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特朗普關稅政策動向與動機
為實現“美國優先”的貿易策略並帶動製造業迴流,特朗普政府大幅提高了對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力度。近期,特朗普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34%的“對等關稅”,顯著抬升中國輸美商品的進口稅率。這一政策宣稱以“平衡貿易、保護本土工業”為動機,主要針對電子產品、機械裝置、傢俱用品等戰略性行業,帶有明顯的政治和經濟考量。透過加徵關稅,美方計劃減少對華貿易逆差,迫使中方改善不公平貿易行為,並推動外貿相關製造環節回遷美國。本輪關稅措施進一步加劇了中美貿易摩擦,使兩國經濟關係更加緊張。
關稅衝擊: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影響
美國關稅報復的升級首先對中國面向美國的出口企業造成了直接衝擊。中國製造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約5%–10%,遠低於美國加徵關稅的幅度,企業幾乎無法自行消化如此高的關稅成本;即使買賣雙方各承擔一半,這25%的額外關稅也足以吞噬工廠的全部利潤。同時,外貿客戶要求中方分擔關稅的壓力上升,有美國採購商甚至直接通知不會獨自承擔關稅,要麼雙方協商分擔、要麼終止合作。這意味著如果中方無法承擔增加的費用,就很容易丟失訂單。此外,關稅導致供需雙方重新定價,中國產品的低價優勢被削弱,買方的購買意願下降,企業銷量出現下滑風險。在無法透過提高售價完全轉嫁關稅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甚至趨近於零。
在關稅壓力下,不少企業開始調整產業鏈佈局,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第三國市場。貿易戰初期,不少中國廠商赴東南亞考察,在越南、印尼等地試探建立分廠的可能性。然而,“沒有所謂低成本的國家了”,最新政策下越南、泰國、印尼等熱門替代地同樣遭遇了高關稅的波及。與此同時,中國成熟完備的產業鏈優勢依然存在,海外市場對中國製造的剛性需求不會一夜消失。因此,隨著企業從“依賴低成本”轉向“價值競爭”,這場危機或許正在孕育中國出口企業全球化升級的契機。
在美設廠的必要性與優勢
面對關稅壁壘,“出海建廠”成為中國出口企業化解困局的重要路徑。具體而言,直接在美國設廠經營有以下幾方面的必要性與顯著優點:
-
避開關稅壁壘:在美國本土生產,可以將產品由“中國出口”轉變為“美國本土交付”,從而正面規避高額關稅對成本和銷售的破壞性打擊。對於供應鏈難以轉移的領域,在美直接生產幾乎是唯一的合法避稅途徑。例如,中信戴卡公司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建立年產300萬隻鋁合金車輪的工廠,投入1.4億美元並獲得了850萬美元的州和市政府補助。該廠是中信戴卡的首個海外工廠,將近距離為通用、福特等美國車企配套,大幅提高響應速度,有助於企業紮根本地市場。 -
靠近終端市場,提升響應速度:在美國設廠可以與客戶保持更緊密聯絡,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產品和產能,直接滿足美國客戶的定製化要求。更短的供應鏈意味著更快的交付週期,並減少運輸延遲和庫存成本。例如,福耀玻璃在俄亥俄州投資建設汽車玻璃工廠,貼近通用汽車等整車廠的生產基地,大大提升了對美國主機廠的供貨響應速度。 -
獲取政策扶持和財政優惠:為了吸引投資,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經常提供優厚的激勵政策套餐。中國企業在當地設廠,有望獲得稅收減免、低息貸款和專項補貼等支援。一些州政府還會改善基礎設施,為專案落地創造良好條件。例如,光伏企業晶科能源(JinkoSolar)在佛羅里達州建立太陽能元件工廠,承諾帶來800個就業崗位,並獲得了合計5400萬美元的州和市兩級政府激勵資金, 幫助其快速建廠投產。 -
降低運輸成本,最佳化供應鏈:遠距離海運疊加關稅,使從中國出口美國的綜合成本高企。在美國本土生產可以直接節省大量跨洋運輸費用,並避免長運輸週期帶來的庫存積壓和交貨風險。本地供貨讓企業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庫存壓力,提升供應鏈彈性和效率。 -
