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生活打得節節敗退,回到四線小城,沒躺平,還奮鬥起來了

這是《自拍》第470個口述故事
過去四年裡,@東興苟十三 曾在很多時刻懷疑自己。
因為疫情生意停擺後,他想過很多條出路。最初是幫父母的鞋廠做電商,辛苦直播一整夜,最後銷量只賣出個位數。後來他決定寫小說,連載了17萬字,只算開了個頭,便再也堅持不下去。再之後,他嘗試做短影片,換過時政、旅遊、知識的賽道,都像是把小石子扔進湖面裡,激不起多少水花。
他陷入深深的懷疑,自己讀了那麼多年書,接受了這麼多教育,也算是看過世界,還學了小語種,怎麼就什麼事也幹不成?
最終是文學給了他更多可能,他閱讀、思考,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感觸,也收穫了屬於他的觀眾。歷史上的文人故事或輕鬆,或沉重,但人生再難,只要生命的張力一直在,生活總會好起來。
以下是他的講述。
四川、廣東、俄羅斯,我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
我是苟十三,1993年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童年,大概是“漂泊”。我出生6個月時,父母去廣州打工了,到我四五歲的時候,他們才第一次回家,我跟著奶奶和外婆在內江的鄉下長大,在我人生最早的幾年,我都沒有媽媽這個概念。
我三歲時,在內江鄉下拍的照片。 
八歲以前,我在鄉下度過了童年。鄉村的學校沒有嚴格的年級劃分,所有孩子都在一個班裡,我是93年的,跟我同班的有92年的,也有95年的。當時大家的條件都不好,在學校上廁所沒有紙,就用竹片擦屁股。通往學校的路,是沒有修過的泥巴路,我們沒有鞋子穿,光著腳踩下去,泥巴就從腳趾縫裡呲溜一下擠出來。
很快,我就迎來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去廣州讀書。2001年,我的父母和舅舅在廣東開了一個鞋廠,賣皮鞋、靴子之類的女鞋,廠子在一年之內發展起來了,他們把我接到了廣東讀書。突然之間,我從一年二三十塊學費的鄉村小學,到一年三萬學費的私立學校讀書,語言、文化、飲食接受了全方位的衝擊。
我父母在廣東開的鞋廠。
在鄉下,我講內江話,但廣東的孩子們全講粵語,聽說我從四川來的,覺得那地方很窮,就用粵語叫我“山仔”。即便後來我學會了粵語,也能慢慢融入同學裡了,但我在廣東始終會缺失一種歸屬感。我還是想念自己生長的地方,即便它落後,但我的根在那裡。
8歲左右,我在廣州讀小學時的照片。
讀到初三,準備中考的時候,有一天我爸突然來了班裡,讓我收拾東西回內江。因為我是四川戶口,不能在廣東參加高考,所以父母為了讓我提前適應,決定在初三的時候,讓我回四川。我在廣東讀了前一半初三,在四川讀了後一半初三,參加了中考,後來在內江讀的高中。
但生活的鉅變還沒有結束,我在內江讀高二時,有一天父母突然通知我,他們給我辦好了去俄羅斯留學的手續,我們家鞋子主要是出口到俄羅斯,要和大量俄羅斯客戶打交道,但家裡沒人會俄語,需要一個會俄語的人,來幫他們解決一些生意上的溝通問題。所以我聽從父母的安排,在莫斯科學了一年預科,考上了莫斯科大學,讀社會學。
我在莫斯科國立大學本科畢業時的照片。
新的問題出現在我讀大二的時候,因為國際形勢問題,俄羅斯匯率變化,盧布突然不值錢了。但我們做進出口生意,成本不變,但不可能因為盧布縮水了,就給鞋子漲價,所以整個生意就崩盤了。家裡經濟困難,可能出不起我的生活費、學費了。
我當時立刻就想,我要找一條出路,無論如何我都會完成學業。
我找到的賺錢方式是當導遊,當時俄羅斯向中國開放了團隊免籤,遊客很多,導遊又很少。放假的時候,我就帶40人的旅遊團,連軸轉,晚上六點把一個團送到機場,十點又一班飛機落地,接機、辦入住,我到家可能已經凌晨2點了,第二天六點又準時接客人開始遊玩,覺都不夠睡。
我在莫斯科上學時,乘坐的有軌電車。
莫斯科這個城市很大,它沒有高樓大廈、立交橋,把城市摺疊起來,而是像攤大餅一樣,整個城市就攤出去。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我們從一個景點,到下一個景點,車程可能要四五十分鐘。我又不能讓遊客們傻坐著,就經常拿著話筒,一講就講一兩個小時。
