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經濟學人今天認為:特朗普希望透過高關稅政策重振美國製造業,但實際上,他低估了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難度,並且忽視了自己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勞動力短缺、建廠困難、基礎設施老化,加上關稅推高成本和製造不確定性,使得美國製造業復興的目標變得更加遙不可及。下面是文章正文,立場不同,僅供參考借鑑,請注意甄別。
特朗普低估了在美國生產的難度,他的政策只會讓問題更嚴重
上世紀40年代末,歐洲和日本的工業基礎幾乎被戰爭摧毀,美國一度佔據全球製造業產出的一半以上,世界各國對美國產品高度依賴。然而到了今天,美國的製造業佔比已降至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去年商品貿易逆差高達1.2萬億美元。這一現實讓特朗普極為不滿。
為了讓美國重新成為製造業強國,特朗普採取了高關稅策略,試圖透過築起貿易壁壘,逼迫企業把生產線遷回美國。近期,從製藥巨頭禮來公司到電氣裝置製造商施耐德電氣,再到IBM,都宣佈將在美國投資建廠。但與此同時,百事可樂、帝亞吉歐等消費品公司卻警告稱,高關稅將壓縮他們的利潤。實際上,特朗普嚴重低估了將製造業回遷美國的難度,也忽視了他自己的政策可能帶來的反效果。
首先,勞動力問題極其突出。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兩倍,是越南的近六倍,但即便開出高薪,也難以吸引足夠多的工人。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五分之一的工廠反映勞動力短缺是制約產能的重要原因。外國企業也紛紛抱怨,比如臺積電就表示,其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建設受限於當地技工短缺。
指望自動化來彌補勞動力不足同樣不現實。雖然特朗普政府官員宣稱,未來大量依靠人工擰螺絲的生產工作可以透過自動化回到美國,但實際進展遠遠落後於中國和韓國。以2023年為例,美國每萬名製造業工人僅配備295臺工業機器人,而中國達到470臺,韓國更是超過1000臺。更諷刺的是,蘋果公司反而計劃將面向美國市場的iPhone轉到印度組裝。

其次,建廠本身也極具挑戰性。雖然美國在晶片和綠色技術領域推出了大量補貼政策,推高了工廠建設投資,但很多專案因為各種問題被迫延後或取消。例如,歐洲化工企業索爾維暫停了亞利桑那州新工廠的建設,美國晶片材料製造商Pallidus也終止了在南卡的建廠計劃。這反映了美國建築業生產率持續下滑的困境:與20世紀60年代的高峰相比,如今每名工人的產出已下降約40%(見下圖)。

此外,美國現有製造工廠普遍老化,全國大約5萬個製造設施中,有一半以上建於三十年前,平均廠齡達到了50年。
基礎設施老化則是第三大障礙。美國電網大部分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今已接近或超過使用壽命,導致停電頻發。新建工廠要接入電網,往往需要等待數年。公路、橋樑狀況同樣堪憂,每三座橋樑中就有一座需要維修或更換。相比東亞國家高效的物流網路,美國的基礎設施已嚴重滯後。
然而,特朗普的政策非但未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可能加劇製造業迴歸的難度。他收緊移民政策、加大遣返力度,進一步加劇了製造業和建築業的用工短缺。高關稅則推高了建廠所需鋼鐵、裝置、原材料的價格。而美國製造業所需的中間品中,近三分之一依賴進口,高關稅將直接推高製造成本。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導致企業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很多公司因此推遲了投資和生產佈局調整。
儘管美國製造業崗位減少,但其在全球供應鏈中依然保持著關鍵地位,尤其在半導體、醫藥等領域擁有領先的研發能力。美國每年研發投入接近1萬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如果破壞了美國與全球的貿易聯絡,也將連帶損害美國在全球創新鏈中的核心地位。
所以,美國不可能簡單複製上世紀中葉的製造業輝煌。特朗普一味懷舊、追求製造業迴流,只會適得其反。真正正確的道路,是讓美國繼續專注於科技創新和全球高階供應鏈,而不是試圖讓歷史倒退。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