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年內回購逾千億,已超2023年全年

與以往有所不同,今年港股的回購潮發生在市場修復上行之時,回購力度和回購參與廣度進一步提升

文|成孟琦

編輯|楊秀紅
港股市場的回購正在不斷創下年內新高。
Wind(萬得)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截至7月5日,港股187家上市公司回購總金額已達1337.5億港元,超過2023年全年。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港股回購將大幅刷新歷史。港股回購不斷創新高之時,港股上市公司回購積極性不斷增強,回購也呈現出新特徵。
據Wind資料,2020年至2023年港股回購總額分別為679.33億港元、1211.61億港元、1021.33億港元和1245.6億港元。而今年以來,港股總回購金額已打破了2023年的回購紀錄。
從歷史經驗來看,業內人士表示,回購潮多出現在市場底部。當市場處於低位,公司回購股份是為向市場傳遞公司價值被低估的訊號,彰顯對公司的信心,有助於提振市場情緒。
不過,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的回購發生在港股修復上行之時,回購力度和回購參與廣度進一步提升,除傳統網際網路、金融及醫藥龍頭外,央企回購力度也在增大,甚至部分未盈利的18C生物醫藥公司,如沛嘉醫療-B、創勝集團-B、和譽-B、微泰醫療-B、科濟藥業-B等也加入到本輪迴購大潮中。
(資料來源:Wind資訊)
回購額創新高
最近一次的港股回購浪潮從2021年開始,已經延續了三年半,不僅時間跨度長,且規模遠超歷史水平。
此次港股回購潮為何規模如此之大?恒生指數公司表示,高水準的回購金額或能反映出,企業認為其在港上市的股票被低估。企業回購的潛在動機,通常與其資本結構、融資成本、過剩現金水平等有關。一般來說,當企業認為其上市股票目前被低估且預計未來會有機會重估時,就會進行股票回購,以支援股價、改善財務狀況、並提高股東回報。
由此可見,在港股市場,上市公司的回購行為更傾向於為自身市場價值託底。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5日,港股回購主力軍仍是網際網路、金融及醫藥行業龍頭公司。當中,12家回購金額超過10億港元,40家的回購金額超過1億港元。騰訊控股、滙豐控股、美團-W、友邦保險回購金額突破百億港元。此外,在今年港股回購額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有12家的回購均價均低於7月5日收盤價,也就是說20家公司中有60%的公司成功透過回購“抄底”。
今年港股回購還傳達出一個新的訊號,那就是回購並非出現在市場底部,而是出現在恒指上漲背景下,且回購廣度和力度進一步提升。恒生指數年初以來漲幅約為4.41%;分季度來看,首季恒生指數漲幅高達7.12%,二季度漲幅為0.46%。
而回顧港股此前的回購潮,其往往發生在市場出現較大跌幅時。海通國際研報提到,2005年至2020年間,港股歷史上共出現了五輪迴購潮,每次週期在6個月至8個月,港股回購潮開始時市場往往已經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估值也達到較低水平,而隨著市場進一步下跌和估值進一步回落,回購的力度也持續加大。
此前,港股回購激增時均有一個特點,便是恒生指數大都處於底部區域,並接近向上拐點。海通國際資料顯示,港股五次回購潮期間,每次回購潮後,恒指平均跌幅為19.9%,恒生科技指數平均跌幅為12.1%。而歷次回購潮一年之後,平均累計漲幅分別為19.0%和52.9%。在2019年港股回購潮的一年後,恒生科技指數的反彈幅度達到了創紀錄的107.3%。
騰訊佔比超四成
今年港股的“回購王”依然是騰訊。其回購之舉,除託舉公司被低估的股票價值外,還是與大股東減持的一場博弈。
年初,騰訊丟擲千億港元股票回購計劃,成為與大股東減持博弈的一把“武器”。截至7月5日,騰訊控股今年已回購563.5億港元,高居港股回購榜首,佔港股整體回購額的42.1%。值得關注的是,騰訊今年的回購額度已超過大股東Prosus的減持額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大股東減持對二級市場造成的流動性壓力。
此前,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機構電話上表示,騰訊正按照穩定節奏執行千億回購計劃。在他看來,騰訊宣佈回購時的股價極具吸引力,儘管股價近期已有不小漲幅,但按目前的股價,公司發展仍具吸引力,因此騰訊將繼續按照公佈的節奏執行股票回購計劃。
根據港交所規則,公司回購股份後會進行登出,而股本減少也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在回購股份被登出下,騰訊股本已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具體來看,自2021年起,騰訊總股本從96.08億股降至93.55億股。今年一季度,騰訊已發行普通股環比減少1.1%,而今年以來回購的股份也在陸續登出中,這一趨勢將會持續增厚每股盈利,進一步提升股東價值。
時間倒回到2022年6月,騰訊大股東Prosus宣佈,將啟動一項長期開放式的股票回購計劃,而回購計劃所需資金將通過出售其持有的騰訊股票方式籌集。
據泛歐交易所公開披露的資料,Prosus在2024年二季度回購自身股份的總額為17.6億美元,比上個季度的16億美元略有增長。上半年,其累計回購33.6億美元,這些資金均通過出售騰訊股份而獲得。而今年上半年,騰訊累計回購金額約為67億美元,約為大股東售股總額的兩倍,尤其是今年二季度,騰訊累計回購金額約為大股東售股總額的2.7倍。
此外,Prosus出售騰訊股份的力度也在逐步減弱。2023年,Prosus對騰訊的持股下降約2%。主要是因為據泛歐交易所規定,上市股票每日回購量不得多於其當日股份交易量的25%。受交易量下降影響,Prosus日均回購金額由2023年一季度的5300萬美元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2550萬美元,同比下降52%。
有港股分析人士提到,未來,隨著Prosus按上述機制一直持續進行回購,其股份公眾流通量和交易量將繼續下降,這將進一步限制其可回購數量,從而降低對騰訊股份的出售需求。
透過持續回購,Prosus的淨資產折價率已經從回購計劃開展時的46%下降至目前的37.7%。而伴隨回購並登出Prosus股份,目前每股Prosus股份中的“含騰量”不降反升,從0.915上升到0.936。
今年7月1日,Prosus方面也趁著新CEO(執行長)上任的機會向市場表達了對騰訊的看法。Prosus新任CEO Fabricio Bloisi在業績會首秀時表示,只要Naspers(Prosus母公司)和Prosus的股價與相關權益的資產淨值相比折價仍然很高,股票回購就會繼續。同時,將繼續與騰訊合作,計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騰訊重要股東的地位。

