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全身都動不了,卻拍出6000萬播放的影片——用“意念”爆火的背後,是一個樂觀與愛的故事

「悲觀者往往正確,但樂觀者往往成功」
👦🏻 作者: 鏡山
🥷 編輯: Koji
🧑‍🎨 排版: NCon
🚦
「悲觀者往往正確,但樂觀者往往成功」
我一直樂觀地相信科技和 AI 能幫助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因此,我持續在關注並收集科技如何幫人們提高了效率、解決了麻煩、創造了希望和愛、帶去了新生的故事。最近,我們決定在「十字路口」分享這些故事。
這些故事蘊含著力量和樂觀情緒,它們不僅展現了技術突破和創業機遇,更不斷提醒我們:即使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希望與光明依然存在。
今天故事的男主角 Bradford G. Smith[4],是一位因 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 失去語言和運動能力的患者,同時,他是全球第三位接受 Neuralink 腦機介面接入的患者,也是首位無法自行說話的患者。
他在 X 平臺分享了自己從失去生活中的一切光明到 Neuralink[1] 幫助他重獲與人交流能力的所有經歷,成了一位勵志網紅博主。
雖然他的身體漸漸被“凍結”,但清醒的意識還存在於他的身體內,並未熄滅。
上個月,他發的一篇帖子獲得了六千萬觀看。Brad 甚至還將自己的頭像上加了一串大大的英文來戲稱自己是“ALS 賽博人”,網友和粉絲們也如此稱呼他——“身患漸凍症、被 Neuralink 改造過的的賽博生化人”。

在這段可能是史上第一部 Neuralink 腦機介面技術編輯的影片裡,Brad 僅用腦神經訊號控制 MacBook,只用思維就敘述出了自己的故事、製作了這段影片。
除此之外,影片編輯和釋出也同樣全程用意念操作 MacBook 完成任務;聲音則是用 AI 從 Brad 本人以前的聲音克隆而來的。
他講述的故事很有力量:
“這回,我要奪回屬於我的一切”
請看影片:

十字路口對 Brad 的經歷進行了深度整理,看一看這場從沉默到重生的人間“溫暖喜劇”。

失去了光明,世界還剩什麼?

疾病帶走了 Brad 太多的東西:健康的身體、正常交流的能力,甚至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光亮。
然而在漫長的黑暗中,這位堅強的“大男主”和他的家人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即便在這份熱愛被生活的困苦漸漸毀滅時。
值得一提的是,Brad 一家人裡不只是他本人遇到了病魔無情的襲擊,他的兒子和女兒幾乎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1)被病魔壓頂的一家

在他的大兒子剛出生後不久,便被診斷出患有一種叫做赫什病的先天性消化性系統缺陷。出生後還沒看到醫院外的光亮,Brad 就不得不把他的大兒子送進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不過,命運還沒有放過 Brad。
他的女兒 Abigail 也同樣被赫什病找上門。除此之外,她還患有心臟缺陷和唐氏綜合徵,不得已經過三次大手術。
在不間斷的手術中,這位小女嬰甚至被切除了自己大部分的大腸,才能成為一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正常生活的孩子。
Brad 被診斷出漸凍症前的照片
Brad 本人則在 2018 年末被檢測出患有漸凍症,起因只是他在一次躲避球遊戲中扭傷了肩膀。但是他發現自己的肌肉怎麼也恢復不了,步態也慢慢地開始改變,全家在此時終於意識到了不對勁。
他迅速跑去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自己是否有脊柱損傷,還是患上了什麼其他病,但並沒有發現明顯問題。一位醫生這時候可能察覺到了:他患的是神經疾病。
於是 Brad 被推薦去了神經疾病研究中心,檢查他身體裡的病魔到底是什麼東西。
最終,他不幸地確診了漸凍症。
回家的路上,他崩潰了,他意識到:這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將會慢慢地殺死連線他大腦和肌肉的運動神經元。
現在的他還能夠與人交流,但在未來,他將失去所有的能力
Brad 一家所有人幾乎都在漫長的時間裡不斷地與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對抗。
作為一位父親,他只能看著他的兒子和女兒病魔纏身;作為一位家裡的頂樑柱,他將要失去所有的工作,並不得不被人終身照顧。
那麼,當生命中的光明幾乎被剝奪殆盡時,世界上還剩下什麼支撐著他們?
Brad 用自己的經歷作出了回答:剩下的是真愛、信仰和樂觀的心。
他依舊樂呵呵地醒來面對生活,或者說,他不得不如此。
Brad 曾在一個網站上,憑藉心中的信仰撰寫了一篇文章《我怎麼能不高興呢?》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位絕不言敗的人,一個被封印在罩子裡,但是卻想要依靠“比手畫腳”也要跟外界交流的人。
“我花了很長時間來控制我的情緒和恐懼,隨著我的身體逐漸消逝,我學到了很多。”—— Bradford G. Smith

