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德魯克《管理的實踐》第8章部分的內容整理。 責編 | 柒 排版 | 沐言 第 8872 篇深度好文:8507字 | 25分鐘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
尤其對於企業家,不要看週期,而是看趨勢。
今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謀篇的關鍵節點,剛剛結束的兩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決議,涵蓋經濟、科技、民生、法治等領域。
從這些決議中,我們能看到國家的風向標,其中也潛藏著很多趨勢機會。
縱觀企業發展,很多有所建樹的企業家,無不是早早制定了未來的目標。
正如德魯克所說:制定目標,是為了決定今天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才可以在明天獲得成果,是以對未來的預期為基礎的。
因此要達成目標,必須採取行動塑造未來,權衡今天的手段和未來的成果,在不久的將來和遙遠的未來之間求取平衡。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透過德魯克《管理的實踐》第8章“今天的決策,明天的成果”中的分析模型,從這些趨勢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無論是國家決議,還是企業經營決策,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經過多年時間才能真正奏效,更要在多年以後,才能有真正的產出。
所以,企業家別無選擇,只有預測未來的發展,並試圖塑造未來,在短期和長期目標之間取得平衡。
要做好這兩件事,遠超出凡人的能力,不過雖然缺乏老天的指引,企業一把手絕對不可輕視這些艱難的責任,必須盡己之力,盡職盡責。
預測5年、10年或15年後的發展,通常都只能算猜測而已。但基於系統知識的猜測和單憑直覺不同,理性評估後所做的猜測和有如賭博押注般的瞎猜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任何企業都生存於大的經濟環境之中,因此規劃未來時勢必會關注整體經營條件的變化。
不過企業一把手需要的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經營環境預測,也就是企圖預測明天的天氣,或解讀三五年後,甚至10年以後的經營環境。
企業一把手需要的是能夠不受制於經濟週期,讓企業自由思考與規劃的工具。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種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說法。經濟週期當然是一種重要的因素。一項決定是在繁榮時期實施還是在蕭條時期實施,將對這項決定是否有效和成功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經濟衰退的低谷時期進行資本投資,在經濟繁榮的頂峰時期抑制擴張和新的投資,經濟學家這種千篇一律的建議似乎只不過是一種最基本的常識。
事實上,這個建議不會比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建議更加有用和有效。儘管這個建議很好,但是應該如何執行呢?又有誰知道我們現在正處於經濟週期的哪個階段呢?
而經濟學家過去的平均準確率並不怎麼樣,生意人預測成功的機率也好不到哪裡(還記得1944~1945年,大家都預測戰後經濟會開始走下坡路嗎)。即使這個建議很好,利用經濟週期依然是個無法實施的建議。
如果工商界人士真的能遵照這個建議行事,那麼從一開始,壓根兒就不會出現經濟繁榮和經濟蕭條了。經濟之所以會出現兩極化的波動,正是因為就心理學而言,這個建議根本不可行。
在經濟繁榮時期,幾乎每個人都相信這下子可以海闊天空,無所限制,而在經濟跌落谷底時,每個人都相信這一回經濟繁榮再也不可能恢復了,會一直走下坡路,或永遠停在谷底,無法翻身。
如果我們一直圍繞著經濟週期思考,就會受這種心理所擺佈,無論原本的意圖有多好,經濟學家的分析有多高明,都會因此做出錯誤的決策。
那麼,企業一把手應該如何做出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的規劃?
德魯克給出了3種工具,他認為,無論目前經濟形勢如何,企業都需要藉助這類工具做3年或7年以後的規劃。
我們來一個個講。
首先,我們可以假定經濟總是會不斷起伏,而不需試圖臆測目前的經濟正處於經濟週期的哪個階段。
換句話說,藉著分析過去的經驗,找出預期可能碰到的最壞可能或最可能碰到的嚴重挫敗,並據以檢驗目前的經營決策。

