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三位數的關稅大棒”,揮向了臺積電。
4月8日,有報道稱,據知情人士透露,臺積電因對大陸企業供應晶片而被美國調查,可能面臨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5億元)或更多的罰款。同時因臺積電的晶片製造裝置包含美國技術,臺積電在中國臺灣的工廠也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所以臺積電無法在沒有美國許可的情況下為任何中國客戶生產某些先進晶片。
同一天,特朗普表示,他曾告訴臺積電,如果臺積電不在美國建廠,將繳納高達100%的稅款。
但上月,臺積電已經宣佈,計劃在美國追加投資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50億元)用於生產和研發中心,並在未來幾年再在美國建設五個晶片工廠。當時已有分析指出,這筆高額投資意在安撫特朗普,迴避晶片關稅。
赴美建廠還不夠,特朗普更是一分錢都不想出,他批評了前任拜登政府,因為拜登向提供臺積電了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5億元)的補貼,用於建設亞利桑那州工廠。
位於中美科技競爭拉鋸地帶的臺積電,總在不同的時候被推上風口浪尖,折射出全球劇變中的種種不安情緒。

臺積電對美國不感冒
臺積電其實早在1996年就出海美國建廠。當時大多數半導體巨頭都在美國,臺積電希望藉此服務以及吸引更多潛在客戶。
當時的臺積電成立了子公司WaferTech,到華盛頓州Camas市興建了一座12億美元的8英寸圓晶廠。臺積電擁有WaferTech約57.23%的股權。
WaferTech在華盛頓州投產之後,作為美國的第一家圓晶代工廠,其初期工藝以0.35微米制程為主,當時客戶包括英偉達、Altera等,滿載月產能為3萬片。
2000年12月,臺積電宣佈斥資5億美元,以每股6美元的價格收購WaferTech所有股權,最終持股比例接近100%。
而隨後的20年間,曾經留學美國的張忠謀,一直不想再赴美國。
3年後的2003年,有傳言稱WaferTech考慮在美國興建一座12英寸圓晶廠,但WaferTech隨後予以否認。當時有市場分析師指出,臺積電在亞洲經營晶圓廠的獲利前景要比在美國高出許多。
現實證明了分析師的判斷:同年,臺積電不但沒有在美國建廠,反而“西進”張忠謀的故鄉所在的長三角,於上海興建8英寸圓晶廠,這是臺積電首次到大陸設廠。
當時中國剛加入WTO,經濟體量也遠不如今天,中美雙方也因為911事件有一段相對蜜月的時期,華盛頓還通過了一項半導體產業減稅法案。不是很賺錢的WaferTech,憑藉減稅的優惠留在了美國。
2011年,臺積電開始量產28奈米工藝,臺積電表示將大力增加28nm產能,市場再次傳出臺積電要去美國建廠。當時蘋果正處快速上升期,在美國建廠有利於臺積電搶奪蘋果等美國客戶。次年12月,張仲謀公開表達了赴美建廠的想法。
但2016年,臺積電宣佈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興建12英寸圓晶廠及設計服務中心,並匯入16納米制程,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圓晶廠。而臺積電將重心放在了亞洲,WaferTech的工藝因此一直沒有得到提升,直至目前,其最先進的工藝還停留在160奈米。
同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首次提出他“美國製造”的新戰略。
當時,感受到美國壓力的張忠謀宣告稱,臺積電的生產重心在中國臺灣,且客戶沒有要求赴美。如果美國有政策利好,才不會排除赴美設廠的可能。特朗普希望臺積電在美建廠,本質上是為了增加美國製造就業,但臺積電已經服務了大批美國公司,已經為美國間接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
2019年,美國再度邀請,臺積電依然以資金、成本問題婉拒。
直到2020年5月15日,臺積電正式宣佈將於亞利桑那州投資設立5奈米晶圓廠,計劃投資額僅120億美元左右。3天后,臺積電斷供華為的訊息開始不脛而走。而在此2個月前,臺積電還明確表示,赴美設廠還在評估中,暫無進展。
2022年12月,拜登政府加碼臺積電的建廠投資,並追加興建3奈米廠,原本的5奈米也升級到4奈米,投資金額從120億大幅追加至400億美元。定於2024年底量產。但由於工期延誤,加上與當地工會溝通問題,量產被推遲至2025年。