2)Brad 被困在了身軀的監獄裡

漸凍症會導致他大腦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不斷地退回原始狀態,令身體機能一點點喪失,直至完全癱瘓。
最令人無奈的是,這種疾病完全無法控制,有些人可以正常行走十幾年,但是有的人僅需幾個月就無法說話、進食。
自 2018 年確診以來,早已成為中年大叔的 Brad 已經失去了除了思考之外幾乎所有的能力
漸凍症逐漸侵蝕 Brad 的身體:他從拄拐行走,到被迫坐上輪椅,不久後四肢癱瘓,再也無法自行移動分毫。
確診一兩年之後,病變快要“殺死”他控制發聲和呼吸的肌肉他不得不切開了自己的氣管,依靠呼吸機生活,隨後徹底失去了說話能力。
當時的他,仍舊樂觀,還尋找到了其他方法與外界溝通:訓練學會使用眼動追蹤電腦,用這種方式極其緩慢地與他的妻兒交流、寫日記。
他的世界不得已縮小到了一張床和一臺機器。
由於眼動追蹤技術,整套交流系統沒有辦法應用在強光狀態下,所有的房間的窗簾都必須拉著。
於是,在 Brad 的季節裡只剩下了黑夜。
“我以前每分鐘可以打 100 個字,但現在我很幸運,只能打 5 個了……”
—— Brad 即便遇到了如此“不可克服”的困難,仍舊在開著令人哭笑不得的美式幽默玩笑。
他的妻子每天重複著一樣的生活:花兩個小時扶 Brad 起床,幫他洗澡,做家務,花一整天的時間給他餵飯,清理排洩物,清潔呼吸器。
囚徒一樣的生活幾乎困住了這一家人。
直到某一天,Neuralink 突然給他發來了一封郵件,好訊息來了

他的聲音曾被奪走,但是 Neuralink 搶了回來

1)Brad 向 Neuralink 瘋狂自我推銷

Brad 迫切地需要拯救自己。
即便失去了全部的力量,但信心是人類面對最終絕境所持有的唯一選擇。
他選擇為了自己一戰,為了家人一戰。
Neuralink 在此時恰如其分地出現了,他們給 Brad 發了一封信,邀請他成為他們的第三位人類試驗參與者。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其實是 Brad 一家瘋狂自我推銷的結果。
Brad 和他的妻子其實一直在關注用電腦做心靈感應的新裝置的訊息,從 2024 年開始,他一直在透過自我宣傳試圖加入 Neuralink 的植入研究,甚至在當地報紙上刊登“我真的很想做 Neuralink 的手術”,以此試圖讓 Neuralink 注意到這位身殘志堅的潛在試驗者。
實驗性的醫療技術就是患者最後的救命稻草。
Neuralink 估計也沒想到,以前都是自己去求患者,現在是患者求他們。
不過,當時的 Brad 似乎以為腦機介面是類似於心靈感知式的玄學
Brad 的醫療團隊
雖然他最開始還不相信 Neuralink 的侵入式腦機介面,插進他的腦子裡將會發生什麼。但是, Neuralink 團隊的人很明顯都有著專業推銷員的風範,他們成功說服了他,而他也欣然接受。
手術前一天,11 月 7 日,Neuralink 的聯合創始人 DJ Seo 上門解答了 Brad 一家所有的疑問,最後還撥打了他的老闆—— Elon Musk 的電話,讓這位科技界大佬與 Brad 閒聊了十幾分鍾。
“手術總會有風險,但潛力是巨大的,我希望這對您和您的家人來說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 Elon Musk 當時說道。

