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替代提速。


文|宋婉心
編輯|鄭懷舟
來源|36氪財經(ID:krfinance)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近一週,變幻莫測的關稅戰之下,半導體作為一直以來中美矛盾的焦點,其全球供應鏈受到衝擊,二級市場也引發震盪。
最新訊息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高階貿易官員表示,半導體及電子產品並非實質豁免關稅,而是將透過232條款進行加稅。
雖然關稅政策陰晴不定,二級市場已然形成“國產替代”的共識——不管是對等關稅、原產地認定規則變更還是半導體行業關稅,政策幾經變化,“利好國產替代”的邏輯不變。

晶片出口目前關稅:70%
半導體行業目前的關稅情況,可以梳理自去年開始的關稅戰時間線。
去年9月27日,美國的301條款修正案正式生效,規定中國出口半導體稅率提高至50%;隨後今年2月1日及3月3日,美國宣佈了兩次芬太尼關稅,分別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徵收10%的額外關稅,兩次總共20%。
至此,中國半導體已經面臨總共70%的出口關稅。
4月2日開始,美國發布對等關稅政策後,一週內又接連兩次提高中國的關稅稅率,從34%到84%,再到125%。最後又在4月11日,特朗普提出豁免半導體、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關稅。
也就是說,即使半導體被豁免關稅,也依舊面臨301條款和芬太尼總共70%的出口關稅。特朗普已預告但還未落地的半導體行業關稅,則可能進一步抬高出口關稅。
不過任美國政策變化,4月11日中國透過修改晶片原產地規則釋出的反制政策,讓國產替代的路線明朗了起來,也催生了二級市場國產替代公司的投資熱。
通知指出,根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積體電路”原產地按照四位稅則號改變原則認定,即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
在晶片領域,“流片”是指設計好的積體電路設計資料被髮送到晶圓代工廠,進行實際的製造過程。
“流片地認定為原產地”是指積體電路的原產地,將以晶圓製造環節所在地為準,而非設計地或封裝測試地。
比如,在美國流片但在東南亞或中國封裝的晶片,原產地將被認定為美國,從而在進入中國時面臨更高的關稅。
因此,美系IDM廠商價格競爭力下降,包含CPU廠商英特爾、模擬廠商ADI和德州儀器、儲存廠商美光科技等。
在中國宣佈針對半導體進口的反制政策後,在美國設有製造廠的晶片製造商的股價於4月11日下跌,而A股華虹半導體當日股價大漲14%。
國產替代的預期由此成為市場投資主線。
光大證券指出,中國原產地認證規則將美國晶片製造迴流戰略打亂,利好中國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
“一方面國產模擬、功率、射頻廠商競爭力增強,為晶圓廠的成熟製程帶來更多訂單;另一方面,美系IDM廠商有望從美國流片轉向中國晶圓廠代工,以規避中國加徵關稅影響。”
多個晶片行業人士表示,現在備料時,諸如芯源、ADI等晶片已經被海關卡住。
可以說,不管美國對中國的晶片關稅如何變化,只要中國關於原產地認證的反制政策存在,國產替代的邏輯就存在。

國產模擬晶片開啟牛市?
在晶片產業鏈中,市場普遍認為國產模擬晶片是此番關稅戰最受益的方向。
這來源於幾個方面。首先模擬晶片廠商以IDM模式為主,IDM為整合器件製造模式,IDM廠商自己包辦晶圓廠、封裝廠、測試廠等晶片製造全流程。
德州儀器、ADI和英特爾都是典型的IDM模式,這使得他們的晶圓廠大多都位於美國本土。資料顯示,德州儀器美國本土晶圓廠共計超過80%,ADI則約50%。
因此中國規定晶圓流片地為原產地的政策,本質上是主要制裁幾家美國模擬晶片廠,也就相應地利好國內模擬晶片廠。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向36氪表示,雖然華虹半導體在美收入僅有9.3%,關稅政策對其影響較小,但考慮到終端市場分佈,華虹有64%的營收來自消費電子等C端中國客戶,其客戶產品中可能有部分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從而影響華虹收入。
其次,從過往歷史來看,模擬晶片產業的國產化率較低,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4年僅從9%增長至16%。
德州儀器和ADI等美國大廠一直在主導國內的模擬晶片市場。財報顯示,2024年,TI的模擬晶片業務營收122億美金,佔總營收78%,ADI則全部為模擬晶片業務,2024年營收近95億美金。
其中中國區業務大概多少體量,決定了未來國產替代邏輯下的市場空間。
有投資者測算,目前美國主要模擬晶片公司(德州儀器/ADI/安森美等)2024年中國大陸區合計營收約為570億。其中,德州儀器的中國市場模擬晶片產品佔比80%,且有80%晶圓廠在美國,按此推算,各家在中國的模擬業務體量大概260億美元。
這部分市場如果後續由中國廠商承接,會帶來巨大業務增量。
除此之外,模擬晶片主要依賴於成熟製程,而國內供應鏈在這一領域相對完善,也是國產模擬晶片收益最大的一大原因。
從二級市場走勢來看,東吳證券分析師陳海進指出,模擬板塊自2021年以來調整頗多,比如聖邦股價從401元高點回調了74%,思瑞浦從927元高點回調了84%,納芯微從464元高點回調了60%。
“我們認為價格為模擬板塊最核心的壓制,而價格核心來源為德州儀器等美國大廠降價搶份額。”
政策變化已經開始傳導至產業端。據上證報4月17日報道,有券商走訪各家國產模擬晶片公司調研,公司均反饋近期訂單意向火爆,下游客戶整體替換德州儀器、ADI等海外公司產品意向強勁。
關稅戰背景下,A股模擬晶片板塊持續上漲。截至4月18日收盤,近兩週聖邦股份、納芯微漲超30%,思瑞浦漲超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