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披著一件破雨衣,卻成了今年最大的頂流

“在家是老么,出門喊我喪彪!”
最近,央媽一條影片爽翻全網。
前段時間,巴巴羊和阿三打架,咱家出口的殲10C順利擊落了法國陣風戰鬥機。
喜歡開戰鬥機的朋友都知道,陣風可謂是全歐洲最高階的戰機,更被稱為歐洲航空工業巔峰之作。
而殲10C,在航展上是這樣的:
是這樣的:
孩子天天裹著塊塑膠布,蹲在角落裡避雨。
沒有J20的隱身,也沒有J16的載彈量。
ta只有一個平平無奇的特點:戰績可查。
作為一款誕生於1998年的老戰鬥機,網友為其舉了一個很妙的例子:
宗門掃地27年,一朝下山歷練,碰見達索宗門陣風老祖,些許緊張,趕緊開啟師父送的錦囊,只見上面4個大字:
“下手輕點”
然而,一張老照片,卻讓所有人鼻頭一酸:
地上的盆,車上的飯,滿是破洞的爛背心。
照片中的人,就是當年殲10的研究人員。
篳路藍縷四個字,此刻具象化了。
1982年冬天,52歲的宋文驄接到了一通電話:
中央下令自主研製新一代戰機,在北京召開方案研討會。
由於前期準備充足,會上,宋文驄僅用15分鐘,一個“鴨式佈局”模型,讓全場眼前一亮。
上級領導指示他把方案細化。
但這可是造飛機啊,方案完善起碼得一年半。
領導:不行,一年。
宋文驄:一年就一年!
回憶艱苦,宋老笑了。
但難關險阻,剛剛開始。
短短一年,團隊做了10000+次風洞試驗。
沒有數字化裝置,就靠人手一個個定點。
師傅們帶著銼刀、磨子,現場改。
方案通過了,問題卻更多了。
按照慣例,研究新機型,30%是創新,70%是繼承原有的基礎。
“殲10的創新超過了60%。”時任J10飛機行政總指揮劉高倬說道。
最挑戰的數字技術,在80年代的中國,別說經驗了,連基礎知識都要重新學。
學就學!
從設計師到基層小年輕,邊學邊幹,硬著頭皮上。
最爭議的電傳飛控系統,研究所領導不同意:太危險了!
國外的電傳飛控戰機,都出現過機毀人亡的事故。
宋老聽完,卻立即表示:幹。
“要做,就要比他更先進更好。”
那是屬於中國人的心氣。
日復一日,廢寢忘食。
“人在興奮的時候,是不會累的。”黃佑回憶道。
你無法想象當年的他們有多“狠”。
殲10有大量整體結構件,形態複雜,精度高達毫米級,以往傳統機床無能為力 ,只能靠數字加工技術。
沒有啊,怎麼辦?
錢應璋主任就和計算機整合製造課題組專家聯手。
一邊設計,一邊試驗,一邊製造。
不僅解決了技術難題,還順利造出了“亞洲第一框”。
老專家聽完都冒汗:你那麼大膽?你不怕失敗?
錢應璋堅定道:我不能失敗。
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是難關,小到一個連線件都要成立專家組去攻克,無疑需大量的資金投入。
不夠啊,怎麼辦?
成飛利用空閒的生產線製造摩托車、洗衣機等產品,湊足經費。
殲10首次使用整體油箱,管道複雜,空間狹小。
只能靠小個子的工人鑽進去安裝,白天干完晚上幹,一週下來鞋底全部磨爛,十個腳趾都漏在外面。
但苟德生笑道:“我興奮得睡不著覺。”
1997年,殲10總裝成功,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親臨現場。
朱育理總經理回憶,老爺子一邊說著太好了,轉過頭已是滿眼淚花。
這一幕總讓人想起那張老照片吧——
1980年,劉華清將軍赴美考察,踮著腳看美國的軍備。
現在,我們也有自己製造的飛機了!
終於,到了殲10首飛的日子。
萬眾期待,萬分緊張。
時任中航工業主任工藝師李鳳山回想其首飛簽字時,依然哽咽。
試飛員雷強更是留下了那句話:
“就是摔,我也會想辦法給你摔到跑道上。”
1998年3月23日,是時候出發了。
沒有盛大陣仗,殲10飛機總工程師薛熾壽騎著一輛破腳踏車送行。
早已放手一搏,雷強堅持不給醫生量血壓,生怕超標了不能飛行。
引擎聲起,風捲塵埃。
航天之夢,一飛沖天。
落地時,鮮花似錦,歡呼一片,攝影師卻拍下了最刻骨銘心的一幕:
所有設計師和試飛員雷強,都在抹淚。
太不容易了……
後來,殲10有了一個特別的名字:爭氣機。
那天,總工宋文驄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首飛日:3月23日。
接下來,就是無數次的試飛、排查,再試飛、完善。
試飛員要為戰鬥機飛出各種操作邊界、高度、速度、過載、攻角、迎角。
著名試飛員李中華還飛出了從10000m高空俯衝到1000m的極限操作。
雷強自豪道:“我們越危險越要上。”
“因為試飛,就是為了試出餘地。”
“把餘地留給部隊。”
透過高強度的試飛,一共排查出了1000多起改進細節,卻從未發生一起重大事故。
2003年,殲10提前交付給部隊。
若按從立項計算,ta那年18歲。
那也是一個夢的成年。
沒有完備條件,我們就圍著木桌,眾志成城。
沒有現成技術,我們就邊學邊做,背水一戰。
沒有一步登天的神話,沒有輕而易舉的劇本。
只有數十年,幾代人,傾盡此生付長空。
2016年,“殲-10之父”宋文驄與世長辭,終年85歲。
同年,殲20量產機,成功首飛。
這就像一場永遠不停的接力賽。
無數工人、設計師、試飛員、維修人員,有名的,無名的……
年輕的人們看到榮譽與鮮花,老去的前輩完成著使命和夢想。
不斷更替,生生不息。

網上有這樣一張老照片。
數十位設計師站在殲10旁邊,帶著笑,插著腰,驕傲地看著鏡頭,又像是隔著時空驕傲地看著我們:
年輕人,感覺如何?
爽不爽啊?
撰文、編輯/ 快樂小神仙
圖片來源/網路、《兵器面面觀》“殲-10”戰鬥機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下小IN
每天會分享INS新資訊
長按新增訂閱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