如此一來,企業的決策就不必受制於對經濟週期的臆測。
這個方法無法告訴我們決策是對是錯,但卻能顯示其中所牽涉的最大和最小週期性風險,因此在評估企業必要的最低利潤時,這是最重要的預測工具。
這個分析策略,國內當屬華為運用的最為熟練。
2000年,華為全年銷售額達 220 億元,利潤 29 億元,位居全國電子百強第一名,形式一片大好。可就在2001年,任正非就發表了著名的講話《華為的冬天》。
當時,很多人並不信。2002 年,華為真的迎來了 “冬天”,任正非自述當時一度抑鬱,半夜哭醒,還賣掉了華為電氣應對危機。
自此,危機意識就刻畫在了華為基因裡。於是在2019年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被晶片卡脖子後,華為亮出了備胎計劃,多年研發的海思晶片一夜轉正。
也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華為在面臨一次次危機時,能夠在最小損失的情況下化解危機。
第二種工具比較不容易掌握,但功效更大。
這種工具是根據可能對未來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來制定決策,把考慮的重心放在過去已經發生且不具經濟意義的事件上,而不去預測未來;試圖找出影響經濟環境的基本因素,而不去猜測未來的經濟環境。
德魯克曾講過一個案例,有一家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決定在戰後轉行成為保險絲盒和閘盒製造商。
這個決定就是基於影響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1937~1943年,美國出現了新家庭日益增多的趨勢和人口結構的變化。
到了1943年,很明顯,美國的人口趨勢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即使人口統計專家的推論正確—他們預測高生育率是戰時的短暫現象,在戰後就會下降(這是歷史上最缺乏根據的輕率推測,仍然無法改變一個事實,新家庭形成率從1937年的低點開始大幅上升,遠超過蕭條時期的數字)。
即使新家庭形成率和人口出生率在戰後再度下降,這些新家庭仍然需要房子住。
除此之外,房地產市場已經停滯了將近20年,所以對於住宅潛藏了驚人的需求。由此可以得到的結論是,除非美國戰敗,否則戰後建築業必定非常興旺。
如果戰後美國發生嚴重的經濟蕭條,住宅興建計劃就會由政府主導。事實上,人口趨勢和住宅供需情況都顯示,興建住宅勢必成為政府對抗經濟蕭條的重要政策。

如果戰後美國經濟日益繁榮,而後來情況也確實如此,那麼房地產市場就會更加蓬勃發展,私有住宅會大量興建。換句話說,無論戰後經濟形勢是好是壞,住宅建設都會蓬勃發展。
企業正是根據針對這類已經發生而且預期會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所做的分析,決定是否跨入新行業。因此即使在做長期規劃時,企業經營者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他們其實不是在預測未來。
當然,人口結構只是其中一項基本要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的那段期間,人口結構可能是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但在其他時候,人口結構可能只是次要甚至不相干的因素。
不過,基本方法依然放之四海而皆準:找到過去已經發生過的非經濟性卻會影響經濟環境的事件,然後據以制定未來的決策。

比如,這兩年大家一直在探討的銀髮經濟、老齡化,其實也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
那麼,在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下,會產生什麼趨勢和商機?
1.背景概況
去年10月,民政部、全國老齡辦釋出了《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億人,佔總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億人,佔總人口的15.4%。
這是銀髮經濟的現實背景。
2.對傳統消費行業的影響
① 老年消費的六大新特徵
兜裡有錢了: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3億,養老金規模突破10萬億元,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增長60%。
花錢更瀟灑:本科及以上學歷老年群體佔比從2010年5%升至2023年18%,更願為品質生活買單。
健康排首位: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中老年營養保健品類目年增速超40%,智慧血壓計銷量三年漲3倍。
精神要富足:老年大學報名人數年均增長25%,旅遊平臺60+使用者年均出行3.2次,人均消費超萬元。
數字不掉隊:微信銀髮使用者超1.2億,移動支付使用率達78%,線上問診使用者年增速超300%。
專屬要定製:老年服裝定製服務訂單量年增120%,適老化改造需求覆蓋30%以上老舊小區。
② 傳統行業如何順應這個趨勢?
第一,零售行業

產品升級:比如推出無糖食品、助眠床墊、智慧藥盒等適老化產品。
場景再造:比如最佳化超市線路,在貨架增設老花鏡,方便老年使用者看清標籤。
服務創新:比如蘇寧推出"銀齡課堂",2000家門店提供手機使用教學服務。
渠道下沉: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線上購物平臺和App,提供配送到家的服務。比如京東到家推出長輩版,“手機下單、小時內送達”的消費模式頗受老人歡迎。
第二,旅遊行業
康養路線:比如設計溫泉理療、中醫養生類線路。
品質服務:比如攜程推出的"爸媽放心遊"專案,強調安全和服務。
智慧賦能:比如飛豬推出的AR景點導覽,提升老年遊客的旅遊便利性。
第三,娛樂行業
文化消費:推出適合老年人的文化演出、藝術培訓等活動。
教育市場:發展老年大學,推出興趣班,涵蓋藝術、科技、健康等領域。
數字娛樂:建立適合老年人的數字娛樂內容,比如糖豆廣場舞App,其使用者超8000萬,日均活躍使用者超1200萬。
3.給產業端帶來的機會
① “視人為人”的養老院
在中國,有些養老院為了“管”好老人,給老人帶上“安全帶”,把老人綁椅子上或床上。
為什麼?怕老人白天從椅子上摔,夜裡從床上滾,怕有危險。聽著挺善意,但這可不是“視老人為人”。
老人是老了,可沒傻。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把人綁床上,限制自由,你願意嗎?
在日本養老院,可不能把老人“約束”起來。日本的養老院有句話:約束,是為了解除約束。不能提交解除約束的計劃,是不能實施約束。
除此之外,中國有些養老院還會區別對待。有孩子的,照顧得好,怕孩子找麻煩。沒孩子的,可慘了,因為沒什麼後果。
但在日本,每個老人都有監護人。沒子女,政府給安排。監護人會定期來看老人,大事得和老人商量。這才是視人為人。這才是人類社會進化方向。
② 洞察老人需求,做到極致
老齡化這趨勢,誰都能看見,可趨勢本身不值錢。看見趨勢後,得深刻洞察顧客需求。