2)Neuralink 為他奪回聲音

這場即將震驚全世界的手術持續了兩個小時,由機器人和人類神經外科醫生共同進行,Brad 本人的部分頭骨被切除,由 Neuralink 生產的厚度大概為 5 枚美分硬幣的 N1 Implant (N1 植入物)以及各種電極線“插”進了他大腦的運動皮層。

Neuralink N1 Implant
手術時,醫生在頭骨上開了個小洞,Neuralink 的外科手術機器人則將電極線插入大腦幾毫米,完美避開血管,全程幾乎沒有出血。
Neuralink 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手術很順利。Brad 只在醫院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回家了。
“我已出院,狀態良好”。
術後的 Brad 開始透過 Neuralink 的植入物將意念轉化為行動。他只需要心中想著“在電腦螢幕上移動游標”,就能實現游標移動。
這得益於 Neuralink 的關鍵技術—— N1 Implant( N1 植入物,它透過藍牙連線電腦,能夠處理海量資料。擁有 1024 個電極,每 15 毫秒記錄神經元活動。
N1 植入物能夠記錄、甚至刺激神經元活動,檢測神經元“尖峰”,並將訊號透過藍牙傳輸到外部裝置,再將過程中生成的資料交給 AI 處理,以此分析 Brad 想做的任何動作。
在植入過程中,手術機器人的針將植入物的線插入大腦;這些線的粗細都小於人類頭髮,與神經元的粗細相似。
基於這麼個小東西,Neuralink 雖然暫時不能讀懂 Brad 的複雜想法,但能感知他想移動游標的方向
Brad 每週使用 Neuralink 植入物訓練 80-90 個小時,用意念把游標移到螢幕上的氣泡,保持到氣泡消失,就像是在玩遊戲。
螢幕上有兩種氣泡:黃色氣泡是訓練 Brad 用意念轉移游標,“穩住”不動,直到氣泡消失,練的是他的移動游標的精準性;藍色氣泡則是為了讓他移動游標並用意念“點選”,就像在學習如何使用滑鼠左鍵。
時間久了,Brad 已經能夠下意識點選游標,完成各種基礎互動操作。
相比於眼動追蹤方式,Neuralink 讓 Brad 的行為能力提升了多少?
在一個名為 Webgrid[2] 的工具裡,使用者可以藉此測試游標移動精準度,點選螢幕方塊即可得分。Brad 最高拿到了 5 分,而他之前憑藉眼動追蹤只能拿到 1 分。
而且,更加可惜的是:以後的 Brad 不再需要躲在昏暗的空間裡當一隻“蝙蝠俠”了,因為 Neuralink 的技術並不會被光線阻擋。
Neuralink 的 webgrid 小遊戲
Neuralink 還設計了一個虛擬鍵盤,附帶各種功能,比如文字建議、應用切換等等。
現在的 Brad 能用快捷鍵全選、複製、貼上文字,還能讓游標停留在螢幕右下角的圓圈中,方便他看影片或休息。
這一整套操作的便捷性,已足夠讓 Brad 應付日常生活。
Brad 眼中看到的 Macbook 操作頁面
在 Neuralink 神經連線試驗的三個人中,Brad 是最嚴重的那位,因為其他倆人雖然癱瘓了,但仍能夠發聲。這也成為了一個問題,Neuralink 為此特意派出了一隊工程師前去幫忙,讓 Brad 實現基礎的與人交流的能力。
在實際的協作過程中,他們不斷地嘗試新想法,並將之落地。
比如,Neuralink 在短短幾周內,就為 Brad 構建了一個 AI 驅動的通訊系統—— 該系統透過監聽 Brad 周圍發生的對話,在Brad 的螢幕上用 Grok-3、ChatGPT 大模型預填充回覆選項。
Brad 的交流效率也因此大幅提升,不需要再慢慢想詞,而是在 1-2s 內就能傳送一個完整的句子
2025年5月2日,Brad 在一次與記者交流的過程中,使用 AI 驅動的通訊系統進行交流。
光是文字回覆還不夠,工程師團隊還將漸凍症從他身上奪走的聲音又還給了他
他們利用 Brad 之前的錄音,透過 ElevenLabs[3] 構建的 AI 系統進行克隆,從而獲得了“新的聲音”。現在的 Brad 已經可以用他原來的聲音說話,而不只是機械聲音。
他的妻子也為此點贊。
據一位全程跟訪 Brad 的記者透露,Neuralink 工程師們還讓 Brad 腦中的 N1 Implant 連線到筆記本頂部的網路攝像頭中,讓他能夠依靠意念調整控制攝像頭角度,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道主義設計。
平常的 Brad 無法移動腦袋,只能盯著電腦螢幕,現在的他能夠用攝像頭看到家人和周圍的環境了。
這一設計對 Brad 的救贖,常人很難想象。
Brad 一家去公園的場景
可以說,正是由於 Brad 本人非常樂觀的心態,才得以讓我們一窺“成功的樂觀者與科技硬體”間的溫情小故事。
Brad 在臥室天花板上玩電子遊戲
這個月初,Neuralink 宣佈已獲得美國 FDA 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正在快步流星走向下一個階段,Brad 也走向了他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悲觀者往往正確,但樂觀者往往成功」

