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畢業後,苟十三回到川東南小城內江。創業受挫,他決定做些影片,講杜甫、蘇東坡的故事。
這都是些失意的古代文人。在苟十三的講述裡,他們或灑脫或堅毅,分別在命運跌宕的時刻,展現出應對的智慧。苟十三就像在打磨原石,每條影片時長1個小時左右。數百萬普通人被故事打動,他自己也藉此度過了人生困頓的時期。

來自古人的安慰
醫院就診大廳人來人往中,苟十三注意到一個50多歲的男人。他用一個破舊的手機,費勁地掃收費的二維碼。嘗試幾次無果後,他從懷裡掏出了幾張皺巴巴的百元紙幣,但這幾張紙幣,不夠支付家屬住院的押金。
站在付費隊伍的最前面,身邊許多人把目光投向他,中年男人焦急無措。最終,他黯然把紙幣塞回兜裡,沉默地走到醫院外,點燃了一根菸。
置身醫院的付費大廳裡,苟十三被眼前的一幕觸動,突然領悟了杜甫埋在那句詩中的悲憫和抱負:“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苟十三說,他立即起念要做一期講述杜甫生平的故事。
在文學歷史的長河之中,文人墨客各有其志,或重視修自身寧靜,或有心安天下。而杜甫是其中最為憂國憂民的代表,即使他自己也居住在破陋的茅草屋中,沒有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
反觀自身,苟十三也更能理解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像自己這樣的普通人面對人間疾苦,大機率只能袖手旁觀。
經過兩週的資料整理,苟十三用兩天書寫出文稿,最終錄製了那期介紹杜甫的影片,發到了自己的抖音賬號上。當他以旁觀者的平靜語調緩緩講了50分鐘後,影片最終得到了近70萬點贊和超過30萬次收藏。

圖 | 杜甫影片下的觀眾留言
在抖音上,苟十三是一名受180多萬人關注的文化博主。在短影片為主的時代,他動輒半小時以上的影片背離所謂流量規律,卻在過去兩年裡逐漸走紅。一個個深夜,他在書房寫稿、錄音、剪輯,完全沉浸在創作中,堅持用“笨拙而漫長”的方式講述古代文人故事,為踟躕的當代人挖掘精神養料。

圖 | 苟十三創作長影片時的剪輯頁面
一位粉絲評價:“看了你的影片才知道,應試教育學到的古代詩詞,並不是束縛於身的粗布麻繩,而是飄在身邊熠熠生輝的綵帶。”
講古代文人的故事,就不能只講古代文人的故事。苟十三在莫斯科留學過七年,社會學出身賦予他洞察社會的視角。他總能把古人的故事鑲嵌於當下社會現實,替當代人開解鬱結於胸中的憤懣。
他走紅的第一條長影片,名為《我,蘇東坡,人生再難,不過八萬餐》。他專門設計了開場白:“我們總會在人生不同階段,遇見蘇東坡。記得高一時背誦赤壁賦,總想罵幾句,這些拗口、生僻、冗長的古文背來有什麼意義?埋怨蘇東坡人生感悟太多。如今高一已經是十來年前的事了,直到那天在地鐵裡的海報上看到了《赤壁賦》的那句‘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塵封的記憶如同一顆子彈擊中眉心。”
古往今來,蘇東坡是失意者的最大公約數。作為故事的講述者,苟十三把自己放在極低的位置,他認為蘇東坡是天才,普通人透過詩文也只能星星點點地理解他。可蘇東坡一生中被貶數次,在逆境中時而悲天憫人,時而樂觀豁達,這往往也是一個普通人在世間逃不掉的經歷。
這條影片長達1個多小時,發出時的苟十三並未過多擔心流量和完播率。正如一位粉絲在評論區所說:“一個小時講完蘇軾的一生,還不短嗎?”最終,這期影片獲得超過174萬點贊,5萬多條評論,如今每天依然有人觀看、留言。
生命無常的遭遇,也影響著苟十三的創作。他十分欣賞初唐四傑的王勃。王勃二十來歲時被武則天貶到四川靠近藏區的一個地方,從此青雲路斷。那是個荒無人煙的曠野,天空低垂,彷彿伸手就能觸到宇宙,無數個夜晚他以天為被、以地為席。正是有這樣的經歷,王勃才能吟出那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王勃27歲時,在人生最鮮活的年齡離世,為後人留下了《滕王閣序》這個絢麗且不朽的詩篇。苟十三惋惜於他的一生過於短暫、福比紙薄。他認為,相比於詩才,王勃於天地間逆旅的一生之中,普通人更能共情的是《滕王閣序》中的“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日月輪轉,千百年來不變的是,每一個在太陽底下為生活打拼的人,都難免生出在生命軌道上渺小地浮沉著的感受。
所以,在以王勃為主題的那期影片中,苟十三說:“於萬物而言,天地洪荒不過是旅社,萬物皆為過客,於個人意識而言,肉身亦是旅社,他王勃亦是過客。”一切看淡,便無痛苦。
這期影片底下,有6000多條評論。苟十三時不時會翻看留言,他覺得自己講故事時語言很剋制了,卻仍有不少人看完了落淚,還有人要轉發給身邊的好友一起看。
他意識到,自己經歷逆境,被來自1000年前的古人所打動。做出來的影片,也給了那些身處逆境的人們以安慰。