足力健創始人張京康說:老人,不是一個消費力差的下沉市場。老人,是一個需求獨特的差異化市場。
他這麼說,也這麼做。
足力健調研老人的鞋,還研究老人的腳。去公園、菜場、超市,甚至家訪,測上千雙老人的腳,找到老人穿鞋的獨特問題。
什麼問題呢?擠腳、磨腳、打滑。但光發現問題不行,得有解決方案。
足力健從七個維度分析老人腳型資料,然後解決問題。
-
設計更專業鞋楦
老人鞋得單獨設計鞋楦,比普通鞋寬,鞋頭更寬,才合腳,從而研發出更專業舒適的老人鞋。
-
填充更合理材料
鞋後跟設計了U 形跟,鞋墊後部翻起,海綿包腳跟,防磨。足弓有“足弓託”,分散壓力,走路不累,還防崴腳。
-
實現全方面防滑
年輕人鞋酷但不穩,老人鞋鞋底要大才穩。鞋頭有防撞頭,防絆倒。選鞋底材料得防滑又不能抱死,不然也摔跤。
這可不是研究鞋和需求了,是研究老人生理結構、生活場景、行為資料、日常習慣。這才是調研和研發產品的極致。
③ 商業向善,讓夕陽更美
未來中國,可能有3億老年人,有人說超三分之一人口都是老人。站老人角度想想,他們要什麼?70 後、80 後老了,要什麼?
老人精神上想要不孤獨、不脫節、不掉隊。這就得靠“商業向善”。

我們投身銀髮經濟,不應該只考慮怎樣賺錢,而應該無限接近老年人的生活,設身處地去思考怎麼做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好多人一提“銀髮經濟”,就想到養老地產、蓋房子蓋養老院。這沒錯,但想得不深。
老人是分段的,需求也分層。50 到70 歲的“前銀髮族”“活力銀髮族”,要的可能不是養老院,是保持健康和活力。
有一組資料:
老人一年買四次運動裝備,京滬阿姨一年出遊三次,老年大學報名是招生人數的四倍,面向老人教育機構有近十萬所。老人們會旅行、上大學、創業、再婚。
70 到 80 歲老人,身體有小毛病,要專業可穿戴裝置和輕度照護。
80 到 90 歲,身體不好常生病,要專業醫療資源。
90 歲以上,可能迎來“百歲人生”,有的生病去世,有的壽終正寢。他們要臨終關懷,一個慰藉。需要有人要告訴他們,如何優雅地與這個世界告別。
老齡化來了,需求機會不一樣。多大機會?
超過20萬億的市場。
這就意味著得有更專業的商業力量加入。我們要思考改進的還很多。
比如有沒有“老年版閒魚”?有沒有老人專屬社交平臺?有沒有老人興趣學習平臺?商業中心能不能適老化改造,成老人聚會首選?
儘管基本要素分析是我們手邊所能擁有的最佳工具,卻離完美還有一大段距離。因為我們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在未來一定會發生。
即使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確實發生了,我們仍然無法預估發生的時間。
因此,我們絕不能單獨運用基本要素分析法,還需要有第三個降低預測風險的工具加以檢驗:趨勢分析,這也是今天普遍採用的方法。
基本要素分析試圖探究未來的事件為什麼會發生,趨勢分析問的問題則是有多大的可能和會多快發生。
趨勢分析所根據的假設是:經濟現象。例如家庭用電,或平均每1美元的家庭所得有多少花在壽險上,是長期的趨勢,不會很快改變或變幻莫測。
這種趨勢可能會受到週期性波動的干擾,但經過長時間後,終將恢復原本的走勢。拿統計學家的術語來形容,“趨勢曲線”會是一條跨越10年、15年或20年的“真實曲線”。

