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胞胎事件引發巨大爭議,這次真沒法共情…

作者 | 我是拾遺
來源 | 拾遺(ID:shiyi201633)
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有人只含著稻草。

近日,深圳一名產婦在醫院生下罕見四胞胎,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然而對四胞胎爸媽來說,卻喜憂參半。
父親陳先生說,家庭收入不多,一家人擠在一個很小的城中村出租屋,租房成本、水電等開支很大。
這已經是他們的第三胎,前兩胎,他們生下兩個女兒,一個9歲,一個5歲,都到了上學的年齡,支出已經讓整個家捉襟見肘。
而這一次,再得4個女兒,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更憂心的是,四胞胎寶寶是早產,身體虛弱,出院就送進了保溫箱,需要治療一個月,平均每一個費用高達5~6萬。
20來萬的醫療費用,讓這對夫婦不堪重負。
四胞胎父親陳先生求助說:“希望社會能給予一些幫助,我真的是沒辦法了,生活壓力特別大。”
然而,令陳先生沒想到的是,這話一齣,引來了眾多網友冷嘲熱諷。
“我想為生育率做貢獻,好心人給我錢,謝謝。”
“靠眾籌養孩子?”
“沒條件還敢生這麼多?”
看戲的多,共情的卻很少。
為什麼網友們會說這種話?
因為之前檢查的時候查出四胞胎,當時醫院就徵求了夫婦倆的意見,要不要減胎?
並且告知了他們其中的風險。
但兩口子經過充分考慮,還是決定生下四個孩子。
既然“充分考慮”了,難道不知道多胞胎孩子有早產風險?
不知道養孩子要花多少錢?
現在生下來覺得壓力大,需要社會資助才能養得起,那你們當時考慮啥了?
而且已經有兩個女兒,再去拼四個孩子,難免有想生個“耀祖”的嫌疑。
如果真是這樣,那真的很難讓人同情。

我想起最近發生的另一件事。
山東一外賣小哥在一齣租屋內,發現一名瘦到皮包骨的孩子。
孩子趴在床上,頭大大的,身體卻極為瘦小,肋骨清晰可見,很明顯是營養不良。
警方充分了解情況後,發現這名孩子年齡在一歲左右,卻只有四五斤。
這個數字非常可怕,一個足月的孩子剛生下來,也能有六七斤,甚至更重,長到1歲卻只有四五斤。
一家人生活狀況不太正常,而孩子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平時很少回,更不知道孩子的情況。
當他被問到現在的打算,他回答說:“現在不知道怎麼打算,也沒有能力養他,希望孩子(短時間)能活下去,長時間他能夠好好的。”
這話怎麼聽都感覺怪怪的,一句“沒能力養他”,就將為人父母的職責撇得乾乾淨淨,那當初為什麼要生?
這兩個事件看得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無法用偉大、愛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兩對父母。
他們生下孩子,卻完全沒有能力去撫養,孩子一出生就是“天崩”開局。
他們在嬰兒時期,就承受了貧窮的殘酷,承受父母自私帶來的惡果。
而攤上這樣的家庭和父母,可想而知,在他們往後的人生裡,到底有多難。
有一句話說:沒有能力的時候,不生也是最大的善良。
這並不是干涉生育自由,可是如果生下孩子,卻無法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無法讓他們健康成長,甚至無法為孩子的生命健康負責,那麼不生,就是放過了自己的孩子,也放過了自己。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一些人越窮越要生孩子?
對少數貧窮卻多子的家庭來說,孩子不是什麼愛的延續,而是他們的工具,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投資。
第一,越窮越要生孩子。
我們常覺得,培養一個孩子,要各種輔導班、體面衣服、帶他們去增長見識……
對有些家庭來講,養孩子只是添雙筷子的事。
讀書是學費全免的九年義務教育,衣食住行更是有什麼用什麼,哥哥穿過的衣服,弟弟還能穿,姐姐的鞋小了,妹妹又能接上,甚至還能拿政府的低保,讓整個社會承擔養育責任。
等孩子長到能夠得上灶臺,就讓他們做飯、洗衣,家裡田間開始勞作。
如果學習好,靠著好心人和社會把孩子拉扯大,畢業找個體面的工作,就能帶著全家一起飛昇,遠離貧窮。
如果學習不好,那初中畢業後就可以進廠打螺絲,要按時寄錢回家。
為什麼越窮越要生?
因為孩子對這種家庭來說,只是一項投資。
生一個翻身的可能不大,但生他十個八個呢?萬一有一個出息呢?
豐縣那個8孩丈夫就是如此。
明明條件那麼差,生了8個孩子後還要不斷地生。
他大言不慚地說:“再要兩三個我也不嫌多,再有幾個男孩我心裡也沒有負擔……將來有一個出人頭地的,剩下幾個姊妹都不愁了。”
孩子怎麼長大,怎麼培養,根本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內,就像野草一樣讓他們自生自滅。
第二,“養兒防老”,兒子越多越防老。
養兒防老,多子多福,是很多人腦海裡根深蒂固的觀念。
這本沒錯,但有些家庭的孩子竟成了養老工具:一旦出息了,自然肩負著供養父母的責任,萬一所有孩子都沒成大事,也沒什麼要緊。
成年後的孩子總能找到餬口的工作:馬路總要人掃吧,小區總要人值守吧,廠裡的螺絲總要人打吧?
等這些孩子成年,能賺錢了,父母已經老邁,那養老的責任就落到了他們身上。
工資低不要緊,每個子女手裡摳點錢出來,哪怕每個月一兩百,幾個子女就是一千多,夠兩個農村老人養老。
而這種供養,一直到老人死去。
所以,他們只要生、多生、不斷生,就是贏麻了。
年輕的時候談不上為孩子付出多少,老了卻可以把孩子當血包。
前段時間,熱搜上有個詞條#第一次在嬰兒眼裡看到絕望#。
那個剛滿六個月的孩子,穿著單衣薄衫,躺在潮溼的農具裡,家徒四壁。
70歲的父親打零工,39歲的母親身心都有疾病。
嬰兒從冬天還沒滿月的時候,就被父母用冷水洗澡。
在這種家庭,孩子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更可怕的是,已經有4個孩子了,父母還要繼續生。
“只要懷了就生,小孩子越多越好,越多孩子越輕鬆。”
文學作品裡常常歌頌父母之愛的偉大,但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如此。
有些孩子的出生,不是用來被愛的,不是帶著父母的祝福而來的,而是一個個勞動力,是一個個父母的賭注,他們一出生就註定要為家裡奉獻,是在地獄開局,並且難以翻身。
而一句“生恩大過天”,就成了很多孩子一生難以逃脫的魔咒。

