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來源: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
2025年3月11日晚,聚焦“AI挑戰下的人文學術”的跨學科對談活動於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李瑩廳舉行。此次活動由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同方知網數字人文聯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協辦。活動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陳平原、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教授孫茂松、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陳斌、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飛躍攜手DeepSeek北大校友,共同圍繞AI時代人文學術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跨學科對談。北京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教授王軍擔任本次活動主持人。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初曉波指出,在技術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當下,人工智慧戰略意義重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也強調其對教育變革的推動作用。北京大學肩負著圍繞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最佳化學科專業設定的重任。初曉波提出“挑戰”“合作”“審慎”三個關鍵詞,並強調,要重視人工智慧對學科發展的影響,促進高校與學科間的合作,堅持人的主體性原則。他表示,北大社會科學部將為相關領域發展提供支援。
在對談活動中,諸位專家紛紛發表獨到見解。陳平原率先丟擲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AI技術的優勢與侷限分別體現在何處?怎樣才能讓AI在創造性與準確性之間達到平衡?從人文學者的視角出發,理想的AI工具應具備哪些特質?如何在合理運用AI工具的同時,避免被其掌控?他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大語言模型在文獻處理上雖能快速檢索整理資訊,但存在真實性和學術判斷力的問題;文字生成時,精準處理專業學術資訊是難題,且語言風格不佳。他還強調,過度依賴AI會弱化研究能力,應明確AI介入人文研究的邊界。陳平原提出四點建議:面對AI模型帶來的動盪期,各方應加強溝通、尋求和解;在與AI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堅守人文精神,捍衛人類的尊嚴與價值;AI是助力學術發展的“加法”和“乘法”,並非“降維打擊”,人文學科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立價值;語言學、邏輯學等人文領域的研究已滲透到人工智慧理論中,這充分說明人文與科技並非完全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

陳平原發言
孫茂松在“淺談人工智慧與人文學術”的主題分享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慧開啟全新創造正規化,他以九歌系統仿杜甫詩為例,說明人類創造空間與機器創造空間的聯絡。如今的大模型具備效能湧現、能力湧現等特點,背後的深刻原因是複雜系統的湧現現象。在AI研究領域,研究者致力於持續的技術突破,並正試圖解決智慧體的知行合一問題。在人文學術方面,AI促使文化形態變化,AI驅動的學術洞察已然起步。他建議大家積極擁抱大模型,探索其在人文學術研究中的能力邊界,並在此基礎上,構建能夠適應人文學術研究需要的專業大模型。他還就AI時代文科人才培養問題給出了建議。

孫茂松與觀眾交流
陳斌介紹了北大面向人文社科學生開設相關課程的情況,並分享課程重點,包括用計算思維解決人文社科問題、展示深度學習案例等。他認為,人文社科學生在AI時代應具備提問、鑑別、選擇的能力。大語言模型雖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使用時要有正確目的,以拓展人文學科研究範圍。
李飛躍結合科研與教學實踐,闡述了在人文研究中引入計算思維與工程思維的重要性。他提出,量化是減少不確定性、減少試驗的盲目性和新發現的隨機性,也是學科分化和知識顆粒度細化的必然。類似數字人文的跨學科研究,更接近工程學科。要培養文科生閉環思維和控制變數的能力,要建立有效的評測和反饋機制。同AI一起到來的還有生物感測器、腦機介面和情感計算等技術產品。與其說人文學科怎麼應對AI,不如說在探討人類怎樣數字化生存。

陳斌、李飛躍發言
DeepSeek北大校友分享了AI時代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策略。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聽眾積極參與問答環節,與嘉賓互動交流。此次活動搭建了跨學科交流平臺,為AI時代人文學術發展提供新思路。北大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後續還將開設系列課程,探索人文學術發展新路徑,助力其在新時代創新發展。
相關推薦
千古文人俠客夢
北大陳平原講武俠
歡迎你來到,陳平原教授的武俠小說專題課,
讓我們一起探究遊俠文化和武俠小說背後的奧秘。

🛒訂閱課程: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