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劉小念
公眾號:寫故事的劉小念(ID:xgsdlxn)

過去的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傷痛的一年。
但也是我的涅槃之年。
2024年大年初八,新年上班第一天,我和前夫去辦了離婚手續。
可見彼此心情之迫切,決心之強硬。
因為有一個月的冷靜期,我們先辦了手續,才回家告知兒子。
他14歲了,初二在讀,我和前夫商議著,據實相告,以及跟爸爸,還是跟媽媽一起生活,讓他自己來做選擇。
令我絕望的是,他第一句話是:“你們可算離啦。”
第二句:“我當然跟爸爸。”
根據我們之前的協商,孩子跟誰,房子(學區房)就給誰,無房的一方,分得家裡全部積蓄,以及不必交撫養費。
當天晚上,我離開了那個家。
很想對兒子多叮囑幾句,關於學習,關於生活,可是,忍住了。
因為我在他的表情裡看不到絲毫留戀,只有盼望。
沒有什麼,比這更能傷到我了。
從出生到他長到14歲,我付諸了全部心血,換來的,是母子關係的冰點。
以及,夫妻關係的決裂。
走吧,眼不見心淨。
更何況,人家都不需要我。
可是,孃家雖在同城,但是回不去的。
如果知道我離婚,我爸媽大機率會尋死覓活。
所以,只能踩著滿大街方興正艾的節日煙火,去酒店開了一間房。
住在冷清的酒店,回想自己的前半生,我沒有眼淚。
卻原來,人在最絕望的時候,心和眼睛都是空的。
我不知道,下一步,自己的人生要怎麼過?
我不明白,我已經活得這麼“成功”了,怎麼還是如此失敗?
我出生在二線城市的城鄉結合部。
媽媽是家中老三,人長得不好看,性格不討喜,所以,在她姊妹眾多的原生家庭裡,始終是被欺負的那一個。
書只讀到初中便開始打工。
在打工中認識了家境同樣貧寒的我爸。
為了迅速擺脫自己的原生家庭,我媽一到法定年齡就結了婚。
婚後一年生下我。
沒有老人幫襯,媽媽只能全職帶我,爸爸靠打零工養活全家,日子過得可想而知。
人窮被人欺,在兒時印象裡,每次媽媽帶我回孃家,都會被她的兄弟姐妹各種不待見,就連我過年穿件新衣服也會被他們冷嘲熱諷。
而且,每次家庭聚會,爸媽都是一直在幹活,但上桌吃飯卻輪不到他們。
他們也默認了自己是不配上桌的,於是,我們一家三口一人端著一個碗,在灶臺間裡吃,爸媽時不時地把他們碗裡好吃的,夾給我。
我抬眼望向客廳他們的其樂融融,偶爾會看到有親戚看向我們,那眼神里的厭棄,我終生難忘。
這一幕,烙在我心裡了一樣。
所以,從很小很小開始,我就很懂事,學習也超級努力,我發誓要改變家裡的貧窮,讓爸媽不再讓人看不起。
我家務做得好,學習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年級第一,與智商無關,是那種拼了命的結果。
我當年被保送到江蘇的985院校,然後碩博連讀,畢業後,順利進入老家一所211院校任教。
我一邊教學,一邊做科研,日子過得節儉而努力,我憑一己之力,給父母在市中心買了房子。
而且,在校長的親自作媒下,和同在學校做行政工作的前夫相識相戀並結婚。
前夫出身書香門第,公婆對我讚賞有加,我們的婚禮讓老媽孃家所有親戚都看傻了眼,他們從前對我們有多冷眼,如今就對我們笑得多燦爛。
我終於實現了傳說中的鯉魚躍龍門,成了眾人口中的寒門貴女。
婚後一年,我生下兒子。
他的出生讓我內心的勝負欲再次爆棚,我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
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比我的起點不知高出了多少,所以,他應該比我更有成就。
而作為985院校博士,我也責無旁貸地認為,孩子的教育還是應該以我為主。
所以,這些年,我一半精力給了工作,一半精力用來雞娃。
工作上,我年年都是優秀,獲獎無數,科研課題接到接不過來。
但雞娃這件事,一敗塗地。
小學階段,兒子在我精細到每分鐘都有任務的強訓之下,成績遙遙領先。
但到了初中,他變了個人一樣,從初次摸底考試第一名一路掉到中游,甚至開始出現個別科目不及格。
才初中啊,怎麼可能不及格呢?
