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解局
來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關注的,除了關稅大戰,恐怕就是南亞戰事。
#印度 、#巴基斯坦 “兩虎”相爭,但誰會料想到,最後大出風頭的竟然是:
來自中國四川的神秘力量——#中航成飛 ,低調地成了這次事件裡最大的贏家。
怎麼回事?
4月22日,印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 旅遊勝地發生槍擊事件,3名武裝分子向人群掃射,造成26人死亡、17人受傷,成為20年來該地區最嚴重針對平民的襲擊。
印度就指責,是巴基斯坦支援的“抵抗陣線”(TRF)策劃了這次襲擊。
#印度 態度很強硬,要“以牙還牙”。在5月7日凌晨,印度發起“辛杜爾”(Sindoor)軍事行動。
結果,誰也沒想到,氣勢洶洶的印度空軍竟被巴基斯坦打下來5架戰鬥機和數十架無人機。
看起來#巴基斯坦 和印度國力有數倍差距,怎麼變得如此神通了?

網傳印空軍被擊落的戰機殘骸
這裡不得不說到成飛。
一些事和一些人永遠值得被銘記!今天的文章略長,希望各位能耐心讀完!

霜刃初試
5月7日,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伊沙克·達爾 (Ishaq Dar)在議會發言時透露,巴方在當天凌晨的“短暫空戰”中,使用了#殲-10CE 戰鬥機對抗並擊落了印度空軍的5架戰機,其中包括3架法制“陣風”戰鬥機,而“陣風”曾號稱歐洲最強戰鬥機。
巴方媒體還報道說,在5月10日的戰鬥中,印度一套價值約15億美元的#S-400防空系統 也在印度旁遮普邦阿丹普爾(Adampur)地區,被#JF-17 戰鬥機擊毀了。
儘管印度連連否認,但全世界已經瞠目結舌,“陣風”先不提了,難道先進的俄製防空系統在印度手裡也防了個寂寞?
據專業人士分析,5月7日凌晨的空戰中,印巴雙方動用125架戰機激鬥1個多小時,而且戰機都約束在克什米爾各自控制的區域,並未越界。
人們在印度旁遮普邦發現了疑似#霹靂-15(PL-15E)導彈的碎片,很明顯巴方是在160公里外超視距的射程中發射並命中目標的。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在議會發表講話時,激動地拍桌:誰說印度比我們強?臺下眾人一起跟著拍桌,難掩激動心情。
而巴基斯坦人上一次激動得拍桌子,是在2003年8月25日的成都,那一天,中巴合作的“梟龍”戰機首飛。

● 左圖:2003年巴基斯坦代表在成都,見證梟龍原型機試飛時,激動拍手,右圖:5月7日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在議會激動拍桌
因為,這次大放異彩的巴空軍兩款戰鬥機,殲-10CE正是中國國產殲-10C的出口版本,JF-17在中國的名字叫“梟龍”FC-1。
今年年初剛完成重組的中航成飛,市值大漲超40%,帶動大A軍工ETF飛昇超5%,全世界震驚。
為了這一天,在四川成都有一群人跑了四十年的接力賽。

● 巴基斯坦空軍裝配的J-10C

改變國運的15分鐘
1981年年底,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向鄧小平建議:開始搞新一代殲擊機,預計初期投資在5億元。
當時,美軍先進的三代戰機F-16A在1978年8月首飛,次年就開始列裝軍隊。法國達索公司的#幻影2000 原型機也在1978年夏季法茵堡航空展中大放異彩。
形勢所迫,鄧公批示“新殲專案較為重要,前期投資5億左右,目前花錢也不多,擬同意”。
1982年2月16日,還沒出農曆正月,一場高度機密但規模很大的會議在北京海運倉的解放軍總參第一招待所召開,而這場會議就是專門討論新型戰鬥機研製方案的評審論證會,參會141人。
作為共和國長子的#沈飛 ,拿出了殲-13方案,洪都航空(現南昌飛機制造廠)也給出了強-6衍生方案。
這時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成都611所)剛剛成立11年,還正在攻關殲-7III,#宋文驄 等四人作為611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高規格的會議,但只是被通知來參與意見評審。
原本,強-6並不被看好。
然而也許就是天命所歸,航空工業部軍機局的領導在會後突然找到成飛總設計師宋文驄,說希望讓611所也講講自己的方案,並給他們爭取了15分鐘的發言。
正是這傳奇到載入史冊的15分鐘,讓只有幾張明膠片(類似明膠版畫)做展示的宋文驄,從世界戰鬥機發展格局講到未來空戰形式,講到新型的#鴨式氣動佈局 和其他技術細節,讓在座所有領導和專家為之震驚。
1982年4月,北京再開評審會,這次宋文驄有一整天的時間闡述他的方案。
他力推的鴨式氣動佈局,讓飛機形狀像鴨子一樣,沒有水平尾翼,機翼前面有個水平小翼面,能讓飛機有更好的機動性。