所以,趨勢分析就是要找出關於企業發展的特有趨勢,藉著趨勢,企業在制定長期決策時,不需要太在意短期的經濟週期。
而這次全國兩會結束後,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趨勢,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1.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① 新興產業
商業航天:推動衛星網際網路、火箭發射等產業鏈完善,2023年市場規模達6582億元,重點佈局北京“南箭北星”、上海衛星製造、海南發射場等區域。
低空經濟:涵蓋無人機物流、低空旅遊、應急救援等場景,2023年市場規模5059.5億元,預計2026年突破萬億元。
政策支援安全監管與規模化發展,如廣東、湖南等地試點低空飛行器公共安全管控平臺。
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深化自動駕駛、車聯網技術應用,2023年全球銷量超1400萬輛,中國佔比超60%。政策延長購置稅減免至2027年,推動充換電網路覆蓋90%縣域。
新一代資訊科技:5G規模化應用加速,工業網際網路與算力資源最佳化協同,目標打造國際競爭力數字產業叢集。

② 未來產業
生物製造:以合成生物學為核心,開發生物基材料替代化工原料,預計2033年市場規模達2萬億元。重點突破菌株構建、生物煉製技術,推動醫藥、農業領域應用。
量子科技:量子科技是當今科技領域的前沿方向,涵蓋了量子計算、量子通訊和量子測量等多個重要分支。
《國家和商業的量子技術:現狀和未來》報告稱:全球量子通訊市場規模到2035年將達到200億美元,其中主要份額來自裝置和基礎設施。
具身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形機器人,作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足以彰顯其重要性和發展潛力。在技術層面,目前重點要突破關節控制、感應器整合等核心技術。

宇樹科技推出的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產品,在春晚大放異彩;優必選則在教育、服務等領域大力推廣人形機器人,讓機器人走進學校、商場等場所。
6G通訊:6G被定位為低空經濟與商業航天的技術底座,政府提出“最佳化算力佈局”,“加快衛星通訊研發”,支援空天地海一體化網路。未來,6G 通訊將廣泛應用於智慧網聯汽車、無人機物流等領域。
腦機介面與光子技術:腦機介面技術致力於實現大腦與外部裝置的直接通訊。
以強腦科技為代表,他們在腦機介面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推出了一系列腦機介面裝置,用於醫療康復、神經科學研究等領域。
而光子技術中的光子晶片具有高速、低能耗等優勢,在資料中心、通訊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2.改變全球商業格局的18個賽道
去年第四季度,麥肯錫釋出了一份報告:《The next big arenas of competition》(下一個重大競爭:改變商業格局的行業領域)。
這份報告用200多頁的篇幅,詳細分析了未來最有可能改變全球商業格局的18個賽道,並預測2040年,這18個賽道將實現29萬—48萬億美元的收入,貢獻18-34%的全球GDP增長。
① 電商
麥肯錫預測,到2040年,電商在全球零售收入的佔比,可能會到27%-38%,目前大約有20%。
電商行業的增長點,在於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擴充套件,或者是發達國家中新品類的增長,比如醫療保健,或者是珠寶和手工藝品等,更有“情緒價值”的產品。
因為它們,更容易透過敘事的方式,在社交電商銷售。全球範圍來看,無論是電商平臺的獲客,還是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還會大機率迎來大量投資。
② 電動汽車
無論在乘用車還是商用車,電動車的份額還會提升。麥肯錫判斷,電動車在全球乘用車銷量中的佔比,會在2040年超過50%。
電池技術的突破,智慧演算法的革新,也都將會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無論是電動車企業還是傳統車企,都會加大研發投資。
③ 雲服務
世界正在變得更加互聯,這就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儲存和計算能力要求。新的AI產品,更需要大量的算力。
根據麥肯錫的分析,該行業的收入從2005年到20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有17%,未來幾十年,大概也會以類似或者稍緩的速度增長。
④ 半導體
半導體,是數字世界的基石。很多領域的需求,都會推動半導體行業的快速增長。

