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荒:在古代,為啥皇上也吃不起雞蛋?|循跡曉講

文丨賽艇隊長
最近這段時間美國人民發現超市裡的雞蛋價格蹭蹭往上漲,作為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市場上一個雞蛋價格居然賣到了50美分,美國人民不禁要問:你這蛋殼是金子做的,還是蛋黃是金子做的。
◇ 圖為相關新聞截圖
說起來,美帝這次的雞蛋上漲是多方面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因為禽流感,再加上特朗普上臺後瞎折騰,才讓蛋價上漲這麼猛。說起來,人吃雞蛋由來已久,在沒有進入工業化養殖時代前,咱們普通人吃個雞蛋還是挺難的,但自從進入工業流水化養殖後,人吃不起雞蛋的情況確實不多見。
◇ 圖為2019年在江蘇省溧陽上興鎮的一座大型土墩墓中出土的一罐春秋時期的雞蛋
在人類還不能大規模飼養禽類時,雞蛋自然也屬於稀有食品,以至於貴為一國之君有時候都捨不得吃,史籍記載,孔子的孫子子思對衛國國君說:“您手下的苟變是個能當將軍的人才,您可以重用他。”衛國國君聞聽此言卻非常為難,表示知道苟變有才幹,但是他的工作作風有問題,當初他到地方上任職,他利用職務之便白吃別人兩個雞蛋。在國君眼裡“吃雞蛋”這種行為屬於是非重大場合沒資格吃的東西,苟變居然一口氣吃了倆,屬於“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情節特別嚴重”。子思趕緊相勸,殿下身處亂世,因為兩個雞蛋捨棄人才,屬於因小失大,衛國國君聽了之後覺得有道理,於是重新任用了苟變。
既然雞蛋如此金貴,那麼只有在進行重大活動時才能拿出來雞蛋。西方過去會在復活節的慶祝活動中,把雞蛋拿出來塗上顏色,做成復活節彩蛋,中國古代也有在祭祀活動中,在雞蛋上畫圖案的習俗。
◇ 圖為現代蛋雕工藝品
有一年寒食節,元稹在詩中記載:“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鬥贏時。”所謂“雞子”即雞蛋,眾人此時已經不滿足於在雞蛋上畫圖案,而是在上面做雕刻,因為蛋殼薄脆,十分考驗人的雕刻技藝,這在當時絕對算是一門珍稀手藝,大夥會在寒食節把雕好的雞蛋拿出來爭相攀比,比拼誰雕得更精美。
除了被人拿來雕成工藝品,更多時候雞蛋憑藉自身的稀有屬性以及能夠補充蛋白質,更多的被人拿來當藥用,咱們古代醫書中就經常記載給病人吃雞蛋。比如明朝的太醫還自創偏方,用人參和小米餵養母雞,說吃了這種雞下的蛋,男人可以變得龍精虎猛精力充沛,女人吃了美容駐顏的神奇功效。從結果上看,明朝絕大多數皇帝都是三四十歲就駕崩,這種高成本的雞蛋藥效似乎不太明顯。
到了清朝時期,禽類養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市面上雞蛋變得非常常見,清朝的皇帝們也對雞蛋十分青睞,由此就給了內務府官員中飽私囊的機會。市場上雞蛋幾文錢一個,到內務府這報價飆升到幾十兩銀子,朝中大臣們對內務府的小把戲心知肚明,但因為內務府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不好得罪,本著不結怨的原則官員們根本沒人去舉報內務府,甚至還會幫著他們打圓場。
◇ 圖為道光皇帝畫像
