作的情況下,僅憑意念控制計算機游標。他只需想著電腦螢幕上顯示的內容,裝置就會幫他實現。阿爾博現在已可自如玩多種電子遊戲。
3.  Neuralink 的第2例試驗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質疑。馬斯克的競爭者及專業人士表示,他應該就植入裝置的穩定性和耐用性作出回應,向公眾以及參與研究者透露更多的細節。但馬斯克並不在意這些質疑,他的目標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商業應用,但要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能會比他想象的時間要長。

馬斯克已為第二位患者植入腦機介面!年內還將為8名患者植入

在第1例腦機介面患者出現“重大事故”後不到三個月,馬斯克就宣佈他旗下的公司已為第2例患者植入了新的改良後的腦機介面裝置。
8月6日,《自然》雜誌在最新一期報道中披露,馬斯克旗下的神經技術公司 Neuralink已為第2名參加試驗的患者植入了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裝置。
馬斯克稱,今年可能還會在8名患者中植入此類裝置
馬斯克習慣在推特或播客中公佈臨床試驗進展或結果,儘管這一行為已經遭到科學界的詬病,但馬斯克並不理睬,仍然遵循這一慣例。
8月2日,馬斯克釋出長達8小時的播客,公佈進展,《自然》雜誌引述了他披露的相關資料:“第二臺植入物執行良好,其1042個電極中約有400個正在提供接收者大腦的訊號。”
馬斯克沒有透露有關植入手術或接收者的詳細資訊,只是指出同Neuralink腦機介面的第一位接受者諾蘭·阿爾博(Noland Arbaugh)一樣,患有脊髓損傷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觀察這家總部位於加州弗裡蒙特的公司是否能夠避免今年 1 月份植入第一臺裝置時遇到的“機械故障”。

據神經技術公司 Neuralink今年五月份在官網公佈的資訊,在今年1月份實施第一例人類手術後,被植入受試病患的裝置發生諸多機械故障。病患大腦植入物晶片中只有約15%的電極絲還能繼續正常工作,其餘85%的電極絲都出現了移位,並且許多無法接收到訊號的執行緒已被關閉。Neuralink公司計劃在無法修復這個損壞的裝置時,將整個晶片從患者的大腦中移除。
馬斯克透露,透過修改演算法以提高靈敏度等措施,植入物恢復了監測諾蘭·阿爾博腦訊號的能力。阿爾博已經打破了之前的世界紀錄,在只有大約10%到15%的電極工作的情況下,他可以僅憑意念控制計算機游標。他現在只需想著電腦螢幕上顯示的內容,裝置就會幫他實現。他現在已可自如玩《文明 VI》和《馬里奧賽車》等多種遊戲
馬斯克在日前的直播中表示:Neuralink計劃經常提供升級裝置,每次升級都將在另一次神經手術中植入。Neuralink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一種讓人類與人工智慧共生的腦機介面。他預測,未來的 BCI 將幫助精神病、癲癇病患者和喪失記憶的人。
據世衛公佈的資料,全球約有5000萬名癲癇患者。我國有900多萬人,相當於150人中就有一名患者。
如果馬斯克的這一設想實現,全球將會有數千萬人受益。
第一例腦機介面植入者為何出現“事故”,修復後還會出現問題嗎?
馬斯克旗下Neuralink的腦機介面裝置被稱為心靈感應(Telepathy),是第三個在人體中進行長期測試的商用腦機介面植入物。
其他公司的BCI包括電極陣列,這些電極要麼連線到腦血管內部,要麼直接位於大腦頂部。與之不同的是,心靈感應(Telepathy) 有一個大約25美分硬幣大小的晶片,放置在患者頭骨上的一個洞中。從這個晶片開始,64條細如頭髮絲的電極穿過大腦周圍的液體和膜,進入受試者的皮層。