提升品牌形象和“美國製造”認可度:將部分生產鏈搬到美國,讓產品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籤,可以為中國企業品牌形象加分。在美國市場上,不少經銷商和消費者對“本土製造”有天然的好感。本地生產有助於消除中國企業的“外來”身份,提高市場接受度。同時,一些處於政府採購重點的裝備領域供應商也必須滿足“美國製造”要求才能進入採購清單。因此,在美設廠所獲得的本土化身份,不僅提升了產品對美國消費者的吸引力,更是符合各種政策標準的保證。
行業案例分析:家電、汽配和電子製造
在特朗普關稅風暴的背景下,已有部分中國企業透過在美建廠尋找出路。以家電行業為例,海爾集團透過併購通用電氣(GE)家電業務,整合了其在美國的製造網路,目前在美國5個州擁有11座工廠,年產能超過1000萬臺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廚房電器等全系列家電產品,僱傭當地員工8300多人,是首個在美實現家電全品類本土化生產的中國企業。這展示了中國家電企業利用美國本土資源、獲得“美國製造”身份並貼近終端市場的成功案例。
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領域,上述福耀玻璃和中信戴卡均是具有代表性的例項。福耀玻璃斥資約6億美元復活了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僱傭數千名美國工人生產汽車玻璃,並獲得了當地政府數千萬美元的稅收優惠支援,其產品直接供應底特律汽車廠商。中信戴卡則成功將鋁合金輪轂生產基地設立在密歇根州,年產數百萬只輪轂,創造了數百個本地工作崗位,貼近服務北美整車客戶。
電子製造領域也有中國企業積極佈局。晶科能源在美國建成了太陽能板元件工廠,以規避美國對光伏產品的高額關稅。該專案投資約4.1億美元,獲得地方政府大量優惠,提供了約800個就業崗位。晶科能源的案例表明,面對貿易壁壘,高科技製造企業也可以透過在美設廠來保住美國市場份額並獲取當地支援。

挑戰與對策
儘管優勢顯著,但中國企業在美國辦廠也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制定相應對策加以應對:
-
勞動力成本高:美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遠高於中國,同等工種的工資往往是中國的數倍。據統計,中國製造業工人薪資僅為美國的約20%。高人力成本可能壓縮利潤空間,對策是提高自動化和生產效率,聚焦高附加值產品,以較高的產出支撐較高的人工支出。 -
合規成本和運營複雜:美國在環保、安全、勞工等方面法規嚴格,企業合規和管理成本較高。這要求中國企業熟悉當地法律法規,聘用本地專業團隊處理合規事務,嚴格按照規範運營。此外,可透過尋求當地法律顧問和管理人才來彌補經驗不足,避免違規風險和因不熟悉規則造成的損失。 -
文化差異與管理衝突:中美員工在語言、文化和管理理念上存在差異。為此,企業需要加強跨文化溝通與培訓,尊重當地員工的工作文化,建立多元融合的企業文化。此外,重視本土化管理,委任熟悉中美差異的管理者橋接兩種文化,可以減少摩擦提高運營效率 -
進入模式選擇:在美投資建廠規模大、週期長,風險也高。企業可以考慮透過合資或併購方式切入美國市場。與當地夥伴合資可以共享風險、利用對方的運營經驗;收購美國現有工廠或公司則能快速獲得成熟的團隊和現成的生產設施,避開從零開始的難題。例如,海爾收購GE家電一舉獲得其在美完整的工廠網路和渠道資源,大大縮短了本土化程序。對於資金和經驗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可以先採取小規模試水,如在美設立組裝線或研發中心,逐步積累經驗,再擴大投資規模。
赴美建廠是在高關稅時代中國企業應對外部衝擊、實現戰略升級的重要舉措。面對不斷升級的貿易壁壘,在美國設廠成為中國出口廠商逆勢求生的轉型選擇。這一行動不僅提供了規避關稅阻礙的直接通道,也為企業深化全球佈局、提高品牌國際化水平創造了機遇。當然,赴美建廠對中資企業而言依然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要求有雄厚的資本、成熟的管理以及長期戰略定力。只有透過充分的前期調研、穩健的合作策略和中美兩地資源的有效整合,中國企業才能在美國站穩腳跟,在貿易摩擦中化挑戰為機遇。
預約諮詢:
北美購房網成立於2012年,10年間已經幫助上千名企業家落地美國,在中美兩地有著廣泛的聯絡和美譽,透過其多年的美國本土經驗幫助投資人落地美國。如果你想在美國開辦企業,可掃描如下二維碼和我們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