當初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一看內務府給他報的雞蛋價格這麼貴,就嚴格控制吃雞蛋的次數,有一次他和軍機大臣曹振鏞閒聊天,就提到了出門買菜的問題,曹振鏞深知道光皇帝最愛艱苦樸素的幹部,趕緊說:“臣家中節儉,都是自己買菜”,結果道光又問市場上雞蛋多少錢一個,曹振鏞知道如果實話實說,內務府那邊的天價雞蛋專案就露餡了,但他也不知道內務府給聖上報價具體是多少,萬一價格對不上又不好解釋。於是大腦飛速運轉後,一動,說臣小對雞蛋過敏,從不買雞蛋,也就不知道雞蛋的價格。
到道光的孫子光緒皇帝,皇上每年吃雞蛋要花掉上萬兩白銀,弄得自己都有點兒負罪感。有一天跟帝師翁同龢閒聊,就說:“雞蛋是挺好吃,就是太貴了,翁師傅你吃得起嗎?”翁師傅也不敢接這個話茬兒,只好回答:“雞蛋這種貴物,過年的時候買一兩個雞蛋給孩子解解饞,平時想都不敢想。”
◇ 圖為翁同龢
翁同龢這麼言不由衷的哄光緒也是出於無奈,實在這一時期,隨著大清門戶開放,國產雞蛋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19 世紀末,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雞蛋不僅能拿來吃,還是做膠水、膠捲、肥皂等工業產品的原料,西方國家的雞蛋供應不上,就選擇大量從中國進口。當時中國勞動成本低,有很強的人口紅利優勢,雞蛋的價格自然也非常便宜,再加上20世紀初出現了冷藏技術,可以把雞蛋儲存為冰蛋保鮮,如此一來西方對中國的雞蛋需求量暴漲,在當時中國出口商品排行榜上,蛋類超過了茶葉、綢緞等傳統商品排在前三,據統計從1900年到1936年,蛋類在出口總額中佔比就從零增加到5%左右,每年光靠出口蛋類產品就能帶來上千萬兩銀子的收入,這比內務府想方設法從皇帝那裡吃回扣來錢快多了。
◇ 圖為晚清時期西方人拍攝的中國人買賣雞蛋場景(擺拍)
此時西方已經進入工業社會,雞蛋生產銷售與社會經濟密切相關,如果缺雞蛋就意味著經濟危機。在大蕭條期間,美國市場上的雞蛋供應就出現了短缺,對美國人來說他們日常吃麵包,這雞蛋必不可少,現在吃不著雞蛋,被迫經過一番研究之後將麵包的做法加以改良,用發酵粉取代了雞蛋,用水來取代牛奶,而用植物油來取代黃油,製作成一款更像是饅頭的“三無麵包”。
二戰時期英國也遭遇了類似的問題,同樣是在德國潛艇的騷擾下,英國人的運輸線遭到破壞,國內物資出現短缺,這其中雞蛋很難從海外進口,而英國人離了雞蛋簡直是寸步難行,住在鄉下的民眾紛紛開始養雞,而城裡人只好去黑市上買雞蛋。雞蛋甚至成了硬通貨,可以用來交換別的商品,其搶手程度可見一斑。
◇ 圖為美國人生產的罐裝雞蛋粉
為了應對沸騰的民怨,英國政府從1942年起,開始大量進口雞蛋粉,作為雞蛋的替代品。所謂雞蛋粉就是把雞蛋乾燥成粉狀,按比例加水可以變成蛋液,由此可以勉強平替雞蛋的營養,可英國老百姓不領情,一方面是對於人工製品不放心,另一方面是這種雞蛋粉的味道比鮮雞蛋差出去不少,直到戰爭末期英國本土恢復了正常供應,英國人才得以重新吃到新鮮雞蛋。
如今由於工業進一步發展,家禽大規模養殖變的更加成熟,理論上講出現長期蛋荒幾乎不存在,不過雞蛋的供應和價格仍然是社會經濟情況的晴雨表,比如去年俄羅斯陷入經濟衰退,所表現出來的一個是盧布大幅度貶值,另一個就是雞蛋出現嚴重短缺。所以,當雞蛋的供應出現不平穩波動,執政者就該想想問題出在哪了。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