試驗是讓機器人外科手術專家將記錄腦部訊號的晶片植入腦部。這個過程需要 20 到 40 分鐘。每條線有 16 個記錄點,總共有 1024 個電極,可以記錄神經活動並透過藍牙將訊號傳送到外部裝置。目的是治療癱瘓、失明等神經類疾病。
據稱,腦機介面裝置可以讓癱瘓者自主行走、失明者恢復視力、殘障者恢復行動能力,並透過AI與人溝通。
2023年5月27日,在限制條件的情況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批准了這家公司進行人腦晶片接入試驗,但仍然高度關注人體試驗過程中的所存在的安全風險。

阿爾博在8年前因潛水事故導致脊髓(C4、C5)受損,四肢完全癱瘓,肩膀以下完全失去知覺。事故發生八年後,他成為了Neuralink臨床試驗的第1位人類參與者。今年1月30日,阿爾博完成腦機植入手術,術後初步結果顯示:神經元尖峰檢測良好

在接受《早安美國》節目主持人威爾·裡夫的獨家採訪時,阿爾博表示,該裝置使他能夠幾乎完全控制計算機的使用——只用他的思想心靈感應Telepathy可以讀取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並與計算機或智慧手機連線。我可以像其他人一樣控制計算機,這是我之前無法做到的”,阿爾博說。

“在第一次自由使用腦機介面時,我玩遊戲《文明6》一口氣玩到凌晨6點。”
阿爾博認為,腦機介面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但目前最大的限制是充電問題:“在玩了8小時遊戲後,我得停下來給腦機植入物充一會兒電。”
他說:“一個人患有脊髓損傷,進入醫院,接受手術,幾天後就可以出院,很令人驚奇。”

但在植入腦機介面裝置一個月後,Neuralink宣佈:阿爾博的大腦植入物晶片中64根比頭髮絲還細的電極絲有一些已經縮回。他的大腦植入物晶片中只有約15%的電極絲,還能繼續正常工作,其餘85%的電極絲都出現了移位,並且無法接收到訊號的執行緒已被關閉。

但隨後,Neuralink 工程師找到了解決方法,工程師改變了記錄演算法,將神經資料轉換成傳達給計算機的命令。雖然平均訊號的解析度較低,但效果立竿見影。
其後,Neuralink 的神經外科主任馬修·麥克杜格爾在 X 的一次直播中表示,出現這次事故的原因是在第一次手術過程中產生了“氣穴”(顱骨中進入了少量空氣形成氣穴),這可能會導致電極脫落。
他說,植入第二次腦機介面裝置的手術團隊已儘量避免產生這樣的“氣穴”,並以不同的方式雕刻孔洞,讓集線器位於顱骨的較低位置,並將柔性電極穿入皮層深處。

大腦中的植入物的“穩定性”,可能仍是第二例患者的重大隱患?
Neuralink 的第二例試驗,引發了同行與競爭者的關注與質疑。
位於奧斯汀的競爭對手、腦機介面公司 Paradromics 的首席科學官Vikash Gilja 表示,馬斯克應當回答有關該植入裝置的穩定性和耐用性的問題
“大腦”相對於頭骨而言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它會隨著人的呼吸和運動而移動。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細微持續的運動,是否會對從頭骨穿過硬腦膜到達大腦的電極產生哪些未知影響,就像第一例出現事故的腦機介面患者。

這位競爭對手還認為,構成 Neuralink 電極的材料的長期穩定性也是未知數。其他腦機介面植入物使用各種型別的金屬電極,這些電極具有既定的使用壽命記錄,“只有進入人體後,你才能瞭解這款晶片可以使用多長時間,而這必須對植入物進行數年而不是數月的研究。”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倫理學家安娜·韋克斯勒(Anna Wexler)則認為,馬斯克的腦機介面試驗,缺乏透明度,沒有完整的臨床試驗報告,而是透過直播或者他的社交平臺X,來表述一些爆炸性的具有誘惑性的“新聞”,這些新聞可能會誤導潛在的志願者參加臨床研究,馬斯克應當向公眾以及參與研究者透露更多的研究細節。
顯然馬斯克並不在意這些質疑他的目標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從臨床試驗到商業應用,但要獲得FDA的批准,這可能會比他想象的時間要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