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讀歷史的時候,看到大國的興衰起落,作為一個事後諸葛亮,有時候經常想,為啥一個崛起中的國家不能停下來,苟一下,非要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呢。
1939年夏天,如果納粹德國停下來,希特勒就是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英雄,中興之主。掙脫凡爾賽和約的枷鎖,不費一兵一卒,拿下來奧地利,蘇臺德區和捷克。
1931年九一八之後,如果日本停下來,苟二十年,保持中立,看清局勢再站隊。日本二戰中可以大發戰爭財,提高國力,二戰後,歐洲列強被削弱了,再去背後推動亞洲殖民地獨立,大慶油田一發現,解決石油問題。日本成為亞洲領袖,殖民地解放者,黃種人之光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任務”。
提爾西特之後,拿破崙停下來,法國就是當之無愧的歐洲第一強國。為啥去遠征莫斯科?
這些崛起的大國,為什麼這麼“不冷靜”,這麼“虎”?為啥不能等一等,苟一苟?英美的媒體和學者,把這些歸結為什麼“獨裁者的瘋狂”,其實並不是這樣。英國十六世紀末挑戰西班牙時,也很“虎”。1812年6月,美國對英國主動宣戰,企圖佔領整個北美洲的時候,也很“虎”。
1812年8月,托馬斯傑弗遜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認為:“今年佔領加拿大,直至魁北克附近,(美軍)只需行軍即可;這將為我們下次進攻哈利法克斯和最終將英國驅逐出美洲大陸提供經驗。” — 托馬斯·傑斐遜致威廉·杜安,1812 年 8 月 4 日
佔領加拿大,只需行軍而已。莽不莽,虎不虎?結果呢,美國首都被英軍攻佔,火燒白宮。
崛起中的國家,無論結局勝敗,願意選擇一路“苟”下去的,並不多。中國反而是一個少見的例外。
為什麼呢?
2
多年前,做管理諮詢的時候,學了一堆黑話,其中一個詞叫“Momentum”。這個詞在物理學上好像叫動量,在企業管理,一般翻譯成衝勁,勢頭。
有“勢頭”的時候,“時來天地皆同力”,不做啥事都能跑得飛快。沒有“勢頭”的時候,“運去英雄不自由”,幹啥都不順,想重新跑起來,難上加難。
個人、組織、國家,都在某一個時間段,有自己的“勢頭”。對個人來說,二十多歲,激情澎湃,幹勁十足,對新生事物有濃厚的興趣。中年之後,就躺平,不想嘗試新的事物,不想冒風險。五六十歲還有激情幹勁的人,有,但很少。
組織是由無數個體組成,也一樣,也有自己的“勢頭(Momentum)"。有“勢頭"時,收入蹭蹭往上漲,各種問題,高增長下都不是問題。指點江山,不可一世,Keep growing and fuck anything else。Momentum沒了,增長停滯了,問題都暴露了。回頭一看,到處是問題,才發現原來是一個草臺班子。
黃炎培和毛澤東的窯洞對裡面的這段話,就是一個組織Momentum的寫照:
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漸漸放下了。有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
國家由無陣列織組成,也一樣,也有自己的“勢頭 / Momentum"。國運來的時候,順風順水,豬都能飛;國運沒了,諸事不順。1864-1914年的德國,1894-1937年的日本,都是風口上的豬。
還有一個英文詞,Decay。一般翻譯成腐敗或衰敗,放射性物質衰變也是這個詞。“腐敗”容易和貪汙腐敗混,“衰敗”又沒有保質期過了,開始“腐”的那股味兒了。後面我翻譯成“腐朽”。
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沒有了Momentum, 就開始Decay了。福山有本書,《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
3
30出頭的人,經常有“時不我待”的焦慮。為啥焦慮,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勢頭/Momentum快沒了。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勢頭沒了,要開始腐朽 / decay了。
所以,有些人為了不“腐朽”,就找各種辦法,保持心態年輕。十年前某兩位網際網路前大佬對談中,得到的思路是找90後女朋友,現在估計得找00後了。其實個人的decay是難以逆轉的,找啥人都用處不大。
組織也有焦慮。十幾歲的企業,創業的一代年齡大了,個人開始“腐朽”了。企業管理層“腐朽”了,企業也跟著“腐朽”了。空喊alway day one的口號, 是無法讓企業不“腐朽”的。