最後,我們還發現了一個 Brad 手術後的小故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Brad 坐著電動輪椅緩緩駛入學校體育館。這是他兒子 Lincoln 參加的一次機器人比賽,他的心情既緊張又興奮。
透過頭頂的網路攝像頭,他能清晰地看到兒子在賽場上忙碌的身影。
每當 Lincoln 回頭望向觀眾席時,Brad 都會用他的 AI 合成聲音為兒子加油打氣,引來不少好奇的目光。
起初,一些孩子們只在一邊怯生生地看著這位"特別"的爸爸,但很快他們就被 Brad 幽默風趣的談吐所吸引。一群孩子圍在他身邊,嘰嘰喳喳地問東問西,Brad 耐心地回答著每一個問題。
比賽結束後,這群新朋友甚至熱情地邀請他一起去參觀學校的游泳池和公園。
我想,當時的 Brad 一定看到了兒子臉上為他感到驕傲的笑容。
🚥
Brad 此前一直將自己笑稱為“蝙蝠俠”,因為他只能夠待在窗簾緊閉、毫無光亮的家裡。
而這回,Neuralink 讓這位蝙蝠俠飛出了心中的“哥譚市”。
這就是「十字路口」要分享這個故事的原因。如今許多人恐懼科技、質疑 AI,但我們始終相信:
科技,幫人們提高了效率、解決了麻煩、創造了希望和愛、帶去了新生。
這個故事蘊含的力量與樂觀精神,不僅展示了技術的突破、科技的價值、創業的機遇,更時刻提醒著我們:即便身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希望與光明依然存在。
🚥
“最終一切都會好的,如果不好,那還不是結局。”—— Bradford G. Smith
如今的 Brad 已經可以在充滿光線的室內,利用 Neuralink 腦機介面技術與人交流。

參考資料

[1]

Neuralink: https://neuralink.com/

[2]

Webgrid: https://neuralink.com/webgrid/

[3]

ElevenLabs: https://elevenlabs.io/

[4]

Corememory: https://www.corememory.com/p/exclusive-mr-smith-gets-a-neuralink?utm_campaign=post&utm_medium=web

[5]

technologyreview: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5/07/1116139/this-brain-implant-gets-a-boost-from-generative-ai/

[6]

church: https://www.churchofjesuschrist.org/study/liahona/2025/04/07-how-could-i-not-be-happy?lang=eng

[7]

deseret: https://www.deseret.com/lifestyle/2025/05/03/neuralink-elon-musk-bradford-smith-amytrophic-lateral-sclerosis-computer-voic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