魯迅曾說過一句十分辛辣的話: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
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但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說窮人沒資格生孩子,而是說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至少不會在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時,強行把孩子帶到人世。
孩子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他們只能全盤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並且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才能跳出貧窮的桎梏,甚至絕大部分一輩子都跳不出來。
網路上有一個問題:窮可以讓人卑微到什麼地步?
一個網友的回答看得我無比心酸。
“那年我18歲,爸爸手術費差3萬元。
然後,我到廠裡故意弄碎了兩根手指,廠裡賠了我4萬元,醫藥費終於湊夠了。
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對不起那個老闆。
但如果回到過去,我仍然會這麼做。”
雖然這個做法不可取,但卻是一個孩子掙扎又痛苦的人生。
本該上學的年紀,他在廠裡打工掙錢。
為了湊父親的醫藥費弄殘廢了自己,現在想起只覺得對不起別人,卻沒有覺得對不起自己。
生在這種家庭的孩子,在人生的很多艱難時刻,其實沒有什麼選擇。
身後無人託底,前方無人引路,一切全靠自己摸索,磕磕絆絆,頭破血流,也只能自己承受所有後果。
這才是最令人難受的。
貧窮也好,富裕也好,人的基因裡本就有繁殖的本能,這與偉大高尚無關。
但在做這個決定之前,但願每對父母都能想想清楚。
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很優渥的條件,即使沒有富足的物資,能有最基本的保障,再給予陪伴和愛也足矣。
生而不養,生而不育,才是最自私、最愚蠢的。
當一個生命即將來到這個世間,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你能否對一個生命負責?你能否好好養育他們?
如果可以,那麼即使過得貧窮普通,你依然是最好的父母。
如果把孩子當成終身飯票,或者是一本萬利的投資,那麼其實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點亮【贊】+【在看】,生而養,養而教,希望為人父母,都能為孩子負責。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作者:拾遺君。一個有態度的人,過著有態度的生活。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你都不晚,這裡總有一束光,能夠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

 資源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