企業保持momentum, 不decay, 需要新陳代謝,換人換血。讓已經“腐朽”,正在“腐朽”的人去二線去養老,讓還有“勢頭”的新一代去一線打仗。其他組織也類似。
國家一樣,國家內的組織都沒有“勢頭”,“腐朽”了,國家一樣會“腐朽”。
我基本上是市場經濟,開放競爭的信奉者。為什麼我信奉市場經濟,因為競爭可以淘汰已經“腐朽”的企業,讓新的,沒有“腐朽”有“勢頭”的企業冒出來。國家裡面數量最多的組織就是企業。企業不腐朽,國家就有活力。國家內部透過市場競爭換血,新陳代謝。
波音和洛克希德decay了,SpaceX冒出來;GM Ford decay了,Tesla冒出來。美國NB之處,就是一直能有新鮮血液冒出來(雖然新鮮血液越來越少了)。今天的馬斯克算是美國的國運的支柱之一。沒有馬斯克,美國的汽車和航天產業,基本再過十幾年就歇菜了。
透過競爭,實現新陳代謝,重新找到Momentum, 這是我們要學習美國的。
美國的企業界還有新陳代謝,還有Momentum。但政府體制已經完全decay了。馬斯克如此深入的投身美國政治,背書特朗普,也許就是想挽狂瀾於既倒,逆轉美國政府的decay道路。馬斯克是個很厲害,但同時ego很大很狂妄的人。他能不能拯救美國,我打個問號。
新陳代謝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可以保住Momentum。就是不斷得到正反饋。
一個人躺平了沒幹勁兒,如果突然得到升職加薪,一下子就能興奮起來,重新找到Momentum。如果某“牛馬”,年年工資漲50%,或者公司期權股票每年價格翻倍,肯定Momentum十足,絕不decay。
這方面美國也很強。從太平洋十三個殖民地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擴張到太平洋沿岸,領土增加十幾倍。Momentum一直能保持。國土面積漲不動了,馬上碰到一戰二戰冷戰。每次勝利,都給國家續上十幾二十年的Momentum。1991年蘇聯解體的Momentum,一直吃到2008年金融危機。
美蘇冷戰,其實美國也很艱難。美國在七十年代也沒Momentum,開始decay了。那時的美國也是困難重重,韓戰越戰石油危機滯脹。不過蘇聯問題更多。美蘇兩國就像在比憋氣,看誰先撐不住。然而,美國出了一個比較能幹的總統里根,蘇聯出了個百年難遇的自爆奇葩戈爾巴喬夫。
蘇聯先撐不住了。91年蘇聯倒下,美國續了十幾年的Momentum。
現在輪到美國和中國比憋氣了,看誰先撐不住。
4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崛起過程中的國家,不能停下來,苟一下,非要賭國運,鋌而走險?
因為大國崛起,也靠Momentum,需要一鼓作氣。停下來,苟一下,可能Momentum就沒了。
Momentum沒了,再翻身非常難。崛起的時間視窗,其實就幾十年一百年。
崛起大國的領導者,會焦慮,他們不知道啥時候上升的勢頭會被打斷,Momentum會消失。
如果持續有正反饋就還好,沒有正反饋的時候會更加焦慮。日本,從明治維新到九一八,Momentum很強,也持續有正反饋,從勝利走向勝利。然後七七事變,陷入中國大陸泥潭,日本從上到下變得非常焦慮,動作變形,一錯再錯。最後一把all-in輸掉50年的積累。
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有Momentum。雖然現在經濟不好,各種躺平,我自己的體感是Momentum雖然弱了一些,但還在。我對政府大力刺激經濟多少有些不同意見,認為長期可能有負面影響。但為了維持Momentum,我覺得也沒啥問題,確實需要打打雞血,刺激一下。
我希望中國和平崛起的Momentum能一直維持,但我也知道,任何國家的崛起道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有瓶頸。總有一天,中國的和平崛起會遇到瓶頸。那時,也許就只有“虎”一把。
從歷史的經驗看,崛起大國,或遲或早,就不可避免的會“虎"一次。1776年美國建國,1783年打完獨立戰爭。不到30年,美國就對世界頭號強國英國宣戰,主動進攻加拿大。當年的美國,比今天的中國“虎”多了。

Dalio的這張圖我用過很多次。根據Dalio這張圖,1568年荷蘭挑戰西班牙八十年戰爭開始時,西班牙的相對實力是荷蘭的兩倍。1588年英國挑戰西班牙無敵艦隊時,西班牙的相對實力,大於英國的兩倍。1652年英國對荷蘭艦隊開火時,荷蘭的實力也遠遠大於英國。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時,英國實力大於美國的兩倍。
不僅僅是拿破崙、希特勒、東條英機“虎”。荷蘭、英國、美國,在崛起道路上也很“虎”,敢於主動挑戰霸主。區別是,最終荷蘭英國美國成功登頂了,法國德國日本失敗了。
崛起大國登頂道路上也許都需要“虎”一次。如果有一天中國必須得“虎”,我希望這一天來得晚一些,勝算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