老師反映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跑神,無論老師如何提醒都收效甚微。
於是,我把大學裡所有的課都調到了上午,每天下午把他從學校裡接出來,從下午一點一直教到晚上十點,然後他做作業,我忙我的課題。
但,我越教越崩潰,他從小學英語,但到了初中,反而連there be 結構be動詞的就近原則都不會,數學的幾何乾脆連圖形都表示畫不來,小學語文可以拿到99分,但現在,作文居然半小時都開不了一個頭……
為此,我打過他,摔爛了家裡兩臺電腦,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
但我越教,他的狀態越差。
沒辦法,我只能向外求助,一擲千金,遍尋名師,所有科目全部一對一。
而他呢,想方設法地逃課,不可救藥地迷上了手機,我沒收一部,他總有辦法再搞到一部。
不僅如此,我跟他說話,他開始裝聾作啞,視我為空氣,後來只回一句:“你有病。”
我想不明白,孩子怎麼就一夜之間,從勤奮好學的優等生變成頑劣的問題少年?
親子關係崩盤帶動的是夫妻關係的惡化。
前夫把孩子身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我的強勢與逼迫。
真的可笑。
孩子現在出問題了,說我強勢逼迫。
那麼小學時期,兒子樣樣優秀時,他怎麼不說呢?
於是,我們家從母子大戰,到夫妻大戰,從此家無寧日。
離婚導火索是2024年的除夕,我們本應像往年一樣去前公婆家過。
走之前,我讓兒子先背20個單詞,他不肯,裝作沒聽見。
前夫講請:“大過年的,休息一天吧。”
為了不吵架,我也就默許了。
然後,走之前,我跟前夫說:“能不能跟你爸媽說一下,今年別給兒子包紅包了,給了他錢,他又不肯交出來,然後,就去買手機。”
兒子原地爆炸:“你每天管天管地管空氣,純純是有大病。”
我:“XXX(兒子的全名),你可以學習不好,但你不能人品也低能。”
然後,我說一句,他說十句,我們吵了起來。
兒子憤怒地表示:“你們去爺爺奶奶家吧,有她的地方沒我,有我的地方沒她。”
前夫各種哄勸,總算把他哄上了車。
一家人,都是攢了一肚子氣去的前公婆家。
去了之後,我像往年一樣準備食材張羅年夜飯。
看時間還早,我就指揮前夫把婆婆臥室裡的櫃子給搬一下,把下面的灰塵打掃乾淨。
婆婆說:“不搬了,這個櫃子現在已經是文物(婆婆當年的陪嫁)了,一挪動弄不好就散架了,下面應該也沒多髒,算了吧。”
而我偏偏是行動力超強,且有強迫症的人,我決定的事情是必須做的。
“還是挪一下吧,櫃子放這兒這麼些年,下面肯定積了許多灰,那可是招病擋財的……”
前夫知道我的性格,於是,和我一起挪櫃子,結果櫃子太沉了,挪不動,就叫來兒子幫忙。
三人合力,的確搬動了,但櫃子離地的瞬間,在我們手中散架了,一地狼藉。
我當場就對兒子發了火:“都說了,櫃子年紀很大,你使那麼大勁幹嗎?是搬櫃子還是洩憤呢?”
兒子又是一句:“又開始四處犯病了。”
前夫打圓場:“櫃子就是老了,沒事兒,沒事兒,過完年剛好換個新的。”
我也火大:“你就是這樣,永遠和稀泥,如果不是你天天這麼沒原則,孩子會成現在這個樣子嗎?”