在逆境中突圍
在做影片之前,苟十三的經歷與一些古代文人相耦合。
自幼年起,苟十三就一直被動地漂泊各地。
2001年,苟十三8歲,跟隨做生意的父母從四川內江搬到廣東佛山生活。他的父母在佛山開了一家鞋廠。整個小學和中學苟十三都住校,父母忙著經營生意,每晚要到十一點才能回家,沒時間管教他。
高三那年,父母把苟十三送到了俄羅斯學習俄語。因為家裡生產的鞋子主要出口到俄羅斯,父母希望他學習俄語後,方便和俄羅斯客戶溝通。
也是因為自幼對被動漂泊的生活感受深刻,他能把古代漂泊的文人的故事,講出諸多感同身受的細節。
在一眾古代文人中,苟十三最能共情的是南宋詞人姜夔。姜夔幼年喪父無父母,青年四次科舉不中無工作,中年漂泊江湖無房產,老年遭遇火災財產全無。很長一段時間,姜夔依附在一個江南貴族家裡生活,貴族給提供住房,管吃管喝,他要做的是透過寫詞寫曲,供貴族娛樂消遣。
才華得不到施展,這沒影響姜夔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苟十三認為,大多數普通人更接近姜夔的經歷,需要在並不順坦的現實生活中努力求得一隅生存之地。
如今,苟十三生活在故鄉內江。這座內陸城市不大,人口不到400萬,產業型別相對簡單,年輕人對事業的選擇也比較保守,選擇躺平、啃老、早早享受生活的人不少。苟十三沒有人可以依靠,一邊經營外貿生意,業餘時間做自己熱愛的長影片,以此養家。
早在大學期間,苟十三就學會了獨立生存。2014年,他在俄羅斯讀大三。那年父母的生意走下坡路,無法給他供應學費和生活費,苟十三不得不靠給中國遊客做導遊賺錢。最困難的時候,他掙的錢還要劃出來補貼給父母一部分。
有時候,大巴車要把國內遊客帶往莫斯科郊區,司機在鄉間小路開得很慢,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目的地。車上沒有可供消遣的娛樂,乘客們都很無聊,苟十三便給他們講起幽默的蘇聯故事,能滔滔不絕講四個小時。現在回想起來,苟十三相信,是那段經歷為他後來做長影片講故事奠定了富有感染力的基礎。

