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青少年沉迷嗑藥,“復吃”上癮堪比海洛因!家長卻一無所知….

文/精英說
微訊號:elitestalk
前段時間,社交媒體平臺上一則有關青少年心理問題諮詢的求助影片引發了廣泛討論。
影片中,一位16歲的女孩因情緒問題被醫生診斷為雙向情感障礙(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表現出明顯的躁狂和抑鬱發作),服藥期間又被發現過量服用成癮性藥物(OD),且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為了不讓女兒誤入歧途,女孩的母親震驚痛苦之餘,只能加強管束、沒收手機,卻在孩子的手機裡發現了更多觸目驚心的內容,兩方爆發了激烈的衝突,親子關係緊張……
抖音影片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影片中諮詢師和女孩母親的對話提到了很多大眾不太熟知的名詞,比如“OD”、“中Y”、“中焦”等等,評論區很多家長一邊聽一邊問,瞭解後才驚覺,原來我們已經離孩子的世界太遠,很多危險都在悄然滋生,而我們恍然未覺……
藥物成癮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很早之前精英說就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辛巴威的年輕人喝止咳糖漿上癮,當地吸食這種“軟性毒品”的年輕人佔比50%,大街上到處都是止咳糖漿的空瓶子,他們沉迷其中,終日渾渾噩噩、無法自拔。
可怕的是,近10年來,這樣的藥物成癮現象在我國青少年之間也開始變得普遍起來。
僅北京一家醫院戒毒治療科的診室,從2016年的第一例患者開始,至2017年收治服用“鎮咳藥”成癮者為50多人,到2018年達到100多人,之後逐年以百位數字增長……
圖片來源:Pexels
01
藥物濫用,青少年踏入迷途深淵
19歲的季雲第一次超量服用右美沙芬(一種常見鎮咳藥)是在2023年的5月份。當時她在短影片平臺上偶然看到分享,可以藉助服用右美沙芬“逃避現實”、獲得快感,她便偷偷買來嘗試。
然而在接下來的2個月時間裡,她的服用劑量從12片飆升至48片,根本無法控制,最後因用可樂送服60片右美沙芬後失去意識,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洗胃。
醒來的季雲感到恍若隔世,她內心後悔又慶幸:“因為耐藥性,當時右美已經滿足不了我了,就像掉下去就爬不上來的深淵”,而這樣的痛苦,自己“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圖片來源:Pexels
同年6月份,黑龍江省安達市一位14歲的初中生因在課堂上吞下30片處方藥卡馬西平(一種精神類藥物)後陷入暈厥,被緊急送入ICU搶救。
醫院檢查後發現,孩子的身上出現好幾種併發症,不但有高乳酸血癥、低鉀血癥、血管舒張性休克,還有肺部感染、肝功能異常,屬於嚴重的藥物中毒!
後續經過了47個小時的緊張搶救和兩次血液迴圈,才終於脫離了危險。
圖片來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這些濫用藥物的孩子把自己的行為稱之為“OD”。
所謂OD是英文單詞overdose(過度服藥)的縮寫,指的是非醫療目的,反覆、大量使用具有依賴特性藥物以獲得精神上的麻痺的行為。

透過藥物作用,追求更刺激、更輕鬆快樂的精神狀態,其本質更像是一種

“吸毒行為”

,而這種現象在青少年之間已經相當普遍,很多孩子“嗑藥”長達一年多時間,家長卻一無所知。

小女孩靈靈4年前被確診為抑鬱症,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服用抗抑鬱藥物,但她的父母認為“是藥三分毒”,在服用1個月抗抑鬱藥物之後就擅自讓她停了藥,寄希望於孩子自己調節心態。
然而斷藥後的靈靈開始失眠,各種情緒問題也紛至沓來,甚至有了自殘行為。
一次偶然,她在刷貼吧時得知右美沙芬能讓腦子輕飄飄的,忘卻壓力,甚至產生幻覺,她就一口氣吃了10片:“當時有一種釋放感,心理沒那麼大壓力了”
在這之後靈靈就開始持續服用,她在網路上下單購買,收到快遞第一時間就把白色藥片取出來,放進提前準備好的維生素C藥盒中,而她的父母從來沒有發現過……
02
難以戒除,“復吃率接近海洛因”
在隱秘的網路世界裡,除了有大批次未經有效稽核的“誘導性”影片,還潛伏著各種論壇、圈子,以及更隱秘的“OD交流群”,大量濫用藥物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討論經驗感受,並分享其他可濫用的藥物。
群裡還會有所謂的“前輩”手把手帶新手體驗OD,告訴他們每種藥物至少要O多少片才能達到效果,哪些藥物搭配服用效果更佳……
一些藥販也趁機隱藏其中,引誘青少年嘗試上癮,由此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
很多孩子一開始只是好奇,卻自此踏進迷途。
圖片來源:Pexels
然而藥物濫用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些孩子們根本無力承擔。
大量服用右美沙芬,雖然開始會產生精神上的愉悅感,但精神混亂、興奮、緊張、狂躁等不良症狀也會隨之而來。嚴重時還會造成人體臟器損害,甚至呼吸驟停、心臟衰竭。 