更多行業參與其中

單個上市公司回購額來看,騰訊控股穩居第一;滙豐和美團-W緊隨其後,回購額分別達212.8億港元和154.4億港元;友邦、東嶽集團、小米集團、快手回購額均衝進港股回購榜前十,回購額分別達134億港元、36.9億港元及31.7億港元;藥明生物和先聲藥業、石藥集團回購額分別位列第11位、第15位及第19位。
以往,港股上市公司在財報釋出前一個月均處於“回購靜默期”,在此期間不得進行回購。這導致上市公司進入回購靜默期,股價上行壓力較大。不過今年在靜默期內,港股龍頭公司如騰訊及滙豐,股價頂住了下行壓力,不但沒有下跌反而出現上漲,其中騰訊股價在1月19日至3月21日錄得6%漲幅。
業內人士表示,港股科技公司持續大比例、連年遞增地回購,彰顯出對長期價值的充分肯定,有助於提升投資者信心。除網際網路、金融和生物醫藥公司等傳統回購榜前排“常客”外,央企國企也正在成為港股回購潮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今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中遠海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上海石油化工股份、中石化煉化工程等多家央國企披露了回購或增持計劃方面的公告。
業內人士分析,國企回購符合今年以來監管層反覆提及的“鼓勵上市公司透過回購登出、加大分紅等方式更好回報投資者”倡議。此番國企龍頭回購力度有所增大,例如,中國移動今年回購規模達到1.55億港元,而2023年則沒有回購;不少企業打出回購、增持“組合拳”,比如中遠海控不僅回購了自身股份,還在5月底增持了中遠海運港口的股份,斥資約3332.38萬港元。
責編|張雨菲
題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