圖 | 在俄羅斯工作的苟十三
2018年,苟十三從俄羅斯學成歸來。他選擇在成都創業,租下一間辦公室,招了五六個員工,把國內遊客介紹到俄羅斯旅遊。前期他也賺了一些錢,到2021年趕上疫情,公司解散。後來他去佛山幫母親直播賣鞋,僅有的幾單成交都是親戚朋友買的。
事業失敗,母親當面沒說什麼,但他總能從母親的言語裡聽出pua的味道。他有點受不了,選擇退回到內江,至少老家有女友和一幫同學可以尋求安慰。他試著撿回文學愛好,花三個月時間寫了一部十多萬字的小說,在網文平臺連載,幾乎沒人看。
接連遭受挫敗,苟十三一度感到絕望,“讀那麼多年書,都讀進狗肚子裡了”。特殊時期,人長時間待在家無所事事,他每天泡在一些影片平臺上,逐漸萌生自己做影片的想法。基於自己的經歷,2021年3月他開始做影片,前幾期影片他講自己在俄羅斯留學的經歷,以及國外作家的故事,每期影片的瀏覽量都只有幾百,沒有任何收入。這年他結了婚,連給丈母孃買禮物的錢都沒有,是妻子替他墊付的,他為此感到羞愧難當。
轉機出現在5月份。當時他釋出了一期十多分鐘的李清照的故事,沒想到半個月後這期影片有了流量,每天能漲幾百粉絲。看到曙光的他一頭扎進去,影片時長一點點增加,資料也一次次重新整理,唐宋文人在他的影片裡輪番登場。
晚上十點過後,是苟十三創作的最佳時間。不遠處的廣場舞已經停歇,小城街道上所有路燈逐漸熄滅,在一片寂靜中,苟十三沉浸在獨立思考的空間。
寫一個詩人的故事,他先要花一週的時間閱讀相關書籍,讀完後先跟妻子講一遍,然後根據妻子這位第一觀眾的意見,調整故事。他寫稿很快,一個小時的長影片文稿一萬六七千字,僅用兩天時間就能寫完。普通話不太好,錄音對他來說有些困難,要花上一週的時間。剪輯工作也比較麻煩,他對素材要求較高,有時要花數千元在網上購買素材,每天只能剪十到十五分鐘。他喜歡慢工出細活。

圖 | 苟十三創作用的書桌
2022年4月份,他在情緒最低落的時候做了辛棄疾的影片。辛棄疾是個一心想收復國土的將軍,越是努力越是被當時的政局打壓,空有一腔熱血,最後硬生生被逼成一個詞人。苟十三最喜歡辛棄疾的兩句詞是:“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道盡了壯志未酬的悲涼。
他總結辛棄疾身上的核心命題是遺憾,“辛棄疾足夠努力了,依然沒取得好的結果。”閱讀資料期間,苟十三敏銳地意識到,辛棄疾的遺憾,跟當時人們的心態十分相似——正常生活被意外打斷,很多計劃難以實施,時間和精力都在屋裡被白白消耗掉。
第一版影片十幾分鍾,效果並不好,他自己也不滿意。隔年4月,他重新創作了一期長達五十分鐘的版本。影片開頭,苟十三用一貫冷靜的語調說道:“每次說起辛棄疾的故事,心中總有化不開的遺憾,這種遺憾近千年來,風都吹不散。”他用大量史料,勾勒出辛棄疾豪氣又悲涼的形象,“辛棄疾的豪氣,是把明月裝了個滿懷,而他的銳意,似是百川東流不回頭。”
影片釋出後,瀏覽量達到800多萬,至今每天還會有人留言。今年6月份,有位粉絲在評論裡說:“聽著聽著忽然淚流滿面,辛棄疾真的好可惜,生不逢時”。這話是為辛棄疾惋惜,何嘗又不是為自己過去的三年惋惜。
苟十三逐漸意識到,長影片不僅不會勸退使用者,反而能跟使用者形成更加深遠的連線。觀眾並不缺耐心,而是需要被真正打動和理解。

小城裡生存的理想主義
最近的8個月,苟十三簡居在內江的家中,專心寫一本書,內容仍然是有關古代詩人的故事。
他家住在一個老小區,從書房的窗戶能看到旁邊大千公園裡聳立的太白樓。大千公園紀念的是著名畫家張大千,也是內江人。太白樓位於公園內部,入口處的牌子上寫著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相傳是唐朝開元年間,李白來內江拜訪友人範金卿時所作。