我接待的基本是60歲以上的夕陽團,他們經歷了中俄友好的時期,很多人小時候學的都不是英語,而是俄語,他們看過大量的蘇聯電影,聽過很多俄羅斯歌曲,他們退休以後到莫斯科旅遊,也是為了尋找自己年輕時對蘇聯的記憶。他們對歷史最感興趣,我就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講起,聊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一個小時根本不夠聊,這段經歷可能鍛鍊了我的口頭表達能力。
我帶旅行團時,跟遊客們的合影。
幸運的是,收入也很多,當時日薪能有150-200美金,幾乎相當於國內大廠的收入,我除了能攢夠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甚至還能攢下一些錢,來補貼家用。
無數次碰壁失敗後,妻子托住了我
2018年,在俄羅斯讀完研究生畢業後,我回成都開了一家中俄貿易公司,做旅遊和會展生意。國內有很多優秀的產品,比如雷射儀器、車床勞保產品、美容產品等,會售賣給俄羅斯人。中國的商人就需要去俄羅斯參加展會,向俄羅斯的客戶展示他們最新的產品。
當時對接客戶時的工作照。
因為我們有語言的優勢,就負責把這些商人們送去俄羅斯,幫他們辦簽證、訂酒店,跟俄羅斯的主辦方談他們的展位。這個生意做到2020年,疫情來了,我的客戶全都出不去了,簽證也辦不下來,公司業務就全面停止了。
當時我想找一點別的事情做。最早我去父母的鞋廠做直播,經常凌晨兩三點播,搶夜間流量。但是付出很多,一天播十幾個小時,最後可能只賣出了個位數的鞋子,還不知道有沒有退貨,業績很不理想。
幫父母做直播時的直播間。
做了三個月以後,我覺得自己確實不適合直播帶貨,就決定回內江老家。我嘗試找工作,但沒有合適的崗位,工資也都比較低,就靠以前的積蓄生活。過去我從來不記賬,但疫情以後,我下了一個記賬軟體,連兩塊錢的共享單車錢也會記,眼看著為數不多的存款咔咔往下減。
後來我開始嘗試寫小說。小學五六年級,我接觸了人生第一本網文,唐家三少的《狂神》,後來我陸續看了很多網文,大學以後才看一些嚴肅文學,對網文一直很感興趣。我初三就嘗試自己寫,寫了三萬字,沒有堅持下去,高中的時候,又寫了一本10萬字左右的網文,也沒有完結。2021年,我所有業務都停止了,想著要麼把網文撿起來寫一寫,連載了17萬字,還是沒有堅持下去。
2021年,我寫的網文,因為太久沒更新已經下架了。
那是我最低谷的時候,我非常懷疑自己,公司也沒開好,幫家裡經營生意也失敗了,小說也寫不下去,是不是就是沒有能力,啥也做不成?
也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候,我老婆說,我們結婚吧。

2017年,我們相識,談了一年的異國戀,後來我回四川創業,也是希望和她近一些。2021年,我回內江的時候,不是一個很適合結婚的時機,我沒有多少錢,也看不清未來是什麼樣子,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老婆說,我們在一起,只是因為我喜歡你,我覺得你是可以跟我過一生的人,我們不要去考慮那麼多。
我跟妻子的結婚照。 
2021年3月,我們領了證,9月份辦了婚禮,其實只是請了幾桌親戚朋友,穿了一套情侶裝,跟大家宣佈,我們結婚了,請大家做一個見證。第二年五一,我老婆想給我丈母孃買一個禮物,一個三四千塊錢的首飾,其實本來應該我送的,但我老婆把錢付了,讓我送給丈母孃,就說是我送的,她非常照顧我的面子。
在我最低谷的那段時光,真的是我妻子給我的力量。她告訴我,船到橋頭自然直。她告訴我,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因為她的存在,我有了面對困境的底氣,因為我知道,再差也不會比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更差了。
人生很難,但總會好的
2022年的時候,我開始做短影片,早期我做過時政類的影片,還拍過旅遊影片,效果都不是很好,我有點想放棄,想著要不然去考公,反正我還沒到35歲,而且我考試還行。
當時我老婆說,你給自己一個時間限制,比如花一年時間做自媒體,如果一年都沒有結果,那就放棄。她說,但這一年,你不要考慮任何經濟問題,如果存款花完了,就花她的工資,大不了我們節約一點,吃差一點,怎麼樣都能在小城市生存下去。在她的支援下,我才決心堅持做自媒體。
我創作影片的書房一角。