比如,計算和資料儲存、汽車、通訊和工業電子。麥肯錫預測,半導體行業,未來十幾年會持續6%-8%的年複合增長。
⑤ AI軟體服務
AI發展太快,麥肯錫特地把它單獨列成了一個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正在使用AI助手。AI企業,也正在進行軍備競賽,打造最先進的基礎模型和應用。
⑥ 數字廣告
數字廣告,就是透過搜尋、社交和媒體,進行廣告服務。從全球來看,隨著上網的中產階級增加,每人上網的時間增多,數字廣告的商業價值正在持續擴大。
演算法的不斷進步,也提升了平臺定位客戶和追蹤廣告成本的能力。但平臺之間,為了爭奪使用者的注意力,又必須加大投資,做出最能吸引使用者的內容。
⑦ 流媒體影片
因為用於獲客和內容製作的投資不斷增加,流媒體平臺或許要尋找更多盈利方式,進行自我革新。
大量發展中國家,或許會為流媒體的內容訂閱和廣告收入提供增量。
麥肯錫預測,2040年,訂閱長影片服務的家庭數量,可能會突破10億。
⑧ 共享自動駕駛汽車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未來,我們可能不需要再買車了。只不過,這個未來可能會慢一些。
根據麥肯錫的預測,2040年,共享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佔據共享出行25%到51%的收入。
⑨ 太空
不管你願不願意,不久後,我們的世界可能就要進入太空經濟時代了。在SpaceX之前,航空業基本上被認為是一種生產“一次性”奢侈品的行業,成本極高。
如今,連重型火箭也可以分級“可回收”。直到,像飛機一樣實現“航班化”。
⑩ 網路安全
根據麥肯錫資料,2020年,網路犯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9500億美元,間接損失可能要到4-6萬億美元。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網路安全,加大投資力度,提高網路安全支出。
⑪ 電池
電池,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過去幾十年,電池的能量密度(能量和重量比值.增長到了大約三倍於之前的水平)。全球的能源轉型,推動了對電池的需求。
比如,電動汽車的發展,儲能的發展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的持續增長。根據麥肯錫預測,2040年,電動汽車在整個電池市場的佔比可能會超過80%。
⑫ 電子遊戲
麥肯錫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可能有40%的人口成為電子遊戲玩家。移動遊戲和雲遊戲的新模式,讓遊戲的遊玩過程,變得更快更簡潔,推動了市場大量增長。
免費網遊正在給遊戲廠商帶來大量收益,3A遊戲的支出,也開始越來越高。2025年釋出的3A遊戲預算,已經達到了2億美元。
⑬ 機器人
機器人在舞臺上秧歌一扭,成了焦點。AI來了,珠聯璧合。對於機器人而言,它長出了腦子。

對於AI而言,它有了身體。所以人形機器人如今被業內寄予厚望,期待它們成為“終極智慧體”。
未來,可能每個人都有一臺機器人。
⑭ 工業和消費生物技術
隨著編輯基因等技術突破,生物技術將會在如農業、替代蛋白(人造肉、蛋、奶、消費產品和服務、生物材料等領域加速應用)。
⑮ 模組化建築
在工廠預製好各種模組,到了現場再拼起來。這種生產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建築的生產效率。全球來看,住房短缺和房屋較貴的問題還是很多。
模組化建築雖然在日本、北歐一些勞動力成本比較高的地方已經廣泛應用,但在全球的普及程度還是差了些。
⑯ 核裂變發電
更安全、更小型的模組化反應堆,為補充可再生能源帶來可能。在2023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20多個國家承諾到2050年,把核能產量提高兩倍。
⑰ 空中交通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和配送無人機,會是這個領域的重大技術變革。目前,已經出現未來增長的早期跡象。但是,還是要看各國的監管和認證進展。
⑱ 治療肥胖症及相關病症的藥物
根據報告《World Obesity Atlas》(世界肥胖症地圖集.估計,肥胖症的患病率,可能會從2020年的15%上升到2035年的24%)。所以,如果有確實安全可靠的減肥產品出現,大機率會獲得巨大的收益。
總而言之,趨勢分析非常重要,它可以拿來檢驗基本要素分析的結果,但是也不能單獨運用這個工具,以免變得盲目依賴過去的經驗。
企業真正的安全保障,是未來的管理者。

即使有了這些改進後的方法,關係未來的決策仍然只是預期而已,很可能出現猜錯的情況。因此任何經營決策都必須預先做好改變、調整或補救的準備。
針對每一個經營決策,管理者都必須預做充分準備,儘可能將未來打造成預期的模樣。
否則,就算預測未來的技術再高明,經營決策都不過是一相情願的如意算盤,和所有根據長期預測所做的決定一樣,將走向不可避免的下場。
具體來說,今天的管理者必須有系統地為明天的管理者做好準備。
明天的管理者能夠調整今天的決策以適應明天的環境,能將理性推測轉變為紮實的成就,讓明天的環境更適合今天所制定的決策。
參考資料:
1.《管理的實踐》 德魯克著;
2.《2.97億中國人,老了》,筆記俠;
3.《2025,銀髮經濟,十大機會》,筆記俠;
4.《麥肯錫報告:未來的18個風口行業》,劉潤。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