圖 | 苟十三家附近的太白樓
數年來,苟十三就生活在這樣文人氛圍濃厚的城區之中。寫書疲累的時候,苟十三會到大千公園散步,也時常登上太白樓,遠眺不遠處奔流的沱江。古代詩人有著登高望遠的傳統,有那麼幾個時刻,他感覺古代文人的靈韻在身體內流淌。
現在,苟十三又恢復了過去的旅遊貿易業務,生意之外的時間都用來創作影片,差不多每個月更新一條。
他常常深夜躺在床上刷抖音,研究文史類頭部賬號,試著判斷出使用者興趣往哪個方向跑。做蘇東坡那期影片時,他發現平臺上相關短影片很多,但內容量有限,深度解讀成了觀眾的迫切需求。
做這種長影片並不容易,半個月以上的打磨是常態。苟十三能堅持下來,一方面是為了表達自我,另一方面也為撫慰生活在逆境中的人。他把自己的粉絲群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畢業後找工作的大學生,一類是生活困頓乃至失業的中年人。這兩類人最能和古代不得志的文人共情。
他的影片的確幫助到一些粉絲成長。有一位粉絲給苟十三私信說,會把他影片結尾昇華的部分,用到高中作文裡,讓他的作文成績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杜甫那期影片裡,一位粉絲在評論裡說:“今年二十四歲的我在一個平凡的下午花了50多分鐘,想進一步瞭解杜甫。經過社會的磨練,將浪漫、豪邁掩於心底,更開始注意生活現實。更能深切體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偉大,終於我也開始和生活對線了。”
“我覺得一個長影片的價值就在於,它不是一個快餐性的東西,粉絲去年看了這個影片,今年還會翻出來看。”苟十三語氣篤定地說。有時他會把自己的創作賦予一定的使命,像是個文化佈道者,這個工作就像當年魯迅做的事。魯迅搞了一輩子的木刻畫,就是為了培養國民的文化知識和審美能力。
抖音平臺上像苟十三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不滿足於快餐式的創作,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做有深度的長影片,影響更多的人。25歲的米三漢,大學畢業後躲在景德鎮的一個村子裡,花5個月時間,製作了一期長達450分鐘的《紅樓夢》解讀影片。影片6月份釋出在抖音上,不到兩個月已有億級播放量,點贊數達到1200多萬。
29歲的蕭包子住在廣州,釋出在抖音的影片動輒100多分鐘。今年他花五個月時間製作了一期解讀《百年孤獨》的影片,時長達到228分鐘。一些不讀、不懂或不敢讀《百年孤獨》的人,透過這期影片重新燃起對這本書的興趣。
新的文化潮流,暗合了當下的某種集體情緒。苟十三想過,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大家轉而向內尋求精神安慰,碎片化的資訊已經難以滿足需求。
身居小城的苟十三有種獨特的鬆弛感。除了工作和寫書,他並不急於實現什麼。
他覺得自己是最平凡不過的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高,平時沒什麼需要花大錢的愛好,以前吸菸,和老婆備孕期間也戒掉了,有些商單不符合意願乾脆就不接。
相比於賺多少錢,他根本的驅動力是想創作出更好的故事,希望自己能講出在三年、五年之後去看,依然還是能為之自豪的作品。“對於我來說做影片不僅僅是做影片,其實是就是人生的歷練,就是在修煉自己。”

圖 | 苟十三書架一角
苟十三的創作性人格,跟他自身的經歷也有著深遠的牽扯。他兒時患過一種疾病,被外界宣傳得很嚴重,這讓他的童年始終生活在誠惶誠恐之中。成年後,他目睹過幾樁生死。2016年留學莫斯科期間,一個關係很好的中國留學生,夜裡打出租車時遭遇車禍,當場離世。2021年,他有個朋友患上白血病,半年後離世,撇下妻子和兒子在人間。
這些經歷,加上古代文人的故事講多了,讓他看淡了很多事,有時甚至會感到虛無。
四個月前,苟十三有了孩子,他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帶娃上,常推著孩子到沱江邊上散步。
有那麼些時刻他突然想明白了,失意是人生常態。他習慣生活在節奏緩慢的小城,不需要離開孩子去大城市尋找機會,避免孩子走自己沒被父母管教過的老路。等孩子再長大一點,還可以把李白、杜甫和蘇東坡的故事講給他聽。
– END-
關鍵詞
詩人
父母
影片
人生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