我在2022年3月開始做影片,前三個月沒有任何反響,播放量不高,積蓄也快見底了,在我非常猶豫的時刻,出現了一個改變我命運的人物:卡夫卡。我對他的人生深有感觸,他是一個社恐,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強勢,感情之路也很坎坷,他生前沒有出版任何作品,在他臨終的時候,他委託好友燒掉自己所有稿子,但好友偷偷把他的稿子給了出版社,卡夫卡才擁有如今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但所有的名氣、財富,都是他去世後的事了,生前他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
這期卡夫卡的影片,收穫了1.5萬點贊。
解讀卡夫卡的影片讓我收穫了一個不錯的播放量,從那時起,我開始有信心把這件事做下去了。緊接著,我解讀了一些語文課本里為人熟知的作者們,王維、汪曾祺……也引起了很多共鳴。2023年初,我做了一條解讀魯迅的影片,那條影片有42分鐘,過去我做過最長的影片也就20多分鐘。我會擔心完播率對資料的影響,但最後還是按照42分鐘的版本釋出了,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完整的,這條影片算是一個突破,當時在抖音有100多萬的播放量,五六萬的點贊,也讓我有信心在長影片的道路上繼續堅持下去。
有了這期影片的初步突破以後,緊接著我做了一期黃庭堅的影片,在抖音的播放量破了千萬,點贊有30多萬,再之後的現象級作品就是今年8月發的蘇軾的影片,那期抖音有五六千萬播放量,一條影片漲了70萬粉絲,後來我陸續做了王維、杜甫、王陽明、李白、徐霞客、劉禹錫、張居正、諸葛亮、上官婉兒……算是真正在抖音上走出了一條路來。
抖音精選還給我拍了一條影片。
我建了很多抖音群,平時大家沒事會在群裡聊聊天,分享一些生活裡的困惑。有個家長髮了一個她女兒的影片,孩子問她生死的問題,她不知道怎麼回答,就發在群裡問我。我說,我也沒死過,回答不了。還有人在工作裡遭遇了一些不公正的對待,會私信問我應該怎麼辦,我也回答不了。我不把觀眾們稱為粉絲,大家都是普通人,生活裡都會遭遇雞毛蒜皮、雜七雜八的事,大量的問題我回答不了,只能承擔一個宣洩困惑的出口。
我常在家旁邊的大千園散步,思考影片的開頭和結尾。
我做的蘇軾的影片非常出圈,曾有人問我,你覺得自己像蘇軾嗎?蘇軾給予了你某種人生的力量嗎?我都說沒有。因為蘇軾混得再慘,他也是最頂級的天才,能考到全國的狀元,他的人生波瀾壯闊,幾遭貶謫,但依然能有樂觀的精神。但現代人能經歷幾次打擊呢,可能一次失業,就足以把人擊到塵埃裡,蘇軾的樂觀並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蘇軾的影片有一個小時,176萬點贊,至今是我的抖音置頂。
我最有感觸的人物,其實是姜夔。我管他叫“姜四無”,他幼年無父無母,少年科舉不中,中年沒有事業,晚年什麼都沒有,度過了相當失敗的人生。但他很努力地生活,他考了四次科舉,全部失敗了,於是賣字為生,靠寫詞曲賺錢。他最後去世的時候,沒有妻兒,房子也被燒了,就帶了一本《蘭亭集序》,一把佩劍,一把古琴,一把扇子,被葬在了荒郊野外。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普通人努力生活的一輩子,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在很多事情面前不堪一擊,但日子不還得過嗎?我們不還得向前走嗎?即便遍體鱗傷,第二天不還得繼續去上班嗎?
姜夔生前沒有功成名就,但在文學史上是和辛棄疾齊名的地位。
我知道,很多看我影片的觀眾,生活也處於困境裡。我也經歷過這些,知道普通人會在生活裡遭遇什麼苦難,也曾被生活打得爬不起來過,所以我大量作品的標題裡,都會加入一種向上的力量。比如,蘇東坡,人生再難,不過八萬餐;柳三變,人生很難,但我沒失敗。
無論結局如何,我都希望能給大家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力量。只要生命的張力一直在,生活總會好起來。
*本文由苟十三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苟十三 | 口述
咩  嘰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70個口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