“美國製造”,
造晶片能行嗎?
正如2003年市場分析師的觀點,對於赴美建廠這件事,臺積電始終有本清晰的經濟賬。
1993年以子品牌WaferTech出海美國建廠,是為了拉近客戶關係,吸引潛在客戶。而多年來,蘋果也一直穩居臺積電第一大客戶:2025年,蘋果的訂單佔臺積電總營收的25.93%。其次、英偉達、AMD、高通、博通等企業,則是臺積電的第二梯隊客戶,主要需求集中在AI晶片、GPU和通訊晶片。
在特朗普當選並提出“美國製造”之後,張忠謀曾說過“會保持中立,不會選邊站”,但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針對的華為禁令之後,臺積電也已經被迫做出了取捨。但建廠始終是個“艱難的決定”。
2023年1月的財報電話會上,臺積電表示赴美國的建設成本可能是在中國臺灣的至少4倍,這會影響臺積電的盈利能力。但在德日兩國的邀請下,臺積電還是積極出海,儘可能規避供應鏈風險。
2021年底,臺積電宣佈到日本熊本興建12英寸晶圓廠,製程為22/28奈米、12/16奈米。與索尼半導體制造、電裝公司,共同投資成立“日本先進半導體制造”(JASM)公司,臺積電對JASM持股70%。同時,日本政府也給出了補貼,索尼也將給予協助。
2023年8月,臺積電宣佈將出資35億歐元在德國設廠,投資設立“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ESMC)簡稱“歐積電”,臺積電同樣持股70%,英飛凌、博世及恩智浦,將各佔ESMC的10%股權。德國也給出了50億歐元的補貼。
相比亞利桑那州工廠一再拖延,日本熊本工廠已是後發先至,於去年2月竣工開幕,並獲得日本政府加碼補貼興建第二座園晶廠。
而對於亞利桑那州工廠的延期,臺積電曾表示是由於當地熟練技術工人的不足。相比臺積電在中國臺灣就僱用了7萬半導體產業人才,全美的半導體人才加起來40萬。
為了這座工廠的順利開工並持續發展,有超過1000名工人帶著家屬從臺灣來到亞利桑那州的沙漠,並在當地生活,形成“小臺北”社群。由於美國工人不愛加班,但臺積電的高管曾經稱讚儒家文化的奉獻精神是公司成為行業龍頭的關鍵。美國工程師也被臺積電派到臺南總部培訓,近距離觀察“原版”臺積電的工作方式。
臺積電的管理與美國本土員工出現了巨大沖突。去年3月,一名離職的美國臺積電員工表示:“臺積電是這個地球上最糟糕的僱主”,不少員工也在美國的招聘軟體上給臺積電大打差評。
臺積電的熟練工人不足言論,迅速引起了亞利桑那州工會的強烈不滿,工會會長表示,臺積電只想引進低薪水的工人。該工會有1.5萬人,是亞利桑那州最大工會之一。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向當地政府提出,不要給臺積電熟練工人發放簽證。目前,臺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仍有半數中國臺灣員工。
而眾所周知,亞利桑那州在2024美國大選當中是特朗普勝選最關鍵的搖擺州。

特朗普的經濟賬
特朗普不僅批評了對臺積電的補貼,更是多次威脅要廢除了拜登政府的晶片法案,一分錢都不給。
去年10月競選期間,他就曾批評晶片法案非常糟糕:“美國拿出數十億美元讓富裕的公司借錢建廠,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把好公司交給我們”,他希望直接用關稅進行威脅:“透過設定高額關稅,他們會免費來美國建設晶片工廠。”
就任總統後,1月27日,特朗普在眾議院表示:“晶片公司根本不缺錢,不需要補貼,而是需要激勵措施——比如讓他們面臨25%、50%甚至100%的關稅壓力。他們會用自己的錢建廠。”
3月3日,臺積電宣佈將原來400億美元的投資追加至1000億美元。
3月4日,特朗普向國會發表講話時再次提到,他希望廢除拜登產業政策的重要成果《晶片與科學法案》。外界猜測,如果晶片法案被廢除,特朗普不僅可能放棄兌現補貼的承諾,甚至可能追回已撥付的資金。特朗普在國會中相眾議院議長表示:“你們應該廢除晶片法案,無論剩餘資金有多少,都可以用來削減債務。”
特朗普想把省下來的錢用於削減債務,但諷刺的是,特朗普的強硬也因美債被大規模拋售,而不得不做出讓步,將高額對等關稅暫緩90天。
如果特朗普一分錢補貼都不想給,臺積電在美國生產的芯片價格將會上漲。與此同時,中國臺灣的一名智庫研究員也曾經表示:即使是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的晶片,也必須離開美國,封裝成其他裝置,才能到達美國消費者手中,“這是目前全球晶片供應鏈的一個現實。”逆全球化必將抬高晶片相關產品的價格。
有分析稱,如果因為應對價格上漲而減少晶片購買,將會影響晶片企業的營收與增長。今年前三個月,臺積電股價已下跌近27%。
4月11日,中國半導體協會發布通知,根據海關總署相關規定,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的通知。如果半導體產品被認定為原產美國,將被徵收84%的關稅。原產地是中國臺灣的臺積電晶片將不會被徵收關稅。
2004年,在臺積電落戶上海之後,臺積電上海的總經理接受了採訪。當時的報道《臺積電紮根在大陸》寫到:“臺積電落戶大陸的事實說明,在全球化成為當今經濟發展大趨勢的時候,人為設定的一切禁錮都將無濟於事”。
當特朗普試圖強行打斷全球化的趨勢,臺積電也不能只算經濟賬了。但張忠謀曾經因為成本和效率選擇的中國大陸,如今卻依然是對臺積電最友好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