公婆見我們吵了起來,趕緊過來勸解。
我當時正在上頭,就感覺公婆句句都在幫前夫和兒子,於是,脫口而出地說了一句:“你們都是好人,全家就我一個惡人,你們都在針對我。”
結果,這話,讓前夫徹底爆發了。
他力陳我的種種“劣跡”,比如每次從孃家回來都會對他和兒子發脾氣;比如只要孩子犯一點小錯誤就失眠焦慮;比如倒車必須在車位正中間,差一釐米都要重新倒;比如在家裡,如果我在做家務,他和兒子必須隨時準備著,我呼叫他們幫忙,他們必須五秒內出現;比如除夕的年夜飯,永遠就是我張羅的那幾樣菜式,別人稍微提個意見,我絕對會找各種天上地下的理由拒絕……
“你覺得全家就你一個惡人,我們全針對你。但你有沒有想過,結婚十五年,孩子都十四歲了,全家所有人一直在包容你呢?真的,我受夠了,也眼睜睜看著你把兒子給毀了。離吧,離吧,這婚姻我一分鐘都受不了了。”

婚,就這樣離了。
不僅僅因為一個倒塌的櫃子。
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
我覺得自己在公婆家、前夫、兒子眼裡,連個老櫃子都不如。
他們像拋棄一塊舊抹布一樣拋棄了我。
而比這更可怕的,是我的身體也在這個時候選擇了罷工。
離婚後的第62天,我昏倒在實驗室裡。
還好學生送醫及時,讓心梗發作的我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救治,我的心臟裡,多了三個支架。
即便是住院,我也沒有通知父母。
他們從來都不是擔事的人,尤其是媽媽,如果知道我病了,她可能瞬間就支撐不住了,我反過來需要安慰她。
就像她哪怕如今已經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在孃家兄弟姐妹面前,永遠低聲下氣一樣。
人在病中,一想到這些,分外悲涼。
哪怕如今的自己頂著諸多標籤,但還是用前半生的拼命活成了孤家寡人、無依無傍。
術後,我重返講臺。
可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我想像從前一樣拼命,但身體卻頻頻罷工。
很長一段時間,我每次上課時,講到一半就會呼吸困難,站都站不住。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夜裡,我後背疼到像骨折了一樣,從夢中疼醒,身體卻不敢動,想說話,話也說不出來,想起來,但身體完全不受支配……
也終於知道什麼叫做有出氣,沒進氣,整個人在缺氧狀態之下,疼痛、疲憊,心裡在想睡一覺就好了,可是意志卻在告訴自己不能睡,睡過去,可能就醒不來了。
於是,悄悄地,做小偷一樣拿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掐自己的右手,捏很少很少的肉,剛開始感覺不到疼,像掐在木頭上一樣。
後來,不知過了多久,才覺得疼,然後,開始大量出汗,整個被子都溼透了的那種大汗淋漓。
汗出來後,我感覺自己能透過來氣了,於是,嘗試著用手去勾床頭櫃上的手機。
僅此一個動作,嘗試了不下十次,幅度稍大一點,馬上再次出現那種窒息的瀕死感。
但終於,我還是摸到了手機,還是打了120,還是半跪半爬著去開了門。
在醫院的急診科,醫生給我做了心臟增強CT。
然後,我被告知心臟的左右冠狀動脈、左旋支、右邊緣動脈等等心臟主要的血管通路都出現最低77%,最高99%的阻塞。
換句話說,在這樣的心臟條件下,我能活下來,是個奇蹟。
而醫生告訴我,目前狀況下,心臟支架手術對我來說已經不起作用,必須做心臟搭橋手術。
手術的過程,不想贅述了。
醒來後,腿部和胸部都有長達30釐米的傷疤。
醫生告訴我,在腿部取了血管,給心臟做了三條新的通路。
醫生還告訴我,腿部的那條血管其實是人體的備用血管,當人體其他部位血管出現問題時,緊急增援。
他說,我的心臟幾乎是在死路一條的狀態下,房室結主動請纓跳動,以最小的能耗,用最微弱的血流,給心臟和大腦供血……
他最後的一句話,讓我徹底淚崩:“你永遠不知道,你的身體有多愛你。”
“身體有多愛你”,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這句話。
人在病床上,我第一次認真去了解與身體有關的那些事。
只到此時,我才知道,儘管自己自詡985院校博士畢業,博覽群書,但我對自己的身體真的是孤陋寡聞。
直到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我才知道,我的身體比我更愛我自己。
孕婦在即將生產的前幾天,血液中的凝血指標會升高几十倍。那是防止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大出血。
我們每天都有5次得癌症的機會,每人每天會有1到5個細胞發生癌變,可每次都是體內的其他細胞殺死了癌細胞。是我們的身體,拯救了你。
我們的肝臟即使被切掉三分之二,它也能長回原來的樣子。它為了保護我們,一再摧毀並重建自己。