● 殲-10採用鴨式氣動佈局
1982年5月,國防科工委正式批覆,鴨式佈局方案獲勝!任務正式給到成都611所和132廠(成飛集團前身),前者負責論證、設計研發,後者負責生產製造、總裝,“#10號工程 ”啟動。
1986年7月14日,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愛萍 將軍簽發任命書,宋文驄為新殲(殲-10戰鬥機)總設計師,那年他56歲。

● 宋文驄和殲-10早期模型
但真走上這條路,才知道什麼叫“一波三折、道阻且長”。
首先,是國家當時工業產業底子實在薄弱。
中國當時的現狀是怎樣的呢?1978年粗鋼產量為3178萬噸,同年日本的產量為1.19億噸,這一年日本的汽車產量(約1100萬輛)更是中國74倍。
80年代初,全中國可用的計算機全部集中在科研軍工院所,速度最高每秒百萬次級別,卻也只有可憐的兩三千臺。相比之下,#喬布斯 的Apple II的銷量在1983年達到峰值,一年賣出100萬臺。
至於導航通訊,當時還主要依賴類比電路和無線電技術,尚未進入數字化階段。工業設計仍以手工繪圖和經驗為主,缺乏系統化的設計流程和工具。
競標失敗的殲-13方案,本來是當時啟動最早的三代機探索,雖然體現了“跨越式發展”的野心,卻因為設計製造不足、發動機技術路線搖擺、火控系統落後整整一代等問題而擱置,最後被拋棄,實屬無奈之舉。
到殲-10啟動時,宋文驄的團隊依然沒有一臺計算機,甚至沒有像樣的實驗室,在成都40多度高溫的倉庫裡,吹著搖頭扇、穿著背心褲衩,硬生生用手畫出6.7萬張設計圖紙。

但說到底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時國家還是太窮了。
根據美國政府1977年的報告,F-16的研發合同金額為4.42億美元,約合今天的20億美元。
在鄧公最早對“10號工程”批示中,啟動資金只有區區5億元人民幣。後面漲到40億,但要分到10個分系統、上百家研製單位頭上。
有人說,這是5分錢想上長城,車票都買不起。
當時的大政方針就是“要先讓步經濟建設”,1979年以後,當時我國的國防開支開始下調,從1979年佔GDP的5.48%一路降到1986年的1.95%。
對“10號工程”的資金支援,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有限的國家預算甚至在到底是自研還是直接採購蘇-27SK(但也成了後來殲-11的原型)之間來回搖擺。
軍工廠搞副業也成了一時風氣,許多雖然詭異但口碑極佳的民用產品也是這個時候誕生的。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成飛牌洗衣機 ”橫空出世,一度成為拳頭產品。據說還是後來殲-20的總師、宋文驄的徒弟楊偉親手設計的。
當時的宋文驄,如果沒有科研崗位補貼,工資也只有200塊,一度下班後要靠擺攤賣麵條維持生計。
兩件事讓情況出現加速,一是1987年#劉華清 將軍視察成飛,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援,資金情況改善。
二是#海灣戰爭 過後,全世界為新型戰爭模式所震動,“10號工程”從資源到資金都開始提速。

● 宋文驄向劉華清彙報殲-10方案
1997年10月,第一架殲-10原型機終於組裝完成。
1998年3月23日14時28分,說出“摔也要給你摔到跑道上”的英雄試飛員雷強點火、滑出、加速、升空,18分鐘後穩穩滑落在跑道上。
歷史,就此改寫。

●試飛成功後,宋文驄總師和試飛員雷強擁抱

四十年磨一劍
時間轉到2022年3月11日,6架由四川成都飛來的殲-10CE在巴基斯坦卡姆拉舉行接裝儀式,不僅時任總理伊姆蘭·汗出席,還在12天后參加了巴基斯坦的“共和國閱兵式”。
巴基斯坦空軍雜誌《首屈一指》(Second to none)在當年11月份發表了一篇“買家秀”文章《駕馭猛龍:巴基斯坦空軍進入新時代》(Enter the Dragon Beginning of a New Era)。
這時的殲-10,已經改進出了殲-10A、殲-10B、殲-10C等10多個主次型號,殲-10CE便是殲-10C的出口專用版本。
從1982年宋文驄總設計師的15分鐘發言,到2022年殲-10CE出口到巴基斯坦,整整過去40年。
40年裡,航空工業成飛像開了掛一樣,從殲-10到“梟龍”,從“翼龍”到“昊龍”,從殲-20到殲-36“銀杏葉”,為國鑄劍,昨天是追趕,今天是超越。