更可怕的是,濫用藥物者通常不會只吃一種,而是多種藥物混用,風險極大。

這類藥物一旦成癮,和毒品幾乎沒有區別,會產生很強的依賴性,很難透過自己自控力戒除。
根據北京高新醫院戒毒治療科主任徐傑和同事們半年回訪的記錄顯示,康復出院的患者中,某類入門級“鎮咳藥”服食者的復吸率達到89%,與海洛因接近。
有人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OD體驗,副作用明顯
2023年4月,一個名叫安琪的女孩在網上釋出了一則影片,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了藥物濫用的真實經歷和感受,希望勸誡更多的少年迷途知返:“濫用藥物後,你的快感閾值會發生改變,(以前)開心的事情也不會再讓你開心了,在那之後你的生活中就只有藥物。”
很快這則影片就吸引了很多人留言,其中一條評論這樣寫道:永遠不要相信意志力這個東西,不能碰的就一次都別碰。
此前右美沙芬並不是處方藥,在藥店、外賣平臺上隨時都能買到,但由於近年來青少年濫用現象高發,在今年5月,國家將其納入了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嚴加管控,濫用和不合規販賣都是違法行為。
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的提問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一般藥物成癮的青少年都有自己的“買藥圈”和固定的購藥渠道,“微商”等較為隱蔽的網路銷售新業態也成為了成癮性藥物交易的溫床。
並且一種藥物被管控,他們也會轉而尋找其他的藥物作為替代品,很難杜絕……
03
超量服藥,本身就是一種自殘
很多濫用藥物的年輕人,本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在小部分青少年的眼中,超量服藥本身就是一種自殘行為。
一位曾過量服用右美沙芬史的高一女生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自己本來就患有精神分裂的疾病,甚至多次產生自殺的念頭。
在一次和病友的交流中,得知大量服用右美沙芬會獲得短暫的快樂:“右美沙芬很苦,但這種苦遠比不上我心裡的苦。吃完暈乎乎的,什麼都不用想了。”
圖片來源:Pexels
治病救人的“良藥”成了使人上癮的“毒品”,背後的關鍵還是“人的問題”,是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出了問題,更深層次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
首先是家庭功能的缺失:
現在的孩子大多物質生活富足,因此他們對精神世界的需求也就更多。但很多父母忙於工作,把關注點放在了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上,缺少了足夠的陪伴和情感交流。家長的疏於溝通、過度控制或是家庭暴力等行為,都有可能導致青少年缺乏歸屬感、內心空虛,轉而利用藥物逃避現實,尋求“快樂”。

發現和正視家庭問題是個痛苦的過程,這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著撕開結痂的傷口,每個發現都是沾血的棉籤,但只有在清創的刺痛之後,受傷的肌膚才能迎來新生。

圖片來源:Pexels
除了家庭關係的影響,家長們還要多關注孩子的日常心理變化。在學校這個天然的社交場,很多孩子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同樣可能獲得壓力。
由於青少年與其同伴群體擁有諸多相似性,並且對同伴參照群體的信任度極高,受到同伴“示範效應”影響的程度也更深。
一些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還會在他們的小圈子裡追捧“病態”的生活方式,視之為“潮流”,並將這種意識傳遞給其他人……
社交媒體上的博主發文
由於這些成癮性藥品十分常見,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存在過量服用的行為,更不會把孩子和“吸毒”聯絡在一起,從而放鬆了警惕。
藥物濫用的誘因多種多樣,單純依靠對特定藥物的管制其實很難杜絕此類現象,我們為人父母也需要與時俱進,去主動發現孩子的精神需求,培養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力,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真正的精神方向和支撐點,只有這樣才能填補內心的空白,對外界膨脹的資訊有清晰的判斷,真正像父母最初希冀得那樣:
“開心快樂,健康成長”!
本文系授權釋出,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釋出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