我們的胃液酸性非常強,強到能夠把鋼製刀片溶解掉。但神奇的是,胃也會分泌一種黏液保護自己,讓我們不會被消化掉。
在一秒之間,或者在我們眨眼的時候,身體已經制造了100萬個紅細胞。它們在我們周身飛馳,在血管裡穿梭,維持我們的生命,不停地向我們的細胞輸送氧氣,完成任務後會靜靜死去……
在我們的一生中,心臟大約會泵出1.82億升血液,跳動25億次。眼睛會眨動4.15億次,流下68.75946升眼淚。鼻子會記住50000種氣味。
我們的肺如果攤開,能覆蓋一座網球場,肺裡的呼吸道能從倫敦延伸到莫斯科。
我們所有血管的長度加起來,可繞地球兩圈半。
而意義最深遠的部分是我們的DNA。我們的每一個細胞中包含著1米多長的DNA,如果把體內所有DNA搓成一根細細的線,它能延伸100億英里,比從地球到冥王星的距離還遠。
如果從更宏大更寬闊的層面來說,其實我就是我身體的宇宙。我們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是互不認識的,它們都在按照自己的本能工作、運動、代謝、死亡。
它們很多一生中可能都見不到,但就是這成百上億個“各司其職”的細胞加在一起,就組成了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宇宙。
簡言之,身體遠遠比我們知道的,更愛我們。
所以,我沒有理由,不好好愛惜自己。

這樣的學習與發現,讓我人雖在病床上,但整個人卻前所未有的放鬆和享受。
我是被愛的,每分每秒。
而我的身體以這樣的方式讓我開始覆盤了自己的前半生。
我努力而強迫,沒有安全感,我從來沒把自己當回事,我把我的焦慮強迫傳遞給身邊人,尤其是我的孩子,他承受了我人格里所有的殘缺……
直到,我被放躺在病床上,直到我看到身體的反抗與自我保護,我才看清自己:我從來都不曾愛過自己,所以,我也從來不曾真正愛過身邊人,我曾經怎樣苛待自己,就曾經怎樣苛待他們。
痛苦毫無意義,對痛苦的反思才有意義。
說實話,病床上的三個月,勝過我前半生所有的求知。
死裡逃生之後,我一邊自己照顧自己,每天跟自己的身體對話,跟它說對不起,跟它說以後我一定會照顧好你。
我一邊也在修復與兒子的關係。
永遠記得當我跟兒子說“對不起”時,他的震驚,他四處張望,一會兒撓頭,一會兒扯衣服袖子。
我跟他實話實說了自己經歷的生死,跟他講了我在病床上的學習成果。
他哭了,他要求看看我腿上取血管的位置,我以為他會害怕,結果,他哭到抽搐,說了一句:“手術時為什麼不告訴我?我可以陪你的,我已經長大了。”
我的孩子像我的身體一樣,一直都愛我。
可是,曾經的我對他只有要求與控制。
那個一直被愛的我,其實一直在辜負愛。
一個心裡沒有愛的人,就會活成一個扭曲的怪物。
而一個人一旦懂得了愛與被愛,萬物可愛,四處花開。
前夫從兒子那裡知道我生病後,默默把我的東西從出租屋搬回了家。
一日三餐,他都會精心準備。
時常一邊做飯,一邊用手機聽心臟搭橋患者術後護理的相關常識。
後來,他強烈要求由他來給我換紗布和換藥,因為去醫院人多且容易交叉感染。
面對我胸口和大腿那觸目驚心的傷口,一個大男人,淚作雨下,他責備我:“這麼大的手術,一個人簽字,一個人面對,你怎麼想的?”
事實上,他一直是這樣溫暖且善良的人。
很可惜,從前的我,能夠看到的,只是他和兒子身上的缺點,我對他們只有挑剔和要求,沒有接納與欣賞。
半年後,我基本痊癒,恢復了正常人的生活。
但我已經與從前的自己判若兩人。
復了婚,吃健康食品,有節制地工作,把學習這件事徹底還給兒子,畢竟那是他的人生。
我會在清晨的鏡子裡,對自己說:你很好,真的很棒,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每天回到家裡,和老公一起買菜,還在陽臺上,養了花草和一點蔬菜。
飯後,我們去小區或周邊的公園轉一圈,然後,一起坐在陽臺上聊天或者他打他的遊戲,我看我的書……
對於父母,我亦不再幹涉他們的生活,他們節儉自卑討好,那是他們的安全區,我不再強行將他們拉出他們的舒適區,他們開心就好。
那句話說得很對:不要強行干涉他人的因果,否則,你就是在替他們承擔痛苦。
這是我糟糕透頂的2024。
這也是我人生中獲得感、重生感最猛烈的一年。
說實話,看到現在的自己,我會比當年拿下博士學位,比當年為爸媽置下主城區的房產,更驕傲。
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肉身與心靈如今是多麼自由,對這個世界有多麼熱愛,對身邊的美好和此刻擁有多麼感恩。
說出我的故事,希望可以讓讀過的人,先緊張,後鬆弛。
2025,希望我們所有人,在愛自己這條路上,一騎絕塵。
-經授權轉載-
今日薦讀
作者簡介
劉小念,一個寫故事的手藝人,也是一個二胎媽媽,專寫婚姻內外那些事兒,著有作品《二胎時代》《煮婦煉愛記》《創業情侶》等,開設公眾號:寫故事的劉小念(ID:xgsdlxn),回覆“目錄”,可閱讀所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