● 巴基斯坦空軍雜誌文章《駕馭猛龍:巴基斯坦空軍進入新時代》
不誇張地說,#成飛 手裡的殲-10已經算不得太先進的戰機了。
但不得不說,殲-10是里程碑,除了在新系統、新結構、新工藝、新材料等方面有超過當時六成的創新之外,更關鍵的是,這個“10號工程”是我國第一個重要的“軍工競標專案”,一改往日自上向下分配任務的模式,不搞大鍋飯那套,不論是機會還是成果,都是成都611所的工程師們憑實力爭取來的。
專案千頭萬緒,組織龐雜,宋文驄總師帶頭實施工程全線設計技術狀態動態管理和跟蹤控制,又建立以設計師為主線的可靠性設計網,推行SOW(工作說明書)管理,是國內這方面的頭一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更多的制度性壁壘也被打破。
1989年,#成飛集團(132廠)與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合併,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成都飛機工業公司,首次實現科研與生產的一體化整合
1998年,政企分離,成飛改制成為國有獨資企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承接軍用融合業務,甚至是國際轉包業務(如#波音757 部件)中,同時積累了資本和專案經驗。
到2006年,股份制改革後實現資本經營和產品經營結合。
最最關鍵的一點,是在殲-10研發中,宋文驄總師營造了自由扁平的技術氛圍,包括部隊飛行員在內的意見建議自由流動,在這個龐大又高效的科研組織架構中,一大批傑出的航空人才被培養出來,覆蓋各個關鍵專業,管理和技術兼備。

● 1997年6月殲10新機完成總裝
人,永遠都是最根本的國運。
1985年,西工大碩士畢業,直奔“10號工程”而來的楊偉,是不得不提到的人物。
叩開宋文驄的辦公室門後,他成了宋總師的徒弟和下屬,全程參與了殲-10專案的研發過程,順便也幫單位做民品賺錢。
他負責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用他自己的話講,就像“在籃球上放乒乓球或者雜技演員在鼻子上頂筷子,是靜不穩定的”,就要用控制系統讓它穩定。
試飛成功後,殲-10成了“全世界至今未發生過任何一起由電傳操縱系統導致重大事故”的三代機型。
1998年,35歲的楊偉受命全面主持殲-10飛機的設計最佳化和型號改進。
2001年,他擔任超七/FC-1型(“梟龍”)戰機的總設計師,全面對接巴基斯坦的需求,同時還在主持新一代戰鬥機等重大預研專案。
沒錯,十年後,當殲-20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首飛時,人們才意識到原來總設計師還是他!
巧了,當天美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正在北京受邀訪華。

● 師徒二人
中國崛起,中華復興,用網友的話來說:成飛是給中國人脊樑上“打鋼板”的!

新的長城
按理說,中國的武器裝備發展是很快,但印度怎麼也不應該這麼差勁啊?
事實是,印度似乎是能買來全世界頂尖裝備,卻因為沒有設計經驗,沒有自研的體系,結果用我們國內軍事專家傅前哨評價印度“光輝”戰機的話來說就是:技術非常先進,效能非常平庸。
成飛這麼多年以來,都是穩紮穩打,尊重人才和科學,用技術引領技術,打造成系統化的技術高牆,用楊偉總師的話來說:我們是研製一代,生產一代,預研一代。
現在可好,突然間又被印度給做了一波廣告,想低調也藏不住了。
2025年1月23日成飛集團借殼中航電測,華麗上市,護國重器深度融入資本市場,想象空間不可謂不大。
截至2025年5月9日收盤,#中航成飛 總市值為2138億元,媒體振奮,軍迷振奮,市場也振奮。
不得不說,關稅大戰,我們硬剛美國;國防工業,我們小試牛刀。沉著、冷靜,紮實、穩妥!
國運來了,擋都擋不住,可這背後,是無數前輩的流血犧牲,是科研人員的辛勤奉獻,新的長城是每一個普通人在這片大地上凝聚起來的。
為祖國點贊,吾輩當自強!




