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若做好這件事,將是一舉多得的德政

當一個社會能透過合理的分配,讓那些底層民眾、缺乏保障的人同樣有基本生活保障,那麼,將會激發一個數量龐大群體的消費潛力、創造潛力,進而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
中國若做好這件事,將是一舉多得的德政
文/鄧峰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分析國內面臨的問題時,認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為了解決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2025年各項工作第一位。
在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下,中國若能重點提升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讓城鄉底層老人有基本生活保障,那麼,將能起到擴內需、穩增長、促公平的積極效果。
3月23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表示,總的來說,中國當下面臨的是一個增長方式轉型問題,要由以往的投資和出口為主驅動的經濟轉向創新和消費為主驅動的經濟,消費結構性偏差的短板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解決好了就會轉為重要的機遇,就能提供或許並不亞於房地產曾經提供的增長動能,從而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中速增長提供支撐。
(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攪動世界市場的背景下,擴大內需的意義愈發凸顯。)
劉世錦認為,中國消費佔GDP的水平與國際水平相比,尤其是與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近20個百分點的差距。在他看來,造成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總體偏低,且內部差距很大,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平均每月的養老金大概是6000元人民幣左右,但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95%是農村居民,他們月養老金僅220元人民幣。
劉世錦表示,解決消費比重過低問題,把終端需求提到合理水平,就有了經濟執行的源頭活水,經濟全域性才能活躍起來,諸多由於終端需求不足引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他建議,如果拿出刺激政策資金5000億元人民幣,那麼每個月農村居民領的養老金就可以由200多塊人民幣增加到400塊人民幣,大體上翻一番。他說,農村居民作為生活水平最低的群體,其消費傾向較高,約為0.8,加上宏觀經濟分析中的消費乘數效應約為1.5,如果這個群體的養老金支出能夠增加1萬億元人民幣,就可以拉動GDP增長約1.2萬億元人民幣,對穩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關於這點,筆者多次寫過,在中國提出“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新發展格局,越來越需要擴大內需的今天,在公平日益影響人心向背的現代社會,中國應該設法在5年時間將城鄉居民的基礎養老金從目前的100多人民幣到300多人民幣之間逐步提升至500元人民幣到1000元人民幣之間,具體可以參照不同地方的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總之要給最弱勢的群體進行兜底,讓他們能在所生活地方老有所養。
中國早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改革開放以來,數億人告別貧困,大量的人過上現代、便捷、殷實的生活。但與此同時,中國依舊是最大發展中國家,仍然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他們的生存窘境亟待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中國有著悠久的尊老傳統,但目前1.7億老年人領取的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只有123元人民幣,今年“兩會”僅增加20元人民幣。領取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的老年人本就大多屬於城鄉底層,靠少得可憐的養老金根本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這與尊老傳統、公平價值、城鄉底層民眾長期的辛苦付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巨大進步不符。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發展都依賴於從農村提取農業剩餘來補貼城市工業發展,大量農民的辛勞付出是全社會不應忽視的基本事實。改革開放初期大批農民工進城務工,他們接受低工資,在艱苦環境下支撐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現如今,無論是當年的農民還是第一代農民工,都已經老去。然而讓人感到心酸的是,相比於那些可以享受生活、四處旅遊的退休人員,大量年老的農民、農民工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退而不休,他們希望改善生活的消費需求被現實嚴重壓抑。
無論是世界第一的製造業產能還是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都在說明中國已經強大起來,具有條件給那些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跌倒落後的人、競爭失敗的人、缺乏保障的人進行兜底,讓全民共同分享國家進步的成果。這既關乎社會公平,影響人心向背,又是中國經濟轉型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當一個社會能透過合理的分配,讓那些底層民眾、缺乏保障的人同樣有基本生活保障,那麼,將會激發一個數量龐大群體的消費潛力、創造潛力,進而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
鄧小平說過:“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從現在開始,如果中國儘快把城鄉底層民眾的養老金增長到合理區間,相信會是一舉多得的德政。

(美國何以至此?選舉民主怎麼了?不妨讀讀這本書)
END
推薦閱讀

民主燈塔